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望艺谈|陆彬:断烧700年的建盏如何点燃当代审美热情

收藏在线
+ 订阅

00

栏目主持

冯善书,艺术投资专栏作家,南方产业智库副主任,南方+收藏在线负责人,著有《看懂艺术市场潜规则》

受访嘉宾

陆彬,广州得一藏品,大观造物局项目创始人,资深建盏藏家、投资人,近年汇聚全国各地高端藏家玩家赏盏藏盏,探寻筛选优秀民间匠人作品,为当代黑釉陶瓷艺术爱好者臻选具有匠人匠心、亲工手作的高品质建盏作品,在当代建盏收藏鉴赏投资方面有独到见解,成功投资多位名匠作品。

得一藏品创始人陆彬。

得一藏品创始人陆彬。

近年来,建盏(日本和中国台湾也叫天目)在茶具市场上日益走俏,中国福建、台湾和日本等地烧制建盏的作坊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建阳地区就有数百家不同规模的手工作坊在从事建盏的烧制业务。由于现代烧造技术、工具日新月异,配方釉带来的各种釉色创新让人眼花缭乱,许多釉烧技术和呈色方法早已脱离传统黑釉陶瓷的工艺美学范畴。面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当代建盏市场,我们如何提升自己审美眼光和鉴赏能力,在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当代建盏市场上找到既有文化内涵又有收藏价值的作品?让我们来听听得一收藏创始人陆彬怎么说。

0

建盏身上的民族审美基因从未断层断代

南方+收藏在线:根据史载,建盏创烧于唐末、五代之初,两宋时期盛极一时,没于元初,绝于元末。作为宋八大名窑之一,以黑瓷而名世的建窑曾断烧过700余年,上世纪80年代初才浴火重生。不过,建窑在日本和中国台湾市场上受到重视明显早于中国内地,直到最近七八年才真正在内地的工艺品市场上走红。为什么?

陆彬:随着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国人对房子、车等基本生活诉求满足以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文化自信等因素触发了二次消费升级。近十年来,当代陶瓷艺术作品,尤其是收藏级作品,越来越受市场追捧。宋代美学,无论在书法、绘画、陶瓷等艺术作品,还是整个生活状态的审美趣味,在亚洲甚至全球范围,都被公认为是最能够代表中国美学的巅峰,被世界推崇了1000多年,至今无人超越。

作为专门为茶而生的宋代黑釉建盏,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艺术,使每一个釉色斑纹都变得独一无二。就其可玩性、专属性、话题性、收藏性而言,建盏天生就具备了的社交属性。它蕴含了推杯换盏、推心置腹等对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期望,也是我们东方人含蓄传递情感的表达方式,通过一个建盏,唇齿触碰间,就能完成情感间的传递。

1979年,福建省为恢复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特意从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中央工业美术学院、水吉镇的建阳瓷厂抽专人,组建建窑宋瓷建盏兔毫釉恢复科研小组,而后有了建盏的浴火重生。

2017年,厦门金砖会议,建盏作为国礼被赠送给普京、莫迪等前往出席金砖国家会议的外国国家元首。虽然建盏因南宋亡国断烧700余年,但是我一直认为,我们民族文脉未曾中断,民族审美基因从未断层断代,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茶禅一味”等哲学思想依然传承至今,宋人追求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美学境界,依然是一盏广受推崇的、璀璨的中国美学明灯。

当代建盏作品。得一供图

当代建盏作品。得一供图

南方+收藏在线:创烧于中国建阳的建盏,前期在日本和中国台湾市场走红时沿用了“天目”的旧称。由于产自日本和中国台湾的部分天目盏大量使用颜色釉,烧得特别花哨,因而,收藏界有意识地把建盏和天目盏视为两种不同的分类。您认同这样的区分方法吗?您又是如何定义建盏的?

陆彬: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首先我是支持建盏、天目分开看,但是天目的定义更宽广。建盏作为黑釉瓷的高峰带领黑釉瓷系进入日本,然后我们自己失传了,而日本人在唐物天目(泛建盏)的基础上,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天目文化,并发扬光大,日本、中国台湾的天目大师中,自己配方原矿釉烧窑的也不少。

可以说天目源于古代建盏自浙江天目山传入日本,但是随着日本近千年的传承、发展、发扬,其定义比建盏宽广很多,因为它同时包含着建盏以及部分黑釉瓷例如吉州窑,并增加日本人后来创作部分。而我们中国内地是上世纪80年代才复原建盏,所以到今天建盏和演化过的天目已经可以说是两种东西了。但是从国际角度而言,更狭义定义建盏可能会被包含在天目其中的一支,我们可以不接受这个说法,但从技术上和国际上来说,可能会被划分为天目的其中一种,毕竟我们自己断代了七百年。

这个定义它是有时代性的,上世纪80年代之前建盏的存量稀缺,被并入天目。但是复烧项目一启动,大量的建盏渗透到市场。加上各种烧造技术的提升,衍生出各种宋代未曾见过的花色,属于技术支持上的创新建盏。追踪溯源,不同文化传承的下来的名字定义就出现了歧义。

至于我如何定义建盏,因为我不是学者,不敢造次,但是我有自己的观点,我个人认为建盏最正统的身份,就是黑釉瓷里面的铁系茶盏。以上纯属我个人的观点,但不适合变成一种标准。

当代建盏作品。得一供图

当代建盏作品。得一供图

“化工釉”是商家制造焦虑的伪概念

南方+收藏在线:由于烧成技术和材料工业的发展,复烧后的建盏在烧成方法和审美特点其实与宋代的建盏已经存在较大的差异。至少目前泛滥于市的各种所谓德化颜色釉和日本、中国台湾天目釉烧成的盏,已经不再都是用还原火,而是用氧化火来烧造。电炉、化学釉料和氧化火的运用,不仅大大提升了当代建盏的成品率,同时也让当代建盏审美特质比一般颜色釉还要炫丽多彩。即便2018年福建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建盏》正式颁布实施,但这并没有改变当今建盏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状。在您看来,造成中国建盏产业发展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陆彬:在宋代,建盏只有龙窑、只有柴烧,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窑口与窑口之间交流、创新。这一现象不仅仅发生在当下,在历朝历代也屡见不鲜。如今,建盏融入吉州窑的木叶元素、融入了青瓷的釉面、德化釉等,在烧造工艺上对柴烧、电烧、气烧、煤烧等各种烧制方法的创新,我们很庆幸,建盏这项传统非遗工艺在如今还能够生存、发展、创新,它充满了生命力,从这个角度上去说,我们还是要以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我个人对建盏的热爱,最推崇黑釉瓷器里面的铁系茶盏。当今社会交通便捷,物流发达,我们已经无法用产区定义建盏。打个比方,广州美院的老师,把水吉核心产区的泥料、釉水带回广州创作烧造,你们能定义这件作品不是建盏吗?我们认为,只要烧造作品,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的审美、有时代的印记,那么也在当代陶瓷艺术的领域,也应占有一席之地的。就如毛瓷所创造出来时代的印记,在陶瓷发展史上我们是无法抹去的。

在日本和中国台湾、福建德化地区烧出的天目盏,是不是一次上釉、一次烧成、还原烧这都是建盏的条件,不是天目盏的条件。我们不能拿建盏条件来框定天目盏,天目已经走出自己的路,也没必要与建盏争高下,所以要把天目当作一个亲近但是独立的陶瓷系统来看。有些建盏烧造师傅,融合吉州窑、德化釉水配方和烧造工艺,创作烧造出属于自己釉色斑纹的建盏作品,对此,我是认同的。

建盏市场的持续热度,巨大的利益驱动,导致中国建盏产业发展需要正视传统文化赋能可持久性发展,而非现利主义。但是有些“师傅”通过商业化运作为获取现利,直接拿来主义,买釉色,代工、代烧,通过包装渲染,失去了匠人匠心、艺术家基本艺术修为,依托新零售渠道(直播间等)通过夸张的语言博取消费冲动,这点我是很难接受的。

所有陶瓷乃至建盏都有这个商品釉(配方釉)的问题,“化工釉”的存在是商家制造焦虑的伪概念,行业内叫法是配方釉。一提化工就自然联想有毒,厂家所用的材料只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能通过日用陶瓷检测,没有违法,我们是无法评价对错,毕竟千家万户日用的陶瓷盘碗都是机压配方釉。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消费者的选择,是将就买个杯子喝茶呢?还是讲究用名家名盏,这是生活态度和消费力最终做出的选择。

到建阳考察寻访当地匠人。

到建阳考察寻访当地匠人。

南方+收藏在线:您曾经多次到建阳地区考察,与当地的匠人也有过非常深入的接触和交往。您觉得当前整个建盏行业出现了哪些趋势,存在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陆彬:因为对宋代黑釉建盏的热爱,我赴建盏核心产区水吉镇及武夷山地区数次,其中不泛当代顶级名家、网络热销师傅及民间师傅。在全国各地的盏友一起无数次购买和实际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了有几个问题。

首先,自从建盏被热炒起来后,价格一路走高。作为当代黑釉陶瓷艺术品,如果严格按照本地泥料、本地釉色,在追寻宋代审美的理念,不断创新突破烧造工艺,自然而然形成的惊人釉色。但是有些“师傅”急功近利,利用网络渠道混肴概念热炒,短期内整个行业可获取暴利,但是从长期来看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其次,有些师傅出名以后,作品被其代理销售渠道不断爆炒,短期内获取暴利,长期以来,对收藏者和烧造师傅伤害都非常大,因为市场不可能永远为一件作品一个釉色无休止买单。价格虚高,一旦发生滞销,整个价格体系崩塌,最终受害的还是收藏者和烧造师傅。

再次,时代在发展,交通、物流、资讯都非常发达的当下,年轻本地师傅更加需要守住祖宗留下的余荫福田,守住工匠精神,已经小有名气的年轻师傅更加要爱惜羽毛,不断突破在釉面、器型和烧造工艺上突破,尽量远离沸沸扬扬的销售市场,好的作品,自然会有市场认可,会有价值,作为一名匠人,走街串巷般的游走在各网络平台,久而久之,会让藏友觉得该师傅只有营销行为,丧失了工匠精神。

2017年金砖会议以后,整个行业开始爆发性增长,直至今日,我认为建盏还是当代陶瓷艺术收藏最为火热的类目之一。在2019年后,市场消费越来越趋于理性、冷静,由原来的冲动消费到价值收藏的过度,赋予建盏千年不衰的是文化价值,而不是短暂的哗众取宠,希望当代烧造师傅和从业者能看清以上三点现象,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营商环境才能长长久久。这也是我们创办得一藏品和大观造物局的初衷,并没有期待以一己之力改变市场,只是通过汇聚我们有共同爱好、共同理念的盏友、藏友,以微薄之力传递我们认为正确的观念。

当代建盏作品。得一供图

当代建盏作品。得一供图

寻找陶瓷艺术审美的最大公约数

南方+收藏在线:近年来,您在收藏建盏上一掷千金。在持续不断“买买买”的过程中,您中间吃过什么样的亏?后来又是如何去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的?支撑这些价值标准的依据又是什么?

陆彬:严格意义来说,我是80、90后的新生一代玩家代表,在收藏建盏领域,我们也是收当代师傅的作品,毕竟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眼力、财力去收藏老盏。我们这代人,这个消费群体,接触建盏几乎都是在网络直播间开始,从觉得有趣,几十块钱一个盏,到几百、几千、上万、小十万,越玩越大,其中和建盏釉色的千变万化、不可复制和可玩性是分不开的。无论是柴烧的古朴还是电烧的璀璨,只要烧出不同釉色,我们就有想得到的冲动,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涉入玩盏以后就停不下来持续不断“买买买”的原因。

冲动消费,是吃亏频率最高的,随着新零售越来越发达,线上直播购买,已经成主流的建盏销售渠道,在网络主播各种煽情下,非常容易触发冲动消费,刚开始的时候,经常因为冲动消费,失去理性,在直播间疯狂购买,甚至有些釉色都没看清楚或者还来不及考虑,就冲动买下。其次就是受涨价、停烧等刺激囤货,最后烧造师傅自己明涨暗降、停烧釉色换个底款继续烧,各种杀熟,这种吃亏让我厌恶至极。

建盏釉色随着釉水配方、烧造技术等因数,釉面釉色斑纹各有不同,对此,审美标准本来是很主观的,每一件作品,每一个釉色呈现在不同眼里,感觉都不同,就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始终认为,美的东西,还是有最大公约数的,比如吕竹兴师傅,在烧造的过程中无意窑变出一个釉色,我们起名叫“秋望”。秋望这个釉色几乎老玩家、新玩家,甚至不玩建盏的朋友都认为美、漂亮、喜欢,那么这个釉色是符合主流审美的,美的标准就自然形成了。

至于我自己的独立审美观念,首先是器型,一定要手工拉胚,虽然传统主流器型有撇口、束口、敛口、敞口等,但是每个师傅拉胚其胎型都会有所不同,就像每个人的字迹,看多了,就知道这是谁写的字,手工拉胚也同样道理,就如我不看底款,一眼就能辨别这个盏是不是出自卓立旗师傅、危敏捷师傅,这也就是纯手工制盏魅力,我也把他称为“胎骨”。其次看釉色,釉色,是建盏的灵魂,无论电烧还是柴烧,我所追求的是一次上釉、一次烧成,当然,有些釉色是需要复烧两到三次,只要是烧制工艺需求,不是二次上色上釉,我也能欣然接受,毕竟釉色是建盏的“釉魂”。所以对于我来说,“胎骨釉魂”,是鉴赏一片建盏的基本观念,只有纯手工、自然而然形成的釉色,这样的建盏才能拿到进入我海选美盏的门票。

在此基础上,无论电烧、柴烧作品,首先器型端正,胎体形态和比例恰到好处,其次釉色斑纹分布要均匀。建盏烧造釉面流动性大,釉色斑纹分布不求绝对均匀,要求相对均匀为上品也不过分,很多商家拿些烧出阴阳面的作品以“孤品、绝品”等各种营销说辞糊弄消费者,当然,审美因人而异,如果有的人觉得美,千金难买心头好,也属自愿行为。我更期待同好们拿到一个具有收藏价值的建盏时,彼此能感受到它所内涵的文化底蕴,享受到它带来的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感受。

当代建盏作品。得一供图

当代建盏作品。得一供图

南方+收藏在线:作为一种流行和活跃于几百上千年前的古老工艺,建盏曾经被认为在元代就已经丧失了斗茶的实际功能,同时亦逐步脱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然而,近十年来,建窑却在当代工艺品市场上迅速走红,甚至得到一大批新生代玩家的追捧。这种古老的艺术,是如何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相衔接的?在您看来,作为一名当代的陶瓷艺人,最应该具备的素质是什么?

陆彬:陆秀夫抱着南宋儿皇帝在我们广东崖山一跳,悲壮殉国,宋朝灭亡。为茶而生的宋代黑釉建盏也为此断代,但我们民族的审美基因从未断代过。近三年来,因为建盏,我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盏玩家、藏家,以我年龄为代表的80后、90后占大多数,其中有医生、律师、教师、IT、银行保险、公务员、央企、私人企业老板等各行各业的年轻人,每天都通过现代的通信方式,一起欣赏、品论建盏丰富多变的釉面釉色,有些藏友,因为得到了一件心爱的作品,爱不释手,甚至抱着睡觉;有些藏友,因为一件作品被他人所夺,彻夜难眠。因为一件作品的釉面,盏友们突然有种触电般的感觉,大家都想拥有,这种事情经常发生。

建盏,既是古老的工艺,又是拥有现代标记的陶瓷艺术作品。按照古法龙窑柴烧,釉色朴质、色泽温暖、质地粗矿,历经千年烧造工艺,所沉淀的器型、釉色与当今生活的高科技、快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建盏的柴烧作品呈现在眼前时,它更像是现代人追求静生活的用品,平衡心态的器物。而通过现代电烧等烧造工艺出来的建盏作品,釉面华丽绚烂、釉色稳定、特色鲜明,选择一款符合自身气质的釉面、器型,彰显品味,增加饮茶、饮水的乐趣,提升茶桌上的审美情趣,所以,建盏的电烧作品,也是拥有个性鲜明的现代标记。无论是古法柴烧还是电烧、气烧,保持匠心是作为一名当代的陶瓷艺人最基本的素质。同时,匠人自身的文化追求、心境心气,也会赋予建盏独特的审美价值,这个是作为收藏品非常重要的判断依据,可以说盏随人心吧。

当代建盏作品。得一供图

当代建盏作品。得一供图

每个建盏的斑纹都是独一无二的

南方+收藏在线:曾经有人戏说,建盏市场上有“买不完的精品 收不绝的极品”,“烧的灰溜溜叫老味,烧的亮晶晶叫比肩国宝,烧的不伦不类的叫创新……”不管市场上出现什么样的产品,商家总能找到对应的忽悠办法。在您看来,这是正常的吗?

陆彬:正常也不正常。建盏的可玩之处,在于无论电烧还是柴烧,每个釉面都犹如人的指纹、树木的木纹、石头的石纹,独一无二。因为本身具备多样性,所以时常会发生特殊窑变,形成各种未曾见过的稀缺花色。从商家或部分从业者描述的孤品、绝品、精品、珍品、臻品、极品等等,我们没有统一标准,也无法、无权去约束规范商家在销售环节的形容词,所以我们不能说商家忽悠,只能说他们的营销词汇非常丰富。这个属于商业行为,也跟从业者的认知水平有关。但是能不能达到收藏级,值不值得花大价钱去买个所谓的极品、臻品,还是要回归到作品本身,首先这个釉面斑纹如果符合大众审美,所有人看了都觉得美,都想要,这件作品只有一件,那么这件作品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绝品。有些作品很美,能常态化烧出来,商家天天说是孤品,您如果愿意花大价钱买,也不能怪商家忽悠,毕竟釉色虽然相同,但是每个建盏斑纹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还涉及到时代性的问题,比如经过沉淀研究技术升级,可能本来的很难烧制的作品变的更加容易了。也可能材料的稀缺,让原本容易产出的作品变得更难了。这最终都会影响到作品的稀缺性。

南方+收藏在线:与紫砂壶、玉雕等其它工艺品种相比,建盏这条产业链规模并不算大,但同样存在严重的代工现象。有人说,现在市场面上名气非常大的一些名匠或大师,事实上都没有亲自烧造建盏。他们是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您认识的那些真正有真材实料的手艺人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陆彬:老一代烧造师傅,是通过数十载岁月的积累、沉淀,甚至用毕生的精力才获得了业界和市场的认可,越是这样的大师,越应该爱惜自己数十年岁月换来的名声和地位。随着师傅名气越来越大,玩家、藏家的对该师傅作品的研究分析就更加透彻,是否亲工,从釉色、器型、产量等就能分析出来的。打个比方,一条40米柴烧龙窑,最少放小一万个盏,按照一个师傅满负荷的工作量,从拉胚到上釉,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填满一条龙窑?通过烧造的频率,就能测算出该作品是否为这个师傅亲工。因为建盏80年代复烧以来,也才几十年时间,所以很多名家作品,其实只要藏友玩家较真,要直接找到师傅询问该作品是否亲工,在这个交通、通信发达的时代,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烧造师傅在熬到名利双收之时,应该更多考虑的是匠人匠心的传承,让工匠精神代代相传。有些年轻“师傅”非常善于利用现代媒体、网络等传播途径,通过商业运作,快餐式地消费文化艺术市场,实现快速致富。

我多次走访福建南平建阳区、武夷山地区、核心产区水吉镇,拜访了很多名家、名匠,也认识了很多民间手艺人。有些善于把握时代浪潮、商业运作的“师傅”,早已经发家致富,但是更多的烧造师傅,处于基本维持生活的状态,十分艰辛、苟且,隐姓埋名给一些“师傅”代烧出优秀的作品,所得收益微乎其微。这也是多次走访福建后感触颇深,发愿创办“大观造物局”项目,创办初心就是为了能给民间师傅、代工匠人的优秀建盏陶瓷艺术作品提供更大、更广阔的曝光平台和发展机会,让他们的作品,也能有名、有姓、有尊严地走进粤港澳大湾区,以广州为核心,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发达的经济圈和成熟商业模式,打造当代藏品(艺术品)生态链,让更多的藏家、玩家能有机会接触到民间手艺人、匠人的优秀作品。

“大观造物局”项目推动阻力非常大,人间正道是沧桑,因为初心,我们团队会坚持把这个项目做下去。

当代建盏作品。得一供图

当代建盏作品。得一供图

市场反馈是检验艺术成就的直观体现

南方+收藏在线:有一种说法是,前些年建盏的市场搭乘互联网带货的风口发展得太快,从而导致行业乱象丛生,市场越做越滥。随着社会对建盏的认知和了解越来越深,建盏的发展迟早要回归本质。整个行业和市场很快将重新洗牌,从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在您看来什么样的匠人或产品会被洗出去?

陆彬:建盏在连续几年受市场的追捧后,逐渐由冲动消费转化成为对当代艺术价值投资。我一直强调,无论国级、省级、县级哪个段位的师傅,无论是否有非遗传承人名头,无论电烧、柴烧等烧造工艺,工匠精神是师傅(匠人)的职业素养,也是根本,其次是作品,市场反馈是检验匠人艺术创作成就最直观的体现。如果当下匠人还是走商业快餐路线,没有把精力回归到工匠精神和艺术创作本身,这类“师傅”无论在哪个段位级别,已经被市场逐步清洗。

随着藏家认知不断地提升,人们对建盏的审美,对釉色的包容也会发生改变,清洗的动作通过市场和时间的推移,最终优秀的烧造匠人会沉淀下来。

南方+收藏在线:尽管建盏产业和市场的发展之快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但就目前来说,国内的市场空间仍然非常大。有许多新生代的玩家亦非常喜欢这种带有某种神秘感的黑釉。作为收藏家和投资家,未来该如何在这行业和市场上去捕捉机会?

陆彬: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7年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到日前中央宣传部正式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明确23个重点项目,从上至下,形成一股保护、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合力。

建盏在中国陶瓷类目,虽然小众,但是其釉色的不确定性、多变性也形成不可取代的可玩性和收藏价值,从而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尤其是以80后、90后为消费主力的群体收藏、把玩。据Oliver Wyman和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分析,2019年底,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规模中,除现金及存款外的资产占比42%,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88%,未来中国除现金及存款外资产的占比预计将持续增加。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从2019年的160万亿元可增长至2025年的287万亿元,按照目前欧美国家家庭、个人财产对文化艺术品的投资达到20%,那么2025年后,国内的艺术品投资市场将达到50万亿元以上的规模。所以,当代艺术品收藏市场才刚刚兴起,也可以说是朝阳产业。

当代建盏作品。得一供图

当代建盏作品。得一供图

归根到底,传统艺术、非遗艺术品市场的日渐兴盛,与国力日渐强盛息息相关,是当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自信。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建盏的发源地——福建武夷山视察的时候说,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从国家层面,到市场层面,再到每一个老百姓心里,都对5000年中华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价值认同。我认为,艺术品的收藏与投资,不能投机,只有从根本上具备文化价值,才是值得长久收藏与投资的依据。

我们认同传统文化价值,但是也清醒的认知传统文化要传承要发展,离不开市场,离不开创新,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因此,当代艺术收藏品,必须结合科技,才能走得更远,更规范。依托科技手段和物联网技术,将作品溯源、流通、认证等环节数字化,从而规范市场流通。传统非遗艺术藏品通过现代5G、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的助力,让藏品(建盏)具更合理的市场价值,更强的流通性。

(受访者观点不代表南方日报和南方+立场;您若有不同看法,欢迎联系南方+收藏在线“南望艺谈”栏目参与讨论)


您同意陆彬的看法吗 同意。 部分同意。 不同意。 不好说。 提交

11


编辑 冯善书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