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陂街:千年古村的“一水同舟”新活力 | 广州街镇报告㉖

街镇行
+ 订阅

一湾龙溪穿村过,宛如长龙径入江。每年农历五月,在广州的千年古村车陂,盛大的龙舟活动总能吸引成千上万的市民游客。

这里是广州城中村历史变迁的缩影:涵盖了全区最大城中村、东部最大商圈、东圃老城区、现代化物业小区的“城市综合体”,也是广州市外来人口最多、居住人口密度最高的超大型城中村。独特的地域文化与丰富的人口构成,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新命题。

千年古村如何解题?车陂涌里孕育着河涌治理和环境优化的美好愿景;百年宗祠里承载着从古至今的家国情怀;龙舟寄托着文化传承和岭南乡愁……在车陂,党建引领下,一场以“水更清、人更善、景更美”为目标的基层治理变革逐步展开。车陂探索新路,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大力度推进水环境治理、垃圾分类、社会治理等一批民生工程和群众关注的问题。

当下,天河正争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典范,锚定建设世界级中央活力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的2035年远景目标。随着国际金融城建设加速,车陂也将迎来新的发展。从这里生发出的龙舟精神,将激励区域发展,奋勇前行。

NGC007GCK2021430.jpg

党建引领幸福梦:从一湾碧水到幸福社区

沿着车陂涌边蜿蜒的小路走入,满目绿色,涌水碧蓝。上午10点半,不少人在涌边的口袋公园散步、遛娃,一位阿姨打开音乐,在涌边跳起了舞。

车陂涌全长18.6公里,是天河区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车陂村沿涌而兴,每年端午都会在涌上进行龙舟赛。“河里有鱼有虾,涌边空气好,这是我小时候都没看到过的场景。”50多岁的村民苏笑滢说。

难以想象的是,临水步道前的车陂“母亲河”,几年前还是一条臭河涌。作为天河区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涌,由于排水体制为合流制,污水管网覆盖率低、收集能力不足、“散乱污”企业偷排等原因,车陂涌长期黑臭,沦为广州重点整治的35条黑臭河涌之一。

“怎能在臭河涌里划龙舟?”治理车陂涌,成为街道的头等大事。从之前的黑臭水体到现在的水清岸绿,短短几年,车陂涌变化巨大,这与党建引领下治水各项工作分不开。

车陂街道把志愿服务与党建结合,明确了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的思路,确立了“1+17”党群志愿服务体系。自2017年以来,车陂在实践中摸索在地的河涌保护模式,建立了当地社群的三支民间河长队伍,以车陂民俗文化保育为抓手开启志愿巡河。

随着党领共治的不断深入,车陂“一水同舟”开启“文化+环境”的双保育模式,将党支部建在龙舟上,车陂涌治水与龙舟文化、社区治理“三合一”。车陂街道成立的龙舟文化促进会,12个龙船会的每条龙舟上都建立起党小组,他们都是“龙舟志愿队”,坚持开展巡河活动,履行“民间河长”的职责。

如今,苏笑滢也参与到一周两次的巡河志愿服务中。从党员到志愿者,从居民到小娃娃……一年又一年,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河堤上的巡河队伍也不断壮大。今年3月,在车陂小学,“水滴计划”正式落地。小河长们通过水滴课堂,参与巡河护水、生态考察、水知识科普中。

在党建引领下,居民们主动爱水、乐水、护水,全民一起共建共治共享美丽河涌,这里成为广州“民间河长”最多的河涌之一。继“党员下基层,民间治水齐参与”的车陂街党建引领治水1.0篇、“车陂一水同舟开启文化+环境双保育模式”的2.0篇之后,车陂街党建引领治水至此开启了3.0的新篇章。

治水,河涌的环境好了。打造幸福社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经验复制到车陂街各个领域,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朝着纵深发展。

去年3月,车陂街在全市率先开展城中村垃圾分类优化提升试点工作,坚持党建引领、精准施策,探索“管理、分类、收运、责任、宣传”等“五网”融合共治的城中村垃圾分类工作模式。至今,村内住户、沿街商铺垃圾分类知晓率均达到100%,村内餐饮店签订垃圾分类收运协议率达100%、餐厨垃圾收运量增长8.93倍。

河涌又见鱼群畅游,城中村面貌焕然一新,今年上半年,位于车陂公园垃圾分类体验馆即将正式投入使用。社区居民既是治水、垃圾分类的生力军,又是基层治理的监督者。最大限度激活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广度”“深度”,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下,车陂正写就幸福社区的新注脚。

“一水同舟”家国情:从岭南乡愁到文化纽带

“车陂好,车陂美!占有天时地利,又有龙船又有戏……”稚嫩童声吟诵起古老的车陂童谣,讲述着龙舟文化从古至今的故事。

说起车陂,必有龙舟。“不趁车陂景,不算扒龙舟。”车陂村龙舟,是广府龙舟文化的典型代表。有史可考的车陂村龙舟,传承至今至少已有150余年,车陂龙舟在2017年被正式列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车陂不仅保留着30多座宗祠,数量居广州自然村之最,更拥有50余艘传统龙舟。

在河涌里赛龙舟、在宗祠里吃龙船饭……时至今日,在高楼之间,处于现代化城区中,龙舟仍然是车陂村民生活的一部分。

作为生长于车陂村的八零后,苏志均大部分童年回忆都伴着端午的龙舟鼓音。2011年研究生毕业后,他放弃了企业高管的职位,回到车陂村工作,开始关注村内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在苏志均看来,发展与创新,才是打开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他希望,能向外界展示车陂龙舟的传统魅力,以“潮流”的方式吸引年轻人。

2017年,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正式成立,苏志均发起“一水同舟”公益项目,在苏志均等年轻人的带领下,传统文化有了新玩法。2018年12月,“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正式挂牌开馆。这个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的展览馆是全国首个社区龙舟文化展馆,不仅集中展现了近百年来车陂村龙舟文化的魅力,更容纳了现代都市的城市乡愁。

“馆中陈列有1:1比例龙舟模型,约700件展品基本上都是由龙船会和村民捐赠,既体现出车陂人对龙舟文化的热爱,也侧面展现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发展成果。”苏志均说。

创新的文化形式,为车陂龙舟文化的传承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2019年的尚天河文化季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上,除了传统的扒龙舟活动外,还增添了由广州大剧院MEGA团队创作的“龙舟剧”、市集嘉年华表演,以及汉服巡礼、至in水乡市集等系列互动活动,吸引海内外游客参加。千年车陂古村变身人文景观网红点,创造性转化传统民俗文化新场景,将“龙舟文化”打造成为新一批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化IP。

以文化人,龙舟演绎着岭南乡愁,更凝聚着本地居民与来穗人员,助推社会治理向纵深发展。

被千年古村车陂的龙舟文化吸引而来的,不仅有像苏志均这样的车陂村民,还有更多热爱传统文化习俗的来穗年轻人。有了“一水同舟·龙舟系列文化活动”作为号召,村里举办了车陂特色来穗人员融合学堂,年轻人在这里看到传统,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找到了家。

VR游览祠堂,扫一扫二维码即可云上看车陂全景……车陂村孕育出独特的龙舟文化与祠堂文化,为车陂人营造了独特的精神家园,更为研究家风家训文化、家族变迁、传统乡村治理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好样本。

家风美、村社美。车陂街纪工委组织车陂传统文化挖掘团队,走进村内各大祠堂收集姓氏家训家规,开展“爷爷奶奶一堂课”“东坡学堂”等活动。来自车陂村12个祠堂9大姓氏的家规家训、乡规民约等,经编辑后,在村社乃至全社会广泛宣传,将传统文化学堂变成优秀家风讲堂,推动形成好家风、好村风、好民风。

一水同舟的文化里,既有奋勇拼搏、努力争先的龙舟精神,也是凝聚“水更清、人更善、景更美”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留住城市记忆,凝聚岭南乡愁,龙舟文化在新的发展阶段,正走出村落,面向世界,以时代赋予的全新内涵演绎新的故事。

千年古村新活力:助力国际金融城建设跑出“加速度”

对于新广州人小陈来说,热热闹闹的车陂,是他最爱的人间烟火气。在附近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小陈,就租住在车陂,“这里环境好,居住方便,前几年端午的时候,我还带朋友来看龙舟赛。”

近年来,车陂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升级。车陂街加快三旧改造,升级以前的工业园区为企业创意园区,提升写字楼及园区环境,有效吸纳人才进驻。此外,街道领导定期进行暖企工作,对辖内企业进行走访,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位处广州国际金融城东区,车陂正助力国际金融城建设跑出“加速度”。

去年年底开始,车陂街对东圃大马路、东圃二马路进行升级改造,对全线1.6万平方米的市政道路铺设沥青、标识划线,安装井盖300余套、护栏约200米。为了优化天河智谷广氮片区管理服务,除建立了智谷综合管理分队外,车陂还把智谷所在的居委一分为三,减轻了原来一个居委服务2.2平方公里的压力,确保管理更到位、服务更优质。

提升服务企业,助力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在落实好大党工委机制、地区党建联席会机制的同时,车陂街充分利用了街道统计室常态化服务企业的作用,以街道领导联系、走访企业为载体,了解收集企业意见建议,分门别类梳理汇总,街道能解决的问题由相关科室落实处理,街道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向上级相关部门反映,并将落实情况反馈给企业,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看好区域发展前景,在龙舟文化的凝聚下,越来越多像苏志均这样的年轻人回村发展。

在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提升战斗堡垒作用的同时,车陂街着力通过换届选举和学习培训努力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今年初举行的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中全面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还组织村(社区)干部到省内外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吸取先进工作经验。

车陂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对在建的项目和入驻的企业做好服务,“期待不远的将来,车陂村崛起集产业、商务、休闲为一体的地标型产城融合综合体项目,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街镇档案

车陂街

车陂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成立于1981年。车陂街地处天河区东部,管辖的地域横跨中山大道、黄埔大道,东靠东环高速公路,西至车陂路,南临珠江,北接广深高速公路,辖区总面积5.6平方公里,下辖15个社区居委会和1个村改制公司,外来人口12.9万人,户籍人口4.7万人,是涵盖了全区最大城中村、东部最大商圈、东圃老城区、现代化物业小区的“城市综合体”。

近年来,车陂街党工委、办事处全面完成广州第二CBD天河片区(东区)车陂村集体土地收储工作,全力配合推进天河智谷广氮片区建设,成功举办2019年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

■对话

车陂街道党工委书记曾东标:

党建引领,龙舟为媒共建幸福车陂

南方日报:近年来,车陂探索新路,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上,车陂街有哪些经验?未来有何计划?

曾东标:车陂街道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上较早开展探索,将党的组织、制度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的优势和效能,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让党的影响力和作用发挥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各个领域。

首先是机制结合。通过街道大党工委机制和社区大党委机制,整合辖内社区资源,定期召开座谈会,达到社区事务共商共办。通过网格综合管理机制,把整个街道分成143个党建网格,每个网格设党小组,实现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将党建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每个角落。通过发挥党建引领机制,在“两新”组织中广泛成立党组织,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其次是实现资源的整合。车陂街充分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街道党校、车陂龙舟文化展览馆、村内众多祠堂等。比如,结合祠堂的功能,用新的形式赋予新的作用,让村民在这里传承家风家教、家国情怀,开展“爷爷奶奶一堂课”“家风家教传承”等主题活动。

最后,是实现活动融合。党建引领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具体的活动和实践上。在水环境治理方面。我们通过龙舟文化促进会,把车陂居民爱水、爱龙舟的热情转化为治水、护水的动力,居民自发组织起来成立巡涌护涌志愿队伍。车陂的治水已成为全国治水典型案例。

在垃圾分类方面,车陂村的垃圾分类是全市先行点。我们整合了辖内所有党组织的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共建工作。“两新”组织党组织根据自身的长处和特点来参与支持垃圾分类,开展共建定时定点投放点、站桶指导等。

在交通秩序大整治方面,我们近期正在开展交通秩序大整治,发动回社区报到的党员,参与交通志愿者工作,在小区门口、各大交通路口劝导居民群众文明出行。

下一步,我们将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上,提出三个“化”。

其一,党建引领具体化。党建引领要具体落实,就要有机制,有载体,有效果。我们在党和政府推动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中,找到契合点去带领、引领单位、企业、居民群众参与,将党建引领的理念和机制落实在推动辖区建设和发展的具体工作和活动中。

其二,服务群众的常态化。一方面是体现在为群众提供服务上,把法律咨询、医疗、康复养老等服务搬入社区。同时,发动回社区报到的党员根据本人的职业特点和特长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另一方面是体现在为群众解难纾困上,大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对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快捷协调处理,增强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充分实现政府与居民“共商共议”。

其三,社会管理的信息化。一方面,我们要从拼人力、拼体力向拼技术、拼智慧改变,提升管理效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群众。能在网上办的事情尽量在网上办,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共享,对居民少打扰,一次上门调查信息多次使用,实现管理优化。

南方日报:车陂成功打造了“一水同舟”车陂国际龙舟文化品牌,龙舟精神获得发展和新生。在传承龙舟文化,实现新活力上,车陂街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曾东标:在车陂,龙舟文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车陂龙舟文化品牌已获得全面提升。车陂龙舟文化节原来是车陂村自己筹办的,现在已推动到由市委宣传部、区委区政府来一起主办。2019年,我们将龙舟文化品牌打造进一步升级,推出“一馆”“一节”“一剧”“一曲”“一视频”的“五个一”活化非遗项目,打造了“尚天河文化季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将一座自然村落创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

通过传统民俗文化助推社会治理。龙舟文化的精髓就是团结协作、奋勇争先、不甘落后、力争上游,把这个精髓运用到社会治理是我们的重要课题。我们探索的社会治理模式刚刚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该模式是充分整合社区社会组织资源,搭建基层党建促进平台、社区文化营造平台和公益服务枢纽平台等三大平台,打造一个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支持中心,提供社区治理专业人才培育、创新社区治理品牌引领、社区志愿公益平台搭建等三项专业服务,形成“3+1+3”社区治理路径。

下一步,我们将以乡村振兴作为新的机遇,进一步发掘、打造车陂龙舟文化的品牌价值。一方面是通过龙舟文化的振兴,让更多车陂年轻人了解龙舟文化的历史、热爱龙舟文化,并转化为对村居建设的认同、支持、贡献。另一方面,龙舟文化作为非遗文化之一,我们要做好文化保护。通过龙舟文化这个纽带,带动周边环境的改造,让水更清、人更善、景更美。通过龙舟文化这个载体体现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融合广州人和新广州人,本地人和外地人,中国人和外国人。面向大湾区,拓宽龙舟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南方日报: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车陂街正紧紧抓住天河智谷广氮片区和广州国际金融城东区发展机遇,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升级,打造宜居宜商城区环境。下一步将如何做?

曾东标:接下来的5-10年,是车陂建街以来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金融城东区和智谷广氮片区的加快建设,未来车陂街经济社会将大发展、大繁荣,产业会有极大提升,经济会快速发展。对于车陂街,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我们需要从思想观念、干部作风、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主动迎接和适应未来的发展机遇。目前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提升了综合管理水平和服务企业的水平。在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提升战斗堡垒作用的同时,我们着力通过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的契机,优化村(社区)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通过学习培训着力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对在建的项目和入驻的企业做好服务。同时,推动国际金融城东区和天河智谷广氮片区物业加快建设,车陂村在这两个区域的物业总面积有50多万平方米。其中,车陂村在天河智谷的自留地块将建成一个集“产业、商务、休闲”为一体的地标型产城融合综合体项目,从而带动街道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南方+记者】郭苏莹

编辑 万映雪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