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
这是唐代诗人罗隐对绣女工作的真实描述。用绣针引彩线,一针一线来回穿梭,汇成一副美轮美奂的锦绣画卷。
石(石肯)刺绣
传统的粤绣分为广绣、潮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刺绣。桂城石(石肯)刺绣属于粤绣中的广绣分支,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
——《清明上河图》彭彩英
刺绣,首先要有一个固定布(缎)的“花架”。传统的石(石肯)刺绣花架由两张A型高木凳、一个花架横担组成,把布(锻)用线穿孔,绑在横担的竹子上,便可实现固定。
——花架
横担上还需要一块木板(压手板)和丝巾,以支撑手臂和遮挡布(缎)所用,防止绣品在刺绣中被染污。
刺绣所用的针线是“绒线”,其虽然较一般的线粗,但却因为光滑、色彩饱满,绣出来的作品富有立体感和灵气,一直被绣女青睐。刺绣的用布也很讲究,一般使用面料光滑、细腻的苏州蝉丝。
——绒线
然而,绒线不能直接穿针引线,这就需要绣女用灵活的指尖来“开线”,把一条绒线分成四条线,才可以进行刺绣。根据刺绣作品特性,绑定所需颜色的绒线在花架上,方便灵活换线。
——《清明上河图》彭彩英
不识绣花,难为石(石肯)女
家家户户出绣女
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桂城石(石肯)刺绣非常繁盛,那时广绣的市场需求大,有着地缘之利的石(石肯)村,大量承接广州等地的丝巾品加工,村里先后建立了两支刺绣队。
在经济贫乏的年代,为了谋生、帮补家用,村里从小孩到成年人,几乎所有的女性都会绣花。一般家里的小孩从5岁开始学刺绣,7岁就能够靠绣花为家里挣钱了。刺绣技艺大多都是家族一脉相传,由姥姥传给妈妈、再由妈妈传给女儿。因此在石(石肯)家家户户都有好几个绣女。
那时候工钱低,一张背面刺绣的加工费才10多块,但人们还是抢着干,经常出现人多活少的情况。刺绣队的门一开,原材料很快被一抢而空,后来他们只好把开门发货变成开窗发货。为了确保绣品的质量,一般都把需要出口的加工品给手巧的人干,所以绣女们也在生产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刺绣技术,争取多拿些货,以增加微薄的收入帮补家庭经济开支。
——过去的刺绣作品多为被面、枕套、戏服所用,出口海外
绣女们有着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她们通常白天下田农耕,晚上挑灯刺绣。有时候赶着出货,还会通宵赶工,天亮后又继续出去耕种。所以有时候石(石肯)女人挣的钱比男人还多,这份副业是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补贴,极大刺激了石(石肯)女孩学习刺绣的热情。
——石(石肯)绣女们
重拾绣花针 传承刺绣工艺
随着社会经济飞跃发展,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慢节奏的手工刺绣行业不再是年轻人的首选,手工刺绣行业也逐渐衰落。
——《竹报平安》梁焕容
时至今日,当年的绣女几乎都步入花甲之年,近年出于对广绣执着的情结,许多绣女纷纷重执银针。创作了大量精美的刺绣作品,装裱成画,用以装饰美化居所或馈赠亲友。现在,她们不再是为生计而绣,只为今天美满幸福的生活添锦绣。
——《大森林》庞慧玲
“我从14岁开始学习刺绣,至今依然保持着每天刺绣的习惯,如果隔了几天没绣,心里总感觉缺了些东西。”石(石肯)绣女玲姐说,刺绣最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耐力,每一幅作品都要经过无数针才能完成。自己已经坚持刺绣五十多年,只要身体条件还允许就会一直绣下去。
为了不让这门传统手艺消失,绣女们还积极投身于石(石肯)刺绣技艺的保育和活化中,每周四下午、周六早上和晚上到石(石肯)社区幸福院的“绣才学堂”进行公益教学,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学员。
除了面向社区居民,青少年也是刺绣传承的重要培育对象。绣女们化身石(石肯)刺绣进校园保育大使,激发学生刺绣兴趣、领略刺绣文化,感受指尖上的非遗魅力。
一针一线传承刺绣文化
刺绣,对于绣女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谋生方式,更是深入骨髓的一生挚爱。花甲之年的她们仍肩负着复兴石(石肯)刺绣的使命,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奉献着自己的热血。
部分资料来源:南海桂城、佛山正能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