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春耕!广海大专家赴粤东粤西指导盐渍撂荒农田垦复

广东教育头条
+ 订阅

4月中下旬,广东海洋大学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成员、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周鸿凯教授组织团队深入汕头、汕尾、潮州、揭阳沿海和湛江东海岛东山镇、东简镇、民安镇等地,对盐渍农田情况开展调查,指导盐渍撂荒农田垦复工作。他们利用中心的技术优势,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春耕生产,把帮助农民解决水稻种植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切入口,将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落到实处。

专家组深入受灾稻田调研

专家组深入受灾稻田调研

在粤东地区连续8个月没有下透犁雨的情况下,汕头、汕尾、潮州、揭阳等地江河出海口沿海农田由于盐害而造成上万亩水稻枯苗、死苗现象。地方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村水稻种植合作社及水稻种植户紧急向广东海洋大学求助,反映当地沿海农田水稻所遭遇的危机。该校教授周鸿凯及时汇报,会同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专家马国辉、罗林等组成专家组,前往受灾区域考察指导。

专家组测量受灾稻田盐酸度

专家组测量受灾稻田盐酸度

专家组经调查分析认为,粤东的海岸线长1100多公里,沿海农田约为150多万亩,地势低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旱季河流水量小,海水倒灌,土壤水分中盐分升高,加之气温高,蒸发强,容易造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沿海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产业,由于过度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而造成部分农田盐渍化。本次受灾稻田均为沿海滩涂围垦地,由于久旱无雨、无淡水灌溉而导致稻田返盐返酸严重。调查数据显示,各个江河出海口区域用于稻田灌溉水的盐度大于0.3%,经过2-3天后稻田水分盐度可达到0.6%以上。周鸿凯说,由于农民种植的水稻不是耐盐水稻品种,所以造成禾苗大量死亡。

专家组集体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专家组集体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经田头现场观察、测试,与村干部和种植户深入交流,专家组针对农田不同的受灾类型,制订了抢救禾苗的技术方案和实施措施,并对撂荒盐渍农田垦复及沿海农田水稻种植与管理提出指导性意见。

不久前,受当地政府有关部门邀请,周鸿凯还调研了湛江市东海岛东山镇、东简镇、民安镇等地的盐渍农田情况,指导撂荒盐渍农田垦复工作。据统计,东海岛处于撂荒半撂荒状态的盐渍农田有2万多亩,其土壤平均含盐量为0.65%。中高度盐渍农田(土壤含盐量为0.2-0.80%)的面积约占83%。由于盐渍农田耕种难度大、经济效益低,致使大多盐渍农田撂荒,有的农田甚至已撂荒20多年。如何有效开发利用此类农田不仅是农业发展问题,更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从根本上解决不良天气所带来的稻田返盐返酸灾害的最佳办法,是在沿海稻田推广种植耐盐碱水稻品种。”周鸿凯介绍,广东省沿海农田约有500万亩,如果都种上耐盐碱水稻,按每季每亩收获400公斤稻谷,每年可保证收获400万吨稻谷,产值120亿元,相当于2240万人一年口粮的供给。

袁隆平院士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分中心”题字

袁隆平院士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分中心”题字

据悉,广东海洋大学自1996年就开始系统地研究华南沿海盐渍地改良与开发利用,培育耐盐碱新一代海水稻,结合盐渍地改良技术,研发盐渍地改良修复良种良法技术体系。该校还制定了相关行业标准,创建了全新的产业模式,为广东盐渍地改良和农民增收作出了“海大”贡献。2019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受聘为广东海洋大学特聘院士、中国东盟海水稻研究院荣誉院长,组建广东海洋大学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创新团队,开展以海水稻优质新品种海红香稻为核心技术的沿海盐渍地改造、高效安全海水稻种植技术研发与推广。当年,该研究团队获得省市级耐盐碱水稻科研项目7项,合同经费共2243万元。

【记者】杜玮淦

【通讯员】张艳梅

编辑 董晨晨
校对 居伟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