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获悉,该校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吴灿辉等9名同学获得2019-2020学年“国家奖学金”,经济管理学院邓晓婷等278人获得2019-2020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南洋理工人才培养为何能取得这些成果?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和文化认同理论,创新三阶段“双身份”育人模式,着力培养“德才兼备、技能突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学生正在上智能装备控制实操课。
基于文化认同的角色“深加工”
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对症下药”,打造均衡的人才培养体系,采用“基于文化认同的‘双身份’育人”模式,即学校创新实践育人平台,赋予学生双重身份,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从而认同身份所属群体的文化,进而培养其基本素养。
“这并非简单的身份转换,而是从对文化了解以及应用实践到认知内化的一个过程,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对角色进行‘深加工’。”该校校长李国年表示,在“润物细无声”的大学校园文化熏陶中,学生通过“‘学生+X’双身份”的角色转换,在文化认同上达到新高度。
具体来说,就是大学三年“三阶段”持续实施“双身份”育人模式。第一阶段(第一学年)基于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忠诚担当的军事文化认同,实施“学生+队员”双身份育人;第二阶段(第二学年)基于好学乐学、自觉实践、理性反思的教师文化认同,实施“学生+助理”双身份育人;第三阶段(第三学年)基于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技能宝贵的企业文化认同,实施“学生+准员工”双身份育人。
早在2013年1月,该校就出台《“学生+X”双身份育人实施方案》等一系列“5+2”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以及“1+N”制度体系,建立了齐抓共管的“双身份”组织体系,构建了专门的考核评价制度和资源配置机制,能长期保证全方位、大力度的投入。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学生进行智能机器人实训。
“双身份”育人助力快速成长
“双身份”育人模式如何引领学生快速成长?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举例,学校在第三学年实施“学生+准员工”双身份育人,联合企业落实学生和准员工“双身份”,实现“双课程学习、双导师指导、双场景保障、双考核控制”的育人过程,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
该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017届毕业生邓大倩,现担任广州市亚乔辛娜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深圳区域经理,毕业4年多,年薪就超过了40万元。邓大倩说,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但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学校推行的“双身份”和校企联合培养的“双主体育人”。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服装专业学生进行车缝工艺实训。
李国年表示,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将继续围绕大学生基本素养培养,以“三全育人”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入推进“双身份”育人新模式,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职院校。
【记者】马立敏
【通讯员】 王艳君 訚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