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五一节,让我们一起致敬最美的环卫工人

南方+ 记者

他们是真正了解梅州的人。

他们见过凌晨3点的梅州,城市在他们阵阵的清扫声中被唤醒;他们走过梅州的每一条道路,脚印遍布城区的每一个大街小巷;他们看着江南新城、芹洋半岛的崛起,也看着江北老街在修葺中焕然一新……他们是梅州城区的环卫工人,街道的美容师,城市发展的见证人。

梅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局(以下简称“梅州市环卫局”)约有1100名环卫工人,他们默默地为城市创造优美、洁净的环境,无论是烈日当空还是细雨倾洒,都能看见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不是风景,却用双手创造着风景。

他们每天用双脚丈量着城市的道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环卫精神。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南方+记者走进梅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局,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细看他们身上绽放的光彩。

街道的美容师

凌晨2点30分,人们正在熟睡,KTV里的歌声还在回荡,一些饮食店刚拉下闸门,结束一天的营业,姚雪芬的闹钟响了,她是家里起得最早的一个人。轻手轻脚地洗漱、快速穿好衣服准备出门,3点,她准时到达自己的工作岗位,没有起床气,甚至不会打哈欠,对于她来说,这样的日子已习以为常。“在这个岗位呆了20年,早起已经成了习惯。”姚雪芬说。

姚雪芬是梅州市环卫局江北所中华街清扫组的组长,自从2001年进入环卫局之后,她的脚印便在中华街附近不断叠加。

“中华街、油罗街都是我负责的区域。”姚雪芬说。油罗街是梅江区的“油炸食品一条街”,街边的店铺多以贩卖油炸食品为主,每逢节假日,油罗街便聚满了人,来购买炸芋圆、煎堆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外地旅客。

“可得仔细扫,不能让外地人在梅州留下差印象,我上班的时候可得仔细盯着,哪有垃圾哪就有我。”姚雪芬告诉记者,人一多,乱扔垃圾的现象就开始出现。“有时刚扫完一个地方,转头就发现又有新的食品包装袋出现,没办法,谁让我们的东西好吃呢。”她笑道。

姚雪芬嘴上不在乎,可实际行动从没含糊过,一条街扫十几遍,街边的缝隙她也从未落下。扫干净之后,她就开着环卫车,在街道巡逻。当记者问她是否辛苦时,她回答很干脆:“辛苦!可有什么工作不苦?工作做好自己也开心,这就值了。”

程影芳也是一名环卫工人,她负责清扫的区域是梅水路。由于人手紧张,她常常需要顶班,一工作便是一整天。

“我们工作分四个时段,凌晨3点至6点半,上午7点半至11点,下午2点至5点,晚上6点至9点,有时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区域也从梅水路延伸至金燕大道等地。”程影芳说。

万家灯火时,风霜雪雨天,程影芳从未停歇。“我们多扫一扫,城市就干净一些,生活环境好了,有利的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

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说起城市的变化,程影芳最有发言权,负责梅水路清洁工作的她见证了梅水路繁华的变迁。

“2005年,我刚刚进入环卫局,便分到江南所,负责梅水路附近的清洁工作。”程影芳记得,那时秀兰大桥还未建成,如今商务住宅小区林立的梅水路还是一座尚未拆迁的村子,归读公园是一条正在改造的步道。“之前,我负责河边道路的清洁工作,那时候别说跳舞唱歌的人,就连散步的人都是少数。”

时间推移,秀兰大桥建成,梅水路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程影芳发现,走进村子的基层干部越来越多,热闹的小村子渐渐开始变得安静,取代人声的是挖掘机和推土机的轰鸣声,一座座老屋在这些大机器的挥舞下渐渐变成了平地。她清扫的垃圾,从尘土、树叶和生活垃圾,变成了建筑材料。“大概是2008年,梅水路和归读公园建成,我便从河岸下来,开始清扫马路。”程影芳说。

渐渐地,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现代化商业住宅小区出现在梅水路旁,归读公园变得热闹,园内绿化和娱乐设施逐渐增多,越来越多人从江对岸搬到梅水路生活。“最先建起来的楼盘是归读一品和水榭云台。”程影芳说,自己曾住芹洋半岛的芹洋村,秀兰大桥开通之后,芹洋村要拆迁的消息不断传入她耳内,她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住进这样现代化的小区。“后来,江南御景、一江南、左岸观邸、鸿都帝景湾、梅江水岸先后建起来,梅水路人开始变多,我的工作量也开始变大了。”

再到后来,梅州城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综合体——客都汇建成,餐饮连锁店、饮料店、小吃店如雨后春笋般在客都汇内外冒出,年轻人开始聚集。“我常常开玩笑说,梅水路是在我的扫帚下崛起的。很快,我们扫地的速度就要赶不上城市变化的速度了。”程影芳笑道。

谢海秀与程影芳有着相同的感受。“城区的高楼大厦变多了,年轻人也变多了,这座城市越来越有活力了。”谢海秀是洒水车司机,每天早上五点半,他便开着洒水车从梅水路出发,途径彬芳大道与华南大道。

早上,道路的车辆不多,归读公园内老人晨练的声音是梅水路的主旋律,碰到熟悉的曲子,谢海秀也会跟着哼两句。驶入彬芳大道时,时间已来到了7点,车辆开始增加,道路变得拥挤,发动机的轰鸣声开始唤醒城市。“2000年我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车辆可没有现在多,各种样式的小轿车、电动车、共享电动车,光是看着马路上的车辆种类,就能感觉到梅州的活力在增加。”谢海秀说。

一旁的人行道,接送孩子的家长熙熙攘攘的,许多年轻的上班族一手拿着馒头包子,一手向公交车示意,让公交车师傅再等一等,自己飞奔着赶向公交站,电动车大军穿插在机动车列中,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努力打拼。谢海秀看到这些场景常常感叹:城市的活力正在增加。

时代进步的亲历者

邹怀京是一名维修工,今年是他工作的第40个年头,同事们亲切的称呼他为“万能工具箱”,意思是什么都会修。“好歹工作了40年,天天跟环卫的车辆打交道,啥都不会岂不是对不起‘车辆修理高级工’这个称号?”邹怀京说。

“只要清运车辆坏了,我们就找他修,用不了多久车辆就能修理好。”一旁的同事郑永军打趣道。

有一次,一辆农用车的液压脚生锈变形,需要维修更换,邹怀京从上午开始想办法拆卸它,由于两横销长久生锈,拆卸较为困难,他和同事们从上午工作到晚上7点,硬是将这个横销取了出来,中间一口饭没吃。“他工作的时候专心致志,几乎没人能干扰到他。”郑永军说。

邹怀京热衷创新,喜欢捣鼓工具的他曾作出惊喜的成绩。他创新研发的“垃圾车自动开合车厢盖、折叠式垃圾箱盖”两项成果分别获得2007年和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权,2009年该两项新技术还荣获得了梅州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以前装垃圾使用的容器是无盖子的,而且体积特别大,垃圾在运输的过程之中容易泄露出来,所以我就研发了这两个发明。”邹怀京说。当记者提出要看一下这些新的发明,他却说这项发明早已被淘汰了。“现在,清运车辆更新换代得很快,以前需要人工搬运,现在都用电脑来控制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进入快车道,不少老式的环卫工具或因体积过大,或因操作不便,已被淘汰。新式环卫工具的到来,给环卫工人带来了便捷。

邹怀京说:“现在,环卫工作都在向机械化转变,我们的垃圾清运车都有连体和分体两种,垃圾倒进去之后就能马上压缩,所占的体积更小,车辆能装下更多的垃圾;我们还有扫地车、小型垃圾清运车,比以前方便太多了。”

记者问邹怀京,他是否还能修现在的垃圾清运车,他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老式的车辆还能修,现在用电脑控制的可能就不会了,技术更新换代太快了。我现在也老了,等学会这些电脑技术,也该退休了。”邹怀京的话语里有些无奈。“但如果让我学,我依然乐意去,修了一辈子的车,不学这个学啥?”

无论是姚雪芬,还是程影芳,亦或是邹怀京,他们都是梅州市环卫局1100多位“城市美容师”的真实写照,在一扫一清一运中,体会着城市的变迁,继续创造着新的风景。

凌晨3点的梅州,环卫工人不仅享受其中,他们还让梅州越来越美。

【全媒体记者】梁时禹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