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处理情绪
甚至根本不清楚自己
当下处于什么情绪状态
是青少年面临的最大困扰之一
1
不正确处理情绪
在门诊常接触到这样一类莫名情绪崩溃的少年:坐在教室里,突然开始流泪,一发不可收拾;上学迟到,老师惯常批评一句,就狠踢教室门,然后跑走。
他们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
我怎么会这样呢?
很多孩子情绪不好,只会选择躲在房间玩手机、玩游戏,不知道诉说,也不知道处理。还有一类嗜睡的孩子,只要不开心就睡觉,认为睡着了就不会难受,也就不用思考怎么解决问题。当然,也有通过反复给自己洗脑,讲道理说生气浪费时间,成功将情绪掩盖过去的。
有的孩子情绪没有机会表达,只要它一冒头,主人立即用理智的大旗将它打下去,它只能灰溜溜地低着头躲回去,像个见不得人的怪物。比如一到考试就发高烧,问他:“你害怕考试吗?担心自己考不好吗?”得到的回答大部分是:“不害怕呀,我考试不紧张。”
很多孩子不了解自身情绪,往往身体都有明显的压力反应了,还坚称自己挺正常的。他们不知道,负面情绪如果一直被憋着,憋习惯了似乎也不觉得难受,每天日子照常过,但负面情绪不断在增加,终有一天不堪重负倾泻而出,把他们打个措手不及。如果情绪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就会产生各类心理问题。我们熟知的,也是家长最担忧的情绪宣泄方式就是自伤。
2
找到情绪的真容
帮助孩子学会处于情绪、管理情绪非常重要。
家长要允许孩子跟自己的情绪待一会儿。无论这个情绪是正面还是负面,积极还是消极,都要接纳它的存在。
为什么要强调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呢?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孩子对自身情绪的看待。如果孩子觉得不该不开心,不能拉着脸,那么他们会急速地把情绪按下去,也就有了很多掩盖情绪,压抑情绪的状况出现。
不要把负面情绪当成洪水猛兽,越是怕它、压抑它、逃避它,它便越是穷追不舍。观察一下它,陪它玩一段时间,它会自然而然地离开。
人并不是天然就能分辨自己所有的情绪,孩子对情绪的分辨和命名会更笼统,要么是开心和不开心两种,要么是我们最常听到的“好烦啊”“烦死了”……
抽象、单一是很多孩子对情绪的表浅认识,他们很难清晰地描述自己的感受到底是什么——若是连对手是什么,有几个人我们都不清楚,何谈面对它、搞定它呢?
拿“烦”举例,背后可能是焦虑,可能是无所适从,也可能还有挫败。首先家长需要学会分辨自己的情绪,能够理解、命名自己的情绪,才能帮助孩子解读他们的情绪。
而帮助孩子认识情绪有两个方向:
◎ 一是拓展广度:简单来说,就是帮助孩子学习多一些情绪的词,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细致地、精确地描述故事中人物的情绪,而不是笼统地用“开心、难过”之类的词带过。平时跟孩子相处,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自己和孩子的情绪。
◎ 二是加强深度:遇到强度比较大、持续时间比较久,或者比较复杂的情绪,可以引导孩子深入地去探讨和理解。比如孩子跟朋友闹别扭,可能其中掺杂着愤怒、受伤、焦虑、嫉妒、失望等等,孩子很多时候只是气呼呼地说:“气死我了,再也不见他了!”家长可以跟孩子谈谈,帮助孩子补充和厘清复杂的情绪。
当情绪的真容被找到,不再看不见摸不着,应对起来也将更有针对性。
3
学会处理情绪
对于情绪的处理,最有效的是寻找一个通道慢慢宣泄,帮孩子找到离开的路。
学龄前的孩子用艺术化方式,比如画画、沙盘、音乐都是可以的。
以画画举例,它不是孩子在兴趣班学习充满技巧的方式,而是即兴的表达,无论结构和技法,任由情绪流动。某些时候,父母也可以定一些主题,比如画一下家、学校,能协助孩子表达一些隐秘的情绪。
学龄以上孩子可鼓励语言表达,倾听孩子表述事情经过及感受。
这个过程中的关键点是听,情绪说出来,就像是开了闸,水往外流,就有一个消化、疏导的过程。
当然也要回应你的感受,确认理解孩子要表达的是什么。参考句式如:“你是要表达……吗?”“你是感觉……吗?”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叫作共情,情绪与共,感受与共,让孩子在情感层面感受到有陪伴、有支持,不孤单。做到这一步比再多说教都有用。
一开始可能需要家长协助孩子表达,比如:“同学排挤你,那你是不是觉得很委屈,很愤怒?”又或者:“这次没考好,是不是很担心爸爸妈妈会不开心,会失望?”孩子慢慢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父母的反馈,尝试自己表达感受。很多时候孩子遇到困难,并不是需要父母帮他们解决问题,他能够说出来,有父母做他情绪的容器,知道自己的情绪情感有归宿,进而自己消化和处理。
4
承担自己的那部分责任
解决能解决的,接受不能解决的。
我曾跟一对父母交谈,他们的孩子有明显的人际焦虑,去到人多的地方便紧张,总是跟他们反复诉说上学多难受,自己多么紧张,爸爸无奈地摇摇头,接着义正辞严地说:“只要能帮到他,他要天上的星星,我都去摘下来给他。”
只可惜,当孩子们将这类逆天改命的期待完全放在父母身上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不喜欢这个学校,不喜欢学校的同学,不喜欢学校的老师……孩子希望世界按照他期望中的样子存在,不然就不开心。
有些父母一见孩子不开心,就慌了手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满意。但让孩子一直活在自己是世界中心的幻想里,不是真正对他好,不能帮助他真正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需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做不到。同样也不提倡做甩手掌柜,一心忙工作,总以为孩子独立懂事,什么都能自己搞定,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恰当的方式是:与孩子一起商量解决方案,一起去解决问题,孩子需要承担他能够承担的那部分责任。比如说,孩子跟同学发生矛盾,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彼此在争吵中的不同角度和立场,认清误会,最后鼓励孩子去找对方平静交谈,解除矛盾。
做一个支持者,而不是一个代替者,便是其中要把握的。
作者 | 周治琼
编辑 | 阿芒 周艳梅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 | 本文发表于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管的《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