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正式授牌,揭开桑园围的“海丝”缘

南方+ 记者

今天,佛山桑园围水利工程正式获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证书和牌匾。桑园围始建于宋代,沿西北江绵延60多公里长,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

佛山桑园围水利工程正式获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证书和牌匾。

佛山桑园围水利工程正式获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证书和牌匾。

在新的起点上再看桑园围,由农而工、由农而商、由江而海、由农业文明而海洋文明,桑园围所孕育的珠三角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有别于同批入选的福建天宝陂、陕西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浙江白沙溪三十六堰等其他世界灌溉遗产工程的典型特点。

在桑园围内外,一边是规模庞大的农业经济,一边又成为串起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佛山社会经济;一方面催生出佛山镇与陈村镇两个古镇,另一方面,人们最早嗅到来自海洋上空的新鲜空气,孕育出广州、澳门等岭南大市场乃至整个海上丝绸之路大市场的商贸枢纽。

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视野下,重新分析桑园围之于粤港澳大湾区、之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我们会发现,桑园围埋下了湾区大市场的历史伏笔,在新的发展视野下,通江达海丝绸之路再出发。

内河通达外海

佛山成海丝枢纽港

在佛山历史文化研究专家罗一星的研究中,唐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迁的氏族带来了中原和江南的先进生产技术,他们与珠三角土著居民一道开拓荒野、兴修水利,这是珠江三角洲迅速成为农业耕作区。

佛山雨量充沛、紧邻南海之滨,每年亚热带季风气候转向之时,西北江的夏秋汛期与台风涌潮相互顶托,形成巨大的洪水威胁。

这样艰苦的自然条件,却成为佛山人以修建堤围的方式,把天时转化为地利的一个重要前提。沿内河建造60多公里长的桑园围水利工程,发挥它灌溉、防洪排涝、水运的积极作用,围内土地面积265.4平方公里,农田灌溉面积6.2万亩。

通过东南亚各地广肇会馆、南海会馆干事们的描述,可以简单勾勒出一幅从桑园围到东南亚各地的贸易地图。

肥沃的土地出产的大米、陶瓷、丝织品等商品,搭载上舢板船,从西北江一路进入珠江口。船只以南海季风为动力,顺水漂流,开启到安南、暹罗、爪哇甚至到马达加斯加的漫长征途。完成交易后,在东南亚的广肇会馆、五邑会馆停留数月,趁着亚热带季风转变风向,满载当地的香料、藤条等当地货品,再回到珠江口。

桑园围。戴嘉信摄

桑园围。戴嘉信摄

桑园围不仅是岭南先民围垦开荒、捍护农田的历史遗迹,这条附着于西北江之上的大堤围,有着位于珠江入海口上游的独特区位。

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中国缺乏欧洲人开拓海洋的勇气,而在自己广袤的土地上自我陶醉于农业社会的节律。但通过桑园围的研究,我们看到的恰恰是一幅生动的内河外海、通江达海的商品交换与产业经济图景:

唐代,广州设置了专门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市舶使;宋代,官方在佛山镇的栅下设立了分司,洋船可直接开入栅下“海南塘”互市,佛山铁锅丝绸和陶瓷大量出口,史载“获大赢利”。

1757年以后,广州成为中国唯一通商口岸。而澳门作为国际贸易港崛起后,珠三角出产的大量生丝通过澳门进入国际市场,反过来又大大刺激了珠三角蚕桑业的发展。从广州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丰富文化内涵的海丝之路。

罗一星认为,广州-佛山-澳门丝绸贸易经济轴线上,佛山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迅速崛起,成为出口贸易的重要角色之一。今天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江河水联通着湾区城市,更联通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广袤世界。桑园围作为孕育、呵护珠江文明社会经济发展的摇篮,可以成为回望与展望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坐标。

激活历史伏笔

湾区大市场再出发

“明年正月水到,就买雨种,或先用小塘,七月鱼平贱之时,买下隔过好。如此,则年年有余。”在明朝中叶,石湾乡太原霍氏家族的先辈,在族谱里“碎碎念”着他们的家族“生意经”。从记载来看,这个家族在明朝景泰五年买下了大量的鱼塘。

这些鱼塘来自哪里?堤围工程挖土培基后,在堤围附近形成了的大片低洼地。如何利用这些低洼地,精明的佛山人发掘了基塘这种独特的土地经营方式。而他们从桑基鱼塘里得到的,不只有农业产品。

比如霍氏家族在这片基塘里养殖的,有鳙鱼、皖鱼、鲮鱼、鲤鱼等家鱼。族谱的“生意经”里提醒:大雨水逼之时,一定要勤去看看塘口,祭祀或者有宾客来的时候,用多用少,计数拗取,平日无故不得乱拗。目的为了“岁晚卖鱼,输粮亦足。”果基鱼塘带来了丰富的商品性农作物,比如塘鱼、甘蔗、荔枝等,霍氏家族认为:“卖鱼卖的好价钱,可以比种粮食作物带来更多的获利,甚至抵消种粮的亏损。”

提起桑园围与农业生产,多数人首先想到桑基鱼塘。但事实上,桑园围内的商品性农业经济,是罗一星在研究桑园围时,提到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特殊现象。罗一星在《明代佛山社会经济》和《清代佛山社会经济》研究中,一开篇就阐述了以桑园围为代表的基围,是串起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佛山社会经济发展的源点和脉络。

桑园围航拍。田人心摄

桑园围航拍。田人心摄

以霍氏家族养鱼的“生意经”为例,桑园围内外的这些产品,产生了比传统农业大得多的经济效益。而以果基鱼塘、桑基鱼塘为代表的这种集约式的商品性农业生产,直接刺激了手工业生产的勃兴,为手工生产带来了大量的原料,同时,也刺激了榨糖必备的铁锅、刀剪等冶铸业的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徐兴耀在研究中提到,佛山作为丝绸产销中心,从1873年近代民族资本第一家缫丝厂在南海诞生后,南海、顺德迅速产生了大量的缫丝厂。1922年,顺德地区的缫丝厂已达200多家。直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佛山桑园面积和产茧量仍分别占广东全省的75%和93%。

从这个角度讲,桑园围捍卫的不仅是农业,它带动了由农而工、由农而商的社会经济脉络发展,孕育了西北江流域佛山古镇农业副业、手工业的勃兴。桑园围成为唯一一个孕育了两个古镇——陈村古镇和佛山古镇的江河堤围,它们至今仍旧兴旺发达。

民乐窦见证桑园围“一船蚕丝出,一船白银归”的繁荣之景。戴嘉信摄

民乐窦见证桑园围“一船蚕丝出,一船白银归”的繁荣之景。戴嘉信摄

由农而工的同时,由农而商的大幕同样开启。一方面,纺织业发达的顺德成为广东的金融中心,“广州市之银业多操纵在顺德人之手,掌握全省经济之权。”另一方面,以国库贷款、借币生息的商业思维,确保堤围长治久安的思路,不容忽视。南海九江人陈博民、顺德龙江人温汝适、南海西樵人潘斯濂、陈启沅等修建桑园围的先贤,这些青史留名的治水之人,既有文气,又有才气,亦有“财气”。

嘉庆二十三年桑园围南海段出现险情时,身为顺德人的京官温汝适极力主张两县合修,成立筹备桑园围修筑基金,并上奏嘉庆帝,获得无息国库银八万两贷给商户,每年生息九千六百两,以五千两还本,四千六百两用作修堤费,债务还清后,利息全部作为修堤费用。这种以国库贷款、借币生息的商业思维,让今人叹服。

以桑园围正式授牌为标志,深挖桑园围背后的故事、精神与智慧,串起桑基鱼塘、丝绸纺织、香云纱、陈启沅、纺织女工自梳女等历史文化要素,激活它作为向外界展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存的重要坐标,活化这一遗产资源,将其融入21世纪新丝绸之路的重要内涵,佛山大有可为。

【南方日报记者】阎锋

编辑 陈禧彤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