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问西东》中,主人公演绎了西南联大内迁云南期间,师生们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学术理想和抗战信念的故事,令无数观众感怀。
很多人有所不知,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培正中学等学校的师生们同样在粤北经历过一段流离岁月。
日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10条广东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覆盖广东14个地市——
其中,就有一条连缀梅州、韶关、清远、云浮四地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历史文化游径。
这个“十一”小长假开始,跟着小南来一场研学之旅吧↓
【3日线路】
第1日:梅州(金山顶--望杏坊大觉寺——古洲村守成居)
第2日:韶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
第3日:清远(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之省立文理学院旧址——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之省立文理学院附中旧址——广州市第六中学阳山学发公祠旧址)——云浮(水东村古建筑群——国宝黄公祠——梁家庄园)
线路特色:依托梅州、韶关、清远、云浮四个城市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为核心资源,串联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和周边旅游资源,整合打造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历史文化游径。
【沿途打卡点】
金山顶(国立中山大学临时办事处)
1945年2月下旬,中山大学先在梅城东较场民众教育馆楼上设临时办事处,不久迁至梅城金山顶县立图书馆。当时,来梅登记员生已有百余人,在途中者近千人。办事处为来梅员生接洽住宿地点。而校本部借梅县公共体育场(东较场)背的私立学艺中学校舍办公。该纪念地为中山大学迁战时徙至梅州的通讯处和校本部遗址,位于梅州市文保路1号(金山顶),占地面积4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90平方米。
望杏坊大觉寺(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
1945年4月初,理学院院长任国荣在《中山日报》刊登通告,通知学生院址选定在梅县上市大觉寺(当时亦是城西小学校址)。在梅县复课这段时间,留校任教的张宏达等租赁了梅县城西杨屋作为居所,常到梅县城北的广东省立高级农业学院图书馆绘图,贴在讲义上,作为教学参考。
该纪念地为中山大学战时迁徙到梅州的理学院遗址,位于梅州梅江区城西西区萝卜坪梅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院内,建筑为唐代的古寺院,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是梅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洲村守成居(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
1945年初,中山大学文学院由从乐昌坪石迁移至梅县城北古洲村曾龙岃守成居进行教学工作,如今建筑依旧保存完好。
该纪念地是中山大学战时迁徙到梅州的文学院旧址。城北镇古洲村位于梅城环市北路以北。作为古时候梅城对外交往的陆地“咽喉”,曾龙岌因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优美的自然环境曾经吸引众多官吏商贾在此定居。这些蕴含着浓浓客家文化的民居建筑,大都依“岌”而建,与田园形成和谐美丽的景致,适应客家先辈在迁徙和发展过程中的需要,处处展现客家精神和人文历史,有着独特的文化个性,目前尚有曾氏后人居住。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坪石)基地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促进粤北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部署,也是地方政府开展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工作的有力抓手。目前,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建设项目在各级领导、部门、院校及专家团队的推动下基本成形,各纪念地项目正按工程建设程序有序推进,计划两年到三年内完成。坪石研学基地已然成为众多游客缅怀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研学基地所蕴藏的社会价值在持续发酵和释放。同时,研学基地也渐成广东思想教育新的阵地、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事业的“朝圣之地”,华南教育精神在新时期迸发出鲜活的时代生命力。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大村)基地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位于韶关浈江区犁市镇大村,曾是抗日战争时期岭南大学、东吴大学等知名学校内迁粤北办学的校址所在地,是极具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抗战时期华南教育遗址。华南教育历史大村研学基地为浈江区重点保护和发展区域,目前政府正通过完善当地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开展周边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及发展提升文旅产业,突出“乡风”,挖掘“文化”,串联路线,打造“游、学、研”于一体的红色教育研学基地。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之省立文理学院旧址(五福公祠)
抗日战争爆发后,连县作为广东省的大后方,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各机关曾五迁连县。勷勤大学教育学院于1939年秋由容县迁回乳源,易名为“省立文理学院”,冬天从乳源迁至连县东陂镇;1942年2月迁至曲江,1945年初又返回连县东陂镇。学院及附中在这里租用祠堂、门楼、寺庙、民宅、搭建茅棚艰苦地办学。
连县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教育的重镇,连县尤其是东陂近10年的教学未断,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在这里度过了最为辉煌的两年,学院办学时设立了中国文学系、历史学系、教育学系、英语学系、地理学系、生物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另设立了体育专修班。
省立文理学院旧址现存教学楼陈氏宗祠一座、伟臣公祠一座、师生宿舍双桂门楼一座、学院本部及中文系教学楼五福公祠一座、师生宿舍东茂公祠一座。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之省立文理学院附中旧址(黄氏宗祠)
省立文理学院附中在抗日战争时期迁出广州,1933年至1946年期间名称变化为:勷勤大学教育学院附中、省立勷勤大学附中、省立教育学院附中、省立文理学院附中、省立粤秀中学。1939年冬天从乳源迁至连县东陂镇,附中、附小初设在东陂镇塘头坪村。1942年春改名为省立粤秀中学,附中迁址江夏村下山坪办学。1946年春,省立粤秀中学从连县东陂镇迁往“丰湖书院”,不久改名为“广东省立惠州师范学校”,即现在的惠州学院。
附中塘头坪村旧址现存教室兼厨房黄氏宗祠一座、师生宿舍南北炮楼各一座、训导楼嘉逸福庐一座、水井1口,江夏村现存师生使用过的水井2口。
广州市第六中学阳山学发公祠旧址
抗战时期,为避战乱,广州市第六中学的前身黄埔中正学校搬到韶关,名为黄埔中正私立学校,日寇进犯韶关沦陷,1945年初学校迁至阳山。由邓震亚率领的师生三十多人(教师和家属约三十人、学生三人、职工一人)抵达七拱圩,教职员工搬入了大禾岗学发公祠作为临时校舍,着手办理复课工作。学发公祠为学校得以喘息、发展,为阳山乃至粤北日后繁荣,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这期间,该校不但培育了黄埔革命青年,还造就了阳山乃至粤北一代新人。
梁家庄园(省立文理学院附设体育专修科)
梁家庄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云浮罗定市黎少镇榃濮村,是清咸丰年间的商人梁性存创建的庄园,经过三代人的修建,于中华民国三年建成竣工。主体建筑包括有九座屋、粮仓、晒场、炮楼、书塾和码头等,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梁家庄园建筑群,是近代广东地主庄园建筑形式和风貌的典型,被称为广东地区中华民国初年建造的较大地主庄园之一,对研究广东地主庄园的建筑规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抗日战争期间,省立文理学院在1944年5月第八次迁徙到罗定后,借用梁家庄园部分屋舍作为办公、教学和宿舍用房,并在离办公地约50米的岗顶平地再搭建课室。设有中国文学系、历史学系、社会教育系理化系、生物系、地理学系、体育专修科等学系。
国宝黄公祠(省立仲恺农业职业学校)
国宝黄公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云浮罗定市素龙街道松䓣村。清同治十六年(1871)建,1943年初至1945年底,广东省立仲恺农业职业学校迁到国宝黄公祠办学。国宝黄公祠三间两廊院落布局,占地面积783平方米。首进为头门,二进为正厅,两侧带厢房。国宝黄公祠为广府风格祠堂建筑,建筑结构完整,布局巧妙,用料考究,壁画及灰塑精美,是南江流域典型的祠堂建筑,为研究清代祠堂建筑的发展演变提供实物依据。国宝黄公祠建在泷江河边,抗日战争期间曾作为广东省立仲恺农业职业学校办学点,见证了南江流域航运业的兴衰,见证了抗战时期广东珠三角地区大、中院校为躲避战乱迁移至南江流域继续办学的历史。
水东村古建筑群(省立体育专科学校、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广东纺织学院)
水东村古建筑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云浮腰古镇东部、新兴江畔,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达4.5万平方米。抗日战争期间,省立体育专科学校于东较场办学,设体育专科班训练班,共有学生、学员一百多人,直至解放;省立工业专科学校1945年春迁至云浮县腰古镇蓉华义学旧址(今腰古中学)、腰古镇水东村程氏大宗祠授课,直至抗战胜利,迁回广州。广东省纺织学院于1945年春迁入云浮县腰古镇,于水东村程氏大宗祠授课,直至抗战胜利,迁回广州。
【记者】黄堃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