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笃鲜
“摒弃交通陋习,你做到了吗?”反正巩晓彬自己没做到。
近日,网传山东男篮主教练巩晓彬因醉驾被警方控制。有网友发现,巩晓彬曾任山东交通安全形象大使,还拍摄过交通公益广告,呼吁人们拒绝酒后驾驶。昔日劝人守法,而今以身试法,莫非这就是巩指导所谓的“不教条”?
醉驾入刑十年了。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对醉酒驾驶的处理自此从行政处罚上升到刑事层面。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每百辆车醉驾比率比醉驾入刑前降低70%以上,酒后驾驶导致的伤亡事故比上一个十年减少2万余起。
整体上看,酒驾醉驾情况确实有所好转。然而,另有一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全国每年查处酒驾160余万起,醉驾40余万起。仍有相当多的人心怀侥幸,拿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作儿戏,危害公共安全。从2011年醉驾追尾的高晓松到2021年的巩晓彬,有些公众人物非但没有以身作则,倒是扮演了反面教材,给人们上了一课又一课。
对酒后驾驶等交通陋习的治理情况如何,关乎无数人的人身财产和无数个家庭的幸福,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也反映出法律是否具有权威性,考较着社会治理成效。要不断强化抵制交通陋习的社会合力。
“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醉驾入刑已有十年,执法司法工作绝不能随时间推移有丝毫放松。只有保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坚决抵制办案时“看面子”“打招呼”,才能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震慑作用,防止一些人滋生侥幸心理。交通安全教育要不断跟进,用真实案例阐释法律,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作为驾驶者,必须树立起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对害人害己的交通陋习说不。其他社会成员也应当对此提起重视,公众人物更要发挥表率作用。巩晓彬醉驾被曝光后,有网友认为处罚就行了,没必要报道炒作“上纲上线”。这种想法其实流露出同情的意味,看低了醉驾的危害。试想,如果不加以报道,大家又如何能想到时至今日还有公众人物胆敢醉驾。等到醉驾造成伤亡,再“上纲上线”还来得及吗?
醉驾入刑以来,“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日益成为社会共识。但要达到全面遏制酒驾醉驾的目标,仍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