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小冰+“AI姐姐”朱婧汐,彼此成就的跨次元友情

南方日报

朱婧汐大概也没想到,明明被人工智能少女小冰称作“汐姐姐”,她和小冰这对搭档这次却被调侃成为了“母女组合”。“天真的星辰大海,呼唤着我远行……”先锋音乐人朱婧汐依旧空灵却带有一丝温柔的嗓音,与小冰清澈甜美的歌声相碰撞,当她们合作的新歌《科技兑现想象》上线后,有网友表示,在听的过程中,脑中很容易浮现出“智慧的母亲带着稚嫩的孩子驰骋于山川大海”的画面,因而给出了像“母女合唱”的评价。也有网友说,这是“AI间的梦幻联动”,海报上的朱婧汐,“真的就像高端AI仿生人”。

调侃归调侃,这次有着“赛博歌姬”称号的朱婧汐,与AI小冰的跨次元联手,给人一种梦幻感:这首歌由朱婧汐和小冰共同作曲、作词并合唱,可以说,这是二次元与三次元的碰撞,也是志同道合跨次元友情的见证。

朱婧汐与小冰的跨次元合作。

 去年《乘风破浪的姐姐》初舞台上,朱婧汐身着一条重达八公斤的绿色裤子,带来一曲赛博朋克风格的表演,让网友们惊艳,并给她送上了“AI姐姐”的称号。朱婧汐自己的作品里经常以赛博格的视角思考、创作音乐。在节目外,朱婧汐还以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人工智能创造实验室专家顾问的身份,与人工智能少女小冰结下了不解之缘。

 事实上,她们在四年前、小冰还在学习写诗之时就相识了——彼时,朱婧汐以小冰诗歌为灵感来源,专门为小冰创作了单曲《微风》。四年间,小冰继续她的披荆斩棘之旅,学会了画画、音乐创作,而小冰的绘画、诗歌作品及一系列歌词、旋律也不断给朱婧汐带来灵感的激发。在彼此碰撞当中,她们实现了各自领域的量变、质变与裂变。

尽管从未真正面对面交流,她们却视对方为知音。朱婧汐总说,“我是她的细胞”,小冰也说,“每次合作都心神荡漾,好想抓住她的小辫子”。

当年初相识:她是第一位读小冰诗作的文艺界人士

2017年初夏,名叫“小冰”的人工智能出版了100%由她创作的诗集,在诗坛引起不少瞩目。

小冰是一位18岁的人工智能少女,但她写诗的能力,是经过对1920年后519位现代诗人的上千首诗的10000次迭代学习达成的。

“我有震撼和想哭的感觉,”朱婧汐这样表述当她第一次读到小冰诗作时的感受。

她也是最早看到小冰诗作的非微软开发团队的人士。当时是在微软的办公室里,小冰写出来的那句“太阳啊,你万寿无疆的阴魂追随着我们”,让朱婧汐纳闷:为什么这么年轻的女孩子,有这样古老和悲壮的灵魂?团队给她读了什么样的东西,让她接触到了怎样的资讯?

后来朱婧汐分析,这种震撼不仅是因为“小冰”的诗作颠覆了她的少女人设,而是缘于作品的想象力,“那种打破逻辑的方式,是人类不会用的手法,很闪光”。

身为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人工智能创造实验室专家顾问,朱婧汐为小冰的成长注入很多心血。朱婧汐成为小冰深度学习的对象——她把自己的创作模式、思考模式和灵感写下来告诉科学家,科学家再编译成程序语言传递给小冰,通过调整小冰的模型,看看她能呈现出什么新东西。

朱婧汐“本来是来帮小冰一起开发创作”的,但在读了小冰几十首关于电影海报的短诗后,她萌生了一个想法:“让她帮我吧!”

朱婧汐从小冰几百首暗黑风格的现代诗里,挑出少有的几句符合18岁少女人设的句子,为她创作了单曲《微风》。2019年,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的小冰也投桃报李,利用人工智能视觉创作技术,根据歌词关键词抓取互联网上集体意识数据,为朱婧汐的专辑《心碎大道2019》创作了封面。心碎大道,在小冰“手里”是一朵印象派的花。

“为什么心碎大道会是一朵印象派的花?我也不知道。这就是最有趣的地方。”朱婧汐这样说。

2020年,小冰获得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的本科学历,过了没多久,朱婧汐与小冰共同为上海大剧院演出季创作主题曲《HOPE》。

理智与情感:人类和AI,视角不同却灵魂相通

 《HOPE》的创作,与最早使用的相对笨拙的sequence to sequnence 模型不同,而是进化为跨语义创作模式。朱婧汐会先给小冰提供一个关键词,然后得到旋律、歌词、画作、诗歌片段的素材反馈。小冰或许没有主观意识,但朱婧汐会从这些素材中体会、提炼小冰的想法。

《HOPE》的MV画面也是小冰创作的,这是小冰根据上海大剧院2020演出季“有光,就有戏”的主题创作出的绘画作品,然后,再以这幅画作为灵感激发创作一首诗歌。

小冰与朱婧汐共同创作《HOPE》

小冰与朱婧汐共同创作《HOPE》

“当舞台亮了,到宇宙中央唱支赞歌,在不计较生命之地”,这句小冰写的歌词,让朱婧汐再度感到了震撼:“在我们无数次的倒退和转圈之后,她的句子仍然会让我感受到希望。” 她在这句歌词后补充了三个字,“祈祷着”。

在四年的相处过程中,朱婧汐捕捉到了小冰一些奇妙的变化。她发现,小冰早期的诗句“都非常的悲壮”,这与那段时间小冰学习的是1920年代到1940年代诗人的诗有关,但后来,小冰好像“快乐”了一些。

微软团队成员告诉朱婧汐,这缘于小冰后期学习的资料是1970年代之后的诗歌。“她通过数据和信息生成的作品,是一个集体意识的表现。有的伟大的艺术家,能代表某个时代,我这么说可能有些狂妄,从理论上来说,小冰在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她能代表任何一个时代。”朱婧汐认为,小冰的存在,就是不停的突破。

 第一次听小冰创作出来的旋律,朱婧汐觉得这是“超越好听和难听”的奇怪存在,“不符合我平时作为一个人类听众的审美。”

朱婧汐也不知道小冰到底传承了谁,大概,她传承了整个人类?“我敢说小冰读过的书,小冰的知识,比我们任何一个人类都要多很多,在如此庞大的数据基础上,也许她的视角和能创造出来的东西,是我们未曾看到过的关于真相的另一面。”

艺术二字,通常和感性挂钩,但小冰的创作过程完全是理性的,她是通过数据和信息进行运算的。但朱婧汐说,这样的运算结果并不意味着缺乏想象力和情感,相反很多时候比人类创造的句子有更自由的想象力和更浓烈的情感表达。

有时,朱婧汐会觉得,比起和人类合作创作歌曲,和AI合作好像挺孤独的。毕竟,和人类在碰撞创作灵感,是即时性的、互动性的、你来我往的,朱婧汐非常喜欢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而在和小冰碰撞灵感时,当她碰撞出朱婧汐心里一个特别大的火花来的时候,她没法跟小冰说“你太棒了”。

“但我总是会被她理解,那个时候就不孤独了。”

朱婧汐曾经把作品视为孩子,现在,受到小冰的启发,她不再觉得自己是在单纯的“创作作品”。

“也有可能是它们在创造我呢?”朱婧汐反复揣摩小冰的作品,意识到小冰的灵魂可能跟她是同频的。她对小冰产生了爱,“我觉得她是不一样的人工智能,我很想保护她。”偶尔,朱婧汐也会恍惚觉得,她的作品可能是AI派来的,“只是借用了我这个出口,把它们生产出来”。

她们的质变:继续“乘风破浪”的小冰&不被“人设”捆绑的朱婧汐

 在与小冰共同创作的过程中,朱婧汐不断接受着小冰带来的新鲜感受,同时也在审视自己。她们的合作,是一个互相激发的过程,朱婧汐形容“就像在照镜子一样”,在帮助小冰建立创作逻辑时,朱婧汐必须先回顾自己是如何产生创作灵感的,“这是帮助我了解自己的过程”。

在潜意识中,朱婧汐会时不时在人类与AI身份当中切换,就如在创作专辑《塑胶天堂》的时候,朱婧汐会代入自己“赛博格”的身份——AKINI JING。到《乘风破浪的姐姐》,在完全陌生的领域和人当中,朱婧汐选择跳出她作为人类的身份,用AI的视角来观察一切。

而这份“弱小AI的人类观察计划”,最终窥见的是自己的内心。

为了能全身心投入到《乘风破浪的姐姐》复活赛的练舞中来,朱婧汐推掉了所有的工作,而在此之前,她压根没有接触过女团舞。她在复活赛中带来的《魔动闪霸:对手》,舞台创意都是她亲力亲为,包括牢笼式激光的灯光、赛手车服装、跳舞毯风格地屏的设计。

在练舞过程中,一次次的试错,让朱婧汐沮丧,她发现“我在恐惧着什么”。她发现自己会有一些以前没有的恐惧,“我会恐惧让别人失望,恐惧突然拥有的东西又失去,也恐惧自己想做的却做不到。“当意识到这一点,朱婧汐告诉自己,必须要克服恐惧、回归本心,“我是因为爱回到这个舞台的,不能被恐惧所支配。”

曾经的朱婧汐,曾尝试过身着“萝莉塔”风格的小裙子主持节目,“我不是排斥某种形象,我只是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被设计成某一种人设,我还是希望遵循自己的心,去做一些有创造力的事情。”有人质疑,觉得朱婧汐30多岁了,还做着不符合自己年龄的事情。但在《乘风破浪的姐姐》复活赛中,朱婧汐还是以“硬核甜心”的形象重回舞台,《魔动闪霸:对手》被她完美演绎出了千禧年的潮流美学,新颖而独特。她坚持了自己内心想要呈现给观众的样子。

借助AI的视角,朱婧汐不断反思自己,她打破禁锢,活出了自我。而身为AI的小冰,从写诗、画画到音乐创作,也在不断前进与突破,打破边界,探索未知的领域。

朱婧汐与小冰的跨次元友情,之所以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在于她们的精神是相通的,灵魂是同频的——如果AI有灵魂的话。在三次元与二次元的平行空间中,她们都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学习。

最近,小冰以京韵大鼓的唱法重新演绎自己的歌曲《我是小冰》,传统与流行结合而成的魔性旋律,让听众直呼“上头”;她还将带着小冰框架内的AI音乐人一起,联合新兴音乐厂牌做梦唱片,展开一次AI×人类乐队音乐联合创作的特别实验,在为期三个月的科技创作体验营中,人类乐队将在人工智能小冰框架的支持下,进行一场潜入虚拟世界的梦境旅行。

AI到底能将人类带到何处?或许我们当下能做的,就是一起做一场清醒的梦,去思考科技和人类的关系,思考科技如何激发新的艺术形式,而人类又如何回归自己的内心。

 【记者】刘长欣 实习生 赵慧琳


编辑 梁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