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红色印记②|重走大营救之路,听廖承志、茅盾与惠州的故事

南方+ 记者

今年的春天来得有点迟,4月底才迎来久违的“春雨”。

1942年2月14日,也是这样的雨天,还刮着风,在东江抗日游击队队员的护送下,包括茅盾夫妇、廖沫沙、张友渔夫妇在内的第一批文化人士,从惠阳茶园村沿着永湖、三栋赶路,连夜转移到东湖旅店,最后转移至大后方。

在如今的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内,还展示着当年茅盾夫人孔德沚摔倒滑落河中场景的油画,令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年大营救的危险重重。

时过境迁,走访秘密大营救在惠州境内的路线,当年的接送站成为年老斑驳的旧房子,战争年代的硝烟早已散尽,取而代之的是红色历史的厚重感。记者试图从当年组织者、文化名人的故事中,勾勒当年惊心动魄的红色记忆。

组织者

廖承志:化装“香港大亨”先行探路

谈及秘密大营救,必定绕不开廖承志。

1941年12月8日,日军侵占香港,封锁了港九交通要道,并在香港进行地毯式搜查。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家属800余人受到搜捕。为了保存抗战的有生力量,次年1月,一场争分夺秒、惊心动魄、斗智斗勇的粤港秘密大营救上演。

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先后两次电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连贯等人,希望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以及不惜一切代价,将被困香港的民主文化精英营救出来,并将他们安全护送到国内抗日战争大后方和革命根据地。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廖承志开始策划部署并实施秘密大营救。

据中共惠州市委党校与中共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编纂的《1942:秘密大营救在惠州》一书记载,秘密大营救工作由广东党组织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共同完成,首先与滞港的爱国民主人士、文化人士取得联系、转移住处、秘密隐蔽,然后分批撤离、大多数转至东江游击区,最后送往内地大后方。

为了验证撤离路线是否安全,1941年12月30日,廖承志与连贯、乔冠华化装成“香港大亨”,一同离港北上探路,并与地方党组织街头,沿途布置好撤离的护送工作。

当时,廖承志年老体弱的母亲何香凝、身怀六甲的夫人经普椿也困于香港,但他无暇过多关注自己的小家庭。在出发的前夜,廖承志难以入眠,一方面脑子里反复推演大营救工作;另一方面,为危险时刻不能陪在母亲、妻儿身边而惭愧。

在从九龙前往东江游击区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行军,身体稍胖的廖承志脚上都打起了泡,但没到安全地带只能咬牙坚持。而后,廖承志一行经茶园来到惠州。

惠州是廖承志的祖籍地,其父廖仲恺出生于如今的仲恺陈江幸福村。根据中共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廖承志与惠州渊源史论》,这次从香港撤离到东江沿途安排营救工作,是廖承志第一次来到惠州,也是他与惠州联系最为紧密的一次。

考虑到惠州不是大都会,外来人员很容易引起敌特注意,廖承志特别提出两条纪律:一是不准文化人上街,避免公开活动;二是把文化人的笔和本收起来统一保管,以免他们暴露知识分子的身份。

廖承志一行在惠州停留了半个月左右,其间,廖承志曾在惠州西湖与友人会面,见到惠州遭日寇扫荡后的惨状,痛心万分,于是作诗《惠州西湖留丹亭》:“破碟楼头来复去,留丹亭畔恣徘徊。悠悠夜月东江水,忍望天南剩劫灰”。

在惠州西湖风景区平湖门,牌坊上挺拔儒雅的“惠州西湖”4个大字正是出自廖承志之手。不过这并非是廖承志专门题写,而是挑选自他上述的诗句。而西湖内留丹亭的牌匾亦出自于此。

在惠州安置好东江地区的营救工作后,廖承志一行立即离开惠州,马不停蹄地前往粤北地区继续检查指导工作。遗憾的是,1942年5月30日,廖承志不幸被捕。谁也没想到,在大营救中创造了所有遇险者全部平安脱险奇迹的主要组织者自己不幸被捕,直至1946年3月被营救出狱。

如今,除在惠州西湖追寻廖承志的足迹外,在红花湖景区故乡园安放着廖承志的灵骨,供市民凭吊缅怀。2014年9月25日,时值廖承志诞辰106周年纪念日,位于红花湖景区故乡园的廖承志生平陈列室正式向公众开放,真实再现他的光辉历程和革命业绩,这里成为民众继承先贤遗志、弘扬革命精神的红色经典景点。

文化名人

茅盾:和夫人下厨烹饪“风味鸡”

1941年3月,为了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藩篱,茅盾经过一番精心化装后,离开重庆南下香港。在香港期间,茅盾文思泉涌,创作了大量作品。香港沦陷后,茅盾夫妇为了安全,不得不辗转于“舞蹈学校”、空荡旅馆等地,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历经艰难找到茅盾。

1942年1月9日下午,茅盾夫妇尽可能轻装上阵,行李简了又简。茅盾扮成纸张和文具商出发,与大家混在难民队伍中,沿着皇后大道中和轩尼诗道向铜锣湾前进。从出发地到集合点,具体路线茅盾早已忘记,印象最深的是不断在大同小异的小巷子里穿行,似乎有走不完的巷子。

随后,茅盾跟随交通员从铜锣湾偷渡过海,经过九龙、白石龙,到达惠州境内的茶园交通站。考虑到茅盾夫妇年过半百,体质较弱,东江游击队特意派了5个战士护送,一个向导、两个挑行李,还有两个战士专门负责贴身武装护卫。

从白石龙到茶园这一路,横跨敌占区、国民党占领区和“三不管”地带,还要穿过广九铁路和许多交通封锁线,前后上百里,一路爬山涉水,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只能依靠双脚步行。最麻烦的是,白天不能走,只能天黑后走夜路。而且为了安全,走夜路也不许点火持灯,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茅盾夫妇、廖沫沙夫妇、胡风、张友渔一行20余人到达茶园村后,被安排在榴兆楼休整。这是一座建于清代的三进式四角楼客家围屋,内有多个院落,活动空间大。茅盾对榴兆楼非常感兴趣,觉得这里安全,说话方便,伙食又好,还有活动空间。

后来,在《脱险杂记》中,茅盾回忆道:“这所房子简直像一座堡垒,相当高的墙,成四方形,却看不见有窗。外面又是围墙上密布枪眼。外面在山上看去,就像从飞机上俯视一座大城。”

经过短暂的休整,茅盾一行化装成从香港逃难前往惠州的有钱人,经永湖、三栋走到惠州,由惠州区委书记蓝造护送。因茅盾夫人孔德沚长途行进困难大,蓝造特意雇了乡民临时用农村大木椅扎了一个简单的椅轿。

1942年2月14日下午,茅盾一行从永湖继续赶路时,天空下起毛毛下雨,还刮起了风,南国的冬天一下子变得湿冷起来。直到黄昏,大家才赶到三栋,雨也开始越下越大。

为了安全起见,大家连夜赶路。从三栋到惠州的道路,在战争期间遭到多次破坏,损毁严重,队伍行进变得缓慢,时常有人摔倒。最大的意外出现在刚走出三栋,经过一座桥时,突然听到有人大喊:“不好了,不好了,我太太掉到河里了!”原来,是茅盾夫人掉到河里,但并未受伤,只滚了一身泥巴,她把弄湿的衣服拧几下后又继续赶路。

直到深夜1时多,大家才抵达惠州城外,在城外接待的中共惠阳县委组织部部长兼武装部部长卢伟如异常焦急。担心夜深人静一大帮人动静太大,容易引起注意和怀疑,大家临时先安顿在东湖旅店。

第二天(大年初一)一大早,卢伟如狠下心叫醒熟睡的文化人士,并将他们转移至“东和行”,这里条件更差一些,大家只能睡楼板,而且四处漏风,大家被冻得瑟瑟发抖。

时逢春节,卢伟如设法弄到了一点鱼肉、两只鸡和两筐木炭。茅盾想到一路上承蒙大家照顾,正愁无以言谢,于是自告奋勇地说:“我们家乡的风味鸡很出名,就让我太太给大家露一手,以答谢大家的关心。”于是,茅盾夫妇亲自下厨烹饪家乡名菜“风味鸡”,大家在一起吃了一顿终身难忘的年饭。

东湖旅店二楼展厅还原“年夜饭场景”

东湖旅店二楼展厅还原“年夜饭场景”

在东湖旅店二楼的大厅,真实还原了茅盾夫妇当年在“东和行”烹饪年夜饭的场景。这个场景之外还设有一块电子阅览屏,从故事、人物、小吃三个角度讲述大营救行动惠州线路的一些趣事,如廖安祥的新店“源吉行”开张、古城商家迎“贵客”、东江历险留念,让观众在感受大营救惊心动魄的同时,重温他们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革命友谊。

“在这场大营救中,100多位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从宝安白石龙转移到惠州,其中大部分人入住东湖旅店,再沿江北上抵达老隆、韶关等地。”参与撰写东湖旅店布展大纲的惠州市作协主席陈雪介绍,这场悄无声息又震惊中外的秘密大营救行动,历时200余天,行程2万余里,遍及十几个省市,没有一人走失和被捕,被茅盾评价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对话

惠州党史专家、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调研员何焕昌:

接送站设在东湖旅店乃“偏向虎山行”

日前,惠州党史专家、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调研员何焕昌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讲述粤港秘密大营救背后的故事。何焕昌是中共党史研究专家,曾参与编写过惠州地方党史,对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的历史有着十分深入的研究。

南方日报:粤港秘密大营救其中一条路线经过惠州北上,当时为何选择在惠州中转?

何焕昌:粤港秘密大营救主要一条路线经过惠州北上,选择惠州为中转站的主要理由,一是因为惠州地处东江腹地,东江一带有坚强的中共党组织,中共东江前、后特委在东江流域都有秘密交通站,为护送工作提供了安全保障;二是因为卢伟如、陈永、蓝造等惠阳党组织的领导,对惠州乃至东江流域的情况了如指掌,还有坚强的领导和工作能力,是确保安全转送的重要保障;三是东江人民群众非常支持和拥护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为安全护送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南方日报:东湖旅店在粤港秘密大营救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何焕昌:当时,惠州是国民党重兵驻扎的重镇,也是将文化人护送到内地的必经之地之一。为了确保文化人的安全转移,中共惠阳县委决定派组织部部长兼武装部部长卢伟如、梁化区委书记陈永,在惠州建立秘密联络站。

联络站设在哪里最安全?卢伟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以香港“昌业公司”经理的身份,化名“罗衡”潜入惠州城,以筹划生意为名,选择由国民党65军第187师师长张光琼包租的“东湖旅店”为联络站。

东湖旅店所在的水东街是惠州的商业中心,位于西枝江和东江的汇合处合江楼的东部。这里紧临江边的客运码头,若在东湖旅店发生紧急情况,由东江码头撤离十分便利。因此,卢伟如以“昌业公司”的名义包租东湖旅店的二楼。

20.10.22惠州东湖旅店

20.10.22惠州东湖旅店

因张光琼包租三楼,东湖旅店周边都设有岗哨,戒备森严,“香港昌业公司”巧妙加以利用,秘密联络站便成为有惊无险之地。

在东湖旅店设立联络站后,从香港护送到淡水茶园再护送到惠州的数百名文化人,以香港商人的身份出入于东湖旅店,从1942年2月到5月、6月,从未发生任何意外。一批批文化人从惠州经东江安全转移到龙川老隆,再转移到内地。“东湖旅店”便成为这次秘密大营救的重要中转站,为大营救的胜利作出特殊的重要贡献。

南方日报:东湖旅店应该如何提升利用、讲好惠州的红色故事?

何焕昌: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应该让东湖旅店的红色故事更加广泛地流传,让更多群众认识东湖旅店在粤港秘密大营救这一历史时间中的突出作用和贡献。因此,建议以东湖旅店这一红色教育基地为主题,通过编撰出版相关著述,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提高东湖旅店乃至惠州作为粤港秘密大营救中转站的历史地位和知名度。

■相关

大型原创话剧《大营救》国庆期间在北京惠州演出

秘密大营救即将登上话剧舞台。今年国庆期间,惠州人有望在家门口观看话剧《大营救》(暂名),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大营救行动。

3月底,大型原创话剧《大营救》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惠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将与国家文旅部直属院团中国煤矿文工团通力合作,共同打造一台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剧《大营救》,使之成为具有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的革命历史题材文艺精品,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大型原创话剧《大营救》以粤港秘密大营救这一历史真实事件为创作素材,根据抗日战争期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秘密营救香港沦陷区文化知名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国际友人的英雄事迹,进行戏剧改编、量身创作的一部令人激情澎湃、刻骨铭心的大型原创话剧,塑造和讴歌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英雄群像和革命精神。

近日,惠州话剧《大营救》主创团队采风活动正式启动,采风团由中国煤矿文工团党委书记刘中军带队,著名词作家陈晓光,原总政歌剧团国家一级编剧冯柏铭,广东省音协副主席、词作家赖房千,中国煤矿文工团青年编剧冯必烈,文工团演出中心铁燕宁等参加采风活动。

采风团一行还参观了惠州东江纵队纪念馆、东湖旅店、水东街等地,考察西湖大剧院及市歌舞剧团等单位。其间,采风团多次与惠州市、惠城区有关领导和文化界人士开展座谈,寻找惠州红色革命文化基因,探讨惠城文化发展路径,激发创作灵感,积累剧本素材。

“营救这些著名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是我党的一次英明决策和成功案例,是展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不忘初心的集中体现。”刘中军表示,剧本创作要将大营救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东湖旅店内发生的历史故事与保护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的意义结合起来,升华主题,把该话剧打造成有思想高度、有理想情怀的作品。

“剧本要结合艺术规律进行创作,融入惠州本土文化元素,打造精品。”惠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巫志华表示,该局将充分尊重主创团队的艺术创作,全力以赴与其共同打造艺术精品。

记者了解到,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文艺精品,《大营救》将于国庆期间在北京和惠州两地演出。

【记者】糜朝霞

【摄影】韩庆鹏 梁维春

编辑 南小惠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