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发挥广东产业创新优势助力“双循环”|“十四五”专家访谈
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是广东“十四五”发展的重要内容,也在《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被单列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是我国深度参与国际贸易和产业分工的重要省份,具有参与国际大循环的良好基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在新发展格局中,广东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五个方面优势明显,“十四五”期间应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标准、规则衔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等方面重点突破,实现产业链的高级化、现代化,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
角色重要:深度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
南方+:日前,《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你作为参与《规划纲要》制定并提出咨询建议的专家之一,如何评价五年发展规划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规划纲要》有何评价?
陈文玲:五年发展规划是一个在原有发展基础上不断超越的进程,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手段。随着一个个五年计划、五年规划的实施,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货物贸易总量、制造业总值世界第一,正在迈向金融大国、创新大国,而且我们的创新不是为了超越别人,是为了超越自己。
《规划纲要》的质量很高,充分体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数字化、乡村振兴等重要领域都予以充分强调并做出全面具体的部署,对广东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其它省份谋划“十四五”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南方+:广东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经济大省,2020年GDP率先突破11万亿元,在遭受疫情冲击后实现与全国同步的经济复苏。在“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陈文玲: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一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走在最前沿,在经济总量、贸易总量、税收总量、创新能力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部分领域甚至处于世界前列。
面向“十四五”,一方面,广东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绿色生态体系,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广东可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另一方面,正如《规划纲要》中提到的,广东将着眼于与其他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相衔接,这个思路非常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在对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海南自贸港等国家战略方面,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交往中,广东都具有显著优势,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优势明显:五个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南方+: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你认为广东有何优势?
陈文玲: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是我国深度参与国际贸易和产业分工的重要省份,具有参与国际大循环的良好基础。
例如,改革开放开始的10年,广东外贸曾占到全国的60%以上,随着全国各地陆续扩大开放,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广东至今仍然是第一外贸大省,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能力。广东绝大部分企业既做国际市场,也做国内市场,对“双循环”的理解,对去除“双循环”堵点的方法,都有丰富经验,对于开拓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形成双向对流、循环,都有重大作用。
具体来说,广东的发展优势突出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广东构建了现代产业体系,“十四五”期间广东产业体系更加现代化,产业链更加高级化;第二,广东已经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的成熟度和市场运行机制的健全程度走在全国前列;第三,广东构建了现代流通体系,比如已经举办了129届广交会,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加上以中小企业为主、数量庞大的市场主体,拥有了很强的市场流通能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上也走在前列;第四,构建了绿色生态体系,广东作为全国经济体量最大的省份,“十三五”末的森林覆盖率就已经达到58.62%,到2025年还会进一步提升,这非常了不起,从生态修复到绿道建设、城市的绿色生态,使得广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成绩突出;第五,广东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方面做出很多独特探索,包括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各级听证制度等等。
南方+:对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有何建议?
陈文玲:广东在“十四五”期间,可以博采众长,把全国各地区重要发展战略的思路,特别是具有原创性的制度设计、新的改革开放举措,大胆借鉴,为广东所用。
此外,广东还可以依托培育建设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挥在产业创新上的优势,与其它区域加强协同,形成产业链的互补、重构和升级,一方面避免产业的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另一方面发挥不同区域的各自优势,在国内大循环中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链的高级化、现代化。在这些方面,广东都可以大有作为。
动能提升:以最优制度推动原始创新
南方+:在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中,广东提出打造规则衔接示范地、内外循环链接地、科技产业创新策源地、高端要素集聚地、安全发展支撑地。如何评价这样的发展目标,未来会遇到哪些挑战?
陈文玲:广东提出这样的努力方向,不仅站位高、视角新、非常精炼,而且也非常符合广东发展实际,实现这些目标后将打造出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广东。
在实现过程中,广东一定会迎来更多机遇,同时也会面临不少挑战,更要看到,对这些挑战的破解也将给广东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第一个挑战是如何加快推进标准、规则衔接。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国际一流湾区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国两制”,它涉及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如何推动规则、标准的对接将是一个重要考验,也只有做到这一点,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才能顺畅的流动,粤港澳三地优势才能互补。
第二个挑战是如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广东要成为创新的高地、人才的高地、知识的高地,就要承担这样的历史重任。例如,在产业创新方面,若干企业通过市场供需匹配形成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升级发展,需要一批具有相当研发能力的企业群体和具备相应产业服务能力的企业群体,这就要求广东在创新机制上有新突破。
第三个挑战是如何创造一流水准的现代营商环境。香港在很多营商环境的国际评比中都位居世界前5,广东要积极借鉴香港经验,加大改革力度,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同等高水平的一体化的现代营商环境,形成具有世界一流营商环境的粤港澳大湾区。
第四个挑战是如何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近年来,广东在这方面一直在大力推进,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等,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的发展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下一步应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带动,形成更高水平的比较优势叠加效应。
南方+:广东要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陈文玲:在标准、规则对接方面,其一,要梳理粤港澳三地各自优势,比如香港的营商环境,广州和深圳的产业集群,实现相互学习借鉴,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实现加快发展;其二,要主动跟与国际最高标准对接,占据标准与规则的制高点;其三是共同填补标准与规则的空白,特别是对于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新技术、新基建、新商业模式,要面向未来创新制度设计。
在创新方面,第一,要支持具有创新能力的头部企业做大做强,鼓励这些企业增加对原始创新的科研投入;第二,要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国家队”对于原始创新的重大战略支撑;第三,如《规划纲要》提到的,要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包括产业技术的领军人才,解决人才生活、工作的后顾之忧,还要创造引进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使人才发挥最大价值的最优制度,推动形成自主研发的原始创新成果,并转化为产业集群、产业链集群特别是未来产业的发展动能。
【记者】王彪 实习生 隋明润(发自北京)
【拍摄】王彪
【剪辑】万稳龙
【海报】麦瑜瑜 邱洪添
【策划/统筹】黄应来 吴哲
【出品】南方经济智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