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南昌风雷震大地,潮州七日红南粤。碧血洒韩江,激流汇井冈。”
这是粟裕将军所作《竹竿山头望》中的句子。这首气势磅礴的诗词,讲述了八一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的重大历史意义,以及南昌起义军进驻潮州后对推进潮汕地区乃至整个南粤的革命斗争发挥的重要作用。
潮州西湖涵碧楼背面,这座雕塑再现了南昌起义军主力挺进潮汕的历史场景。苏仕日 摄
南昌起义军南下后,进入粤东地区,于1927年9月先后挺进潮州、汕头、揭阳、梅州等地,留下了涵碧楼、揭阳学宫、红宫红场等多个红色历史足迹。
日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10条广东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覆盖广东14个地市——
其中,有一条横跨梅州、潮州、汕头、揭阳、汕尾的路线,展现了南昌起义部队挺进粤东的壮烈奋战史。
这个十月,跟随小南,一起深入粤东,感受近百年前“星火燎原”的革命历程↓
【2日线路】
第1日:梅州市“八一” 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潮州市涵碧楼——潮州市茂芝会议旧址——汕头市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旧址
第2天:揭阳市揭阳学宫(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揭阳市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汕尾市海丰县红宫、红场旧址——周恩来同志渡海处
线路特色:通过系列革命文物史迹的连接,反映南昌起义部队挺进广东,在南粤大地上演绎一幕幕威武壮烈的革命史诗,使青年一代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的感人故事,用岭南优秀文化厚植爱国精神。
【沿途打卡点】
“八一” 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
“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内的三河坝战役纪念馆
纪念园位于大埔县三河镇汀江、梅江、梅潭河汇合处的韩江源头东岸笔枝尾山顶。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起义军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率领下,取道福建长汀、上杭、永定,进入大埔,由茶阳进三河坝时,留守三河坝的起义军第25师,由朱德副军长及周仕第师长指挥,与国民党蒋介石嫡系钱大钧部在三河坝笔枝尾山激战三昼夜,歼敌一千多,起义军牺牲了数百人,在完成阻击任务后,主动撤离了三河坝,安全转移到饶平茂芝。这支部队在朱德同志的带领下,穿山西进,于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三河坝战役是南昌起义的继续和发展,是一次惊天动地的英勇战斗,在中国革命史中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1963年,大埔县委、县政府为纪念三河坝战役中牺牲的南昌起义军烈士,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该纪念园,后几度扩建,园区日臻完善。纪念园占地18万平方米,背倚重叠青山,面朝浩瀚韩江,风景秀美。园内有“八ー”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2001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三河坝战役纪念馆、朱德铜像、浮雕墙等纪念设施,系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爱国教育基地、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
涵碧楼
潮州涵碧楼
涵碧楼西依葫芦山,东临西湖,是一座双层钢筋混凝土砖瓦结构,占地面积282平方米,建筑面积930平方米。该楼始建于1922年,原为潮人游湖宴集之所。涵碧楼革命纪念馆整体建筑结构规矩严谨,平面布局疏密匀称,底层设有展厅和接待室,陈列有周恩来、郭沫若、唐天际、粟裕、李鹏等题词。后部西侧设有阶梯可登二楼,楼上举办有“潮州七日红”史料陈列,东南北三面环以明廊,凭栏远眺,湖山景色尽览眼底。陈列以丰富的实物、文献、武备、照片、图表及相关资料,系统介绍1927年9月23日至9月30日这一历史阶段。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军部队由闽入粤,叶挺、贺龙大军直驱潮州,9月23日进入潮州城,贺龙所隶第三师司令部设于涵碧楼,师长周逸群等在此指挥战斗,9月30日起义军作战略转移,前后共7天,史称“潮州七日红”。在潮期间,起义军在潮州建立红色政权,播下革命种子。
茂芝会议旧址
茂芝会议红色小镇
位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上饶镇茂芝村全德学校,坐北向南,平房,水井1口,土木结构,占地面积135平方米,建筑面积81平方米。该文物点于198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饶平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朱德同志率领部分南昌起义军为掩护主力,在三河坝与敌激战三昼夜,后主动撤出,拟取道饶平与潮汕主力部队会合,到达饶平茂芝后,获悉主力部队在潮汕失败,为稳定部队,鼓舞士气,朱德同志在茂芝全德学校果断地召开二十多位团以上干部会议,分析了形势,作出了“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重要决策,为后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奠定了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旧址
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
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民权路50号,始建于1926年,共三层,每层均为三开间,后天井,前、左、右设外走廊,为早期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灰砂墙,欧式建筑风格,造型美观,总建筑面积1271平方米。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旧址不仅是汕头唯一尚存的会馆,也是全国唯一尚存的“大埔会馆”,原貌保存完好,整体格局完整。2013年5月,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旧址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后,主力部队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同志的率领下,向广东进发;9月23日,从三河坝进军潮州城;9月24日解放汕头市。同时,在“大埔会馆”设立“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周恩来、郭沫若、叶挺、贺龙、谭平山、彭湃、李立三等领导同志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南昌起义军进入潮汕前后共七天,在潮汕革命史上称之为“七日红”,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为中共潮汕党组织领导武装斗争和开辟革命根据地奠下坚实基础。这是一处与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有关的革命旧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旧址见证了工农红军在困难中砥砺前行,从失败中奋勇走向胜利的革命历程。
揭阳学宫(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
揭阳学宫
位于广东揭阳市榕城区韩祠路口东侧,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宋淳祐六年(1246年)至1936年历经多次重修、增建和扩建,现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建筑格局。该建筑群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1000平方米,由21座单体建筑构成,是岭南地区同类建筑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建筑组群。1957年,揭阳学宫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揭阳学宫是重要的革命史迹之一,1925年3月、11月,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同志两次到达揭阳;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周恩来同志率南昌起义军叶挺、贺龙部队五千多人第三次来到揭阳,均在揭阳学宫住宿、办公。
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
位于揭阳市普宁市区流沙新河东路1号,原系流沙基督教堂,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广东省国防教育基地、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于1979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27年10月2日—3日,中共前敌委员会和革命委员会等八一南昌起义的领导机关和中共中央、广东省委部分领导人及南昌起义主要军事指挥员在流沙会合,周恩来等领导人驻流沙教堂。10月3日,由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主持,在流沙基督教堂侧厅召开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李立三、恽代英、彭湃、张国焘、谭平山、贺龙、叶挺、刘伯承、聂荣臻、郭沫若、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等。会议从政治上和军事上初步总结南昌起义以来的经验教训,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作出“丢掉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旗帜,打出苏维埃的旗帜,搞土地革命,武装人员撤往海陆丰与当地武装结合,领导人员撤离战区转香港、上海另行分配工作”等重大决策。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史称“流沙会议”。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杨成武、宋任穷、彭冲、习仲勋、宋平等中央领导人先后参观视察旧址,均留下题赠。1984年8月,聂荣臻元帅(“流沙会议”参加者)为旧址题匾。
海丰红宫、红场旧址
海丰红宫红场旧址
位于汕尾市海丰县城海城红场路,红宫原系明代学宫“孔圣庙”。1927年11月18日—21日,在中共东江特委和彭湃的领导下,海陆丰人民经过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夺取政权,在海丰“孔庙”召开海丰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了闻名全国的苏维埃政权——海丰苏维埃政府。因当时会场内外被刷以红色,故“红宫”由此得名。1956年,中央拨款对红宫、红场旧址进行了修缮;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场原为明代“社仓”,清末倒塌成为草埔而称“东仓埔”,与红宫紧紧相邻。海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彭湃指示在这里兴建“红场”,迅速筹备庆祝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兴建了红台和红场大门,彭湃亲笔题写“红场”两字。1927年12月1日,有五万多人参加的庆祝大会如期在此召开。1928年1月2日,董郎、颜昌熙等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与叶镛、袁裕、徐向前等率领的广州起义部队在此胜利会师。
陆丰市周恩来同志渡海处
周恩来活动居址修缮后
周恩来活动居址位于陆丰市金厢镇黄厝寮村。1927年10月初,南昌起义军南下海陆丰,在时任中共汕头市委书记杨石魂陪同下,周恩来、叶挺、聂荣臻与中共陆丰南塘区委书记黄秀文取得联系,住在黄秀文家里,当时周恩来身患疟疾,在黄家治病休息近10天。后在杨石魂、黄秀文的陪同下,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趁夜色来到洲渚村海边,乘木船离开金厢,安全抵达香港。周恩来在香港病愈后,前往上海。1986年,陆丰市人民政府将周总理在黄厝寮居住的房屋命名为“周恩来活动居址”。周恩来同志渡海处纪念碑位于金厢镇洲渚村海边,建于1992年7月,碑高5.6米,宽1米,纪念碑基座石栏等占地面积为64平方米,碑上刻有王首道、赖少其、彭禹贤题词。2018年,陆丰市委、市政府将此处打造成为纪念广场。
【见习记者】关雨晴
【图片】南方日报、南方+资料图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