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盘点时间到!
五一假期我们给大家安排了
满满当当的“买买买”活动
在市文化馆、寮步佛灵湖,茶山南社古村落
准备了三场
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
快跟小莞家一起逛起来!
一、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
惠州、佛山专场
活动时间:
4月30日-5月1日 9:00-18:00
活动地点:
东莞市寮步镇佛灵湖
进场项目:
惠州:黄金酥丸制作工艺、龙门年饼制作技艺、德源楼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德源楼传统糕点制作技艺、横河黄炳记大笼粄
佛山:得心斋酝扎猪蹄制作技艺、高明濑粉、金榜牛乳、三水西酒萨琪玛制作技艺、西樵大饼制作技艺
参与方式:
自行前往活动地点参与
咨询电话:
0769-22837228
二、2021年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
粤港澳20个城市的项目任你选!
活动时间:
5月1日(周六)9:00-16:00
活动地点:
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明清古村落西门口
进场项目(23个):
澳门广彩、广州榄雕、棉塑、官酿梅子酒、贵屿朥饼制作技艺、石湾陶塑技艺、罗坑茶制作技艺、紫金椒酱制作技艺、黄金姜糖、麻陂肉丸制作技艺、海陆丰麒麟文创、石岐米酒、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阳江风筝、白沉香制作技艺、端砚制作技艺、笔架茶制作技艺、潮州腐乳制作技艺、金桔油制作技艺、罗定皱纱鱼腐制作技艺、绸衣灯公、茶山公仔、茶园松糕
参与方式:
自行前往活动地点参与
咨询电话:
0769-22837228
三、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
活动时间:
5月1日(周六)9:00-16:00
活动地点:
东莞市文化馆非遗展厅外围走廊
(鸿福西路6号)
参与方式:
自行前往活动地点参与
咨询电话:
0769-22837155
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
惠州、佛山专场项目介绍
01
黄金酥丸制作工艺
黄金酥丸制作工艺历史悠久,黄金酥丸也是东江传统风味名菜,清袁枚《随园食单》中即有相关记载,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它以纯手工制作为本,在承载客家人制作肉丸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糅合惠阳地区历史人文,形成独具一格的制作工艺。成品的黄金酥丸,外观金黄而饱满、入口紧实不肥腻,既可作为单独菜品食用,也可与其他食材搭配烹饪,制成各式各样美食佳肴。
2015年,黄金酥丸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第六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2
龙门年饼制作技艺
500多年前的明代,龙门人就有除夕前打年饼的习俗。龙门人最早只是在除夕前一星期即农历年二十六至年二十九才打年饼。龙门年饼以优质冬米、精选花生为主要原料,盐、糖为佐料精制而成。皮薄馅多,爽脆可口,咸淡适中,清香宜人。龙门年饼造型独特、形态各异,多以圆形为主,取月圆一家大小春节团圆之意,间或有少许鱼仔形,寓意年年有余。
2015年,龙门年饼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3
德源楼传统糕点制作技艺
德源楼传统糕点是博罗县小有名气的传统糕点,由博罗人李玉田于光绪年间在广式月饼制作的基础上改良而形成,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客家风味,皮薄、馅靓、馅多、色味清香、形状美观、月饼及糕点品类繁多。其中最具本土特色的就是客家月光饼了,材料极之简单,只是白砂糖、麦芽糖、黑芝麻与糯米粉,手工制作程序比较复杂,所以做出来的月光饼入口会慢慢溶化。
2014年,德源楼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入选博罗县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4
横河黄炳记大笼粄
大笼粄在惠州客家地区历史悠久,享负盛名,逢年过节,新婚喜庆,添丁升学,乔迁入伙,宴席贺寿都少不了大笼粄。按照横河人的习俗,大笼粄越大越好,做一个标准“一斗六”的大笼粄,要用糯米24斤,片糖20斤,经过浸米、打粉、融糖、搅粄、围蕉叶、倒粉等手工环节,将粄放到大炉上隔水用柴火蒸至10多个小时方可制成。用料之足,工序之复杂,耗时之久也成就了大笼粄在客家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05
东江客家咸鸡制作技艺
咸鸡在淡水的历史与惠州出产海盐的历史密切相关,淡水咸鸡制作技艺在惠州民间流传了一百多年。从食材和制作工艺来看,淡水咸鸡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民众喜爱。淡水咸鸡制作工艺的第四代传人曾世英,用熟腌法和特殊的陶罐过滤技术,加入香料和药材,提高鸡肉的质感和味道,在用盐腌制以后还进行风干处理,使得鸡肉失去少量水分后口感尤佳,运用并且真空包装技术,使得咸鸡保存时间得以延长。曾记咸鸡代表惠州客家十大美食品牌传承美食,赋予传统文化的招牌,在当地获得了有品质和品味的口碑。
06
佛山酝扎猪蹄
得心斋创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得心斋原名和记猪肉店,店主余老头别出心裁,用猪手脚巧制成酝扎猪蹄。不少达官贵人,仕子商贾为求升官发财、仕途顺利、生意兴隆,都会到得心斋买对“得心应手”回家,寓意来日来年如意吉祥、万事胜意、做事得心应手、心想事成。
07
高明濑粉
高明濑粉是广泛流传于高明地区的民间饮食习俗。习俗的主要内容是在每年大年三十,清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一齐动手做濑粉,中午人人同吃濑粉宴。长长的濑粉,寓意长长久久,源源不断,丰衣足食,美满幸福。濑粉节是高明民间送旧迎新习俗的主要内容之一。高明百姓除了大年三十必吃濑粉外,长辈寿辰也必设濑粉宴贺寿;结婚喜庆也要食濑粉,取其长寿百岁,长长久久,白头到老的寓意。
08
金榜牛乳
牛乳,始于明清,是一种白色圆状薄片牛奶制成品,因大良金榜村所制的牛乳最为有名,且目前广泛流传于大良金榜村,世称金榜牛乳。金榜牛乳制作,始于明清时期,盛于解放后的人民公社时期,衰落于改革开放时期,复兴于21世纪初。尽管时代变迁,但使用水牛奶做原材料和原始的手工制作方式并没有改变,加上一代代金榜人的坚持和改良,金榜牛乳保存着地道甘香、清热下火、老少咸宜的特色而成为顺德为数不多的“中华名小吃”,也被称为“东方芝士”。
09
三水西酒萨琪玛制作技艺
古法有云,糕饼之口感,在于揉面擀皮之力度。手工擀面,力度均匀方可减少面团内之气泡。在西南酒家,所有的点心师傅皆从学徒做起,从最基本的楼面(跑堂)做起。所谓:端得了大菜盘,才有力气握面擀。这种最基本训练手臂上肢体力的方法,在西酒传承了60年。每个西酒点心大师都有一双强劲的臂弯和一对粗糙的大手掌,以至于师傅们相传 “做不好楼面,就做不了西酒师傅”。西酒糕饼中,尤以蛋散和马仔(萨琪玛)最具盛名,每一份蛋散和马仔从选料到出炉,历经12道工序凝结了糕饼师傅几十年的功力,日销超过1000份,曾多次获得“市民最喜爱十大名小吃”称号。
10
西樵大饼制作技艺
据记载《西樵大饼》已有五百余年历史,相传由明朝嘉靖年间——吏部尚书方献夫所创,在他为官期间,常以大饼作早午茶来享用。后来他告老还乡,讲学于西樵山石泉书院,并把大饼制法授予山民。后来山民在制作大饼时加入西樵山独有的清甜泉水,使大饼更入口松化、香甜可口,人人争先品尝。自此西樵大饼便广为流传,成为闻名一方的美食。且西樵大饼形如满月有寓花好月圆之好意,因此当地人婚嫁喜庆、探亲访友,都以此作为赠送他人的佳品。
2021年粤港澳(东莞)
非遗墟市项目介绍
01
澳门广彩
广彩,始于清康熙年间,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据澳门工艺美术大师李溢坡介绍,广彩瓷及其烧制技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从珠三角地区传入澳门。与广州广彩相比,澳门广彩更兼融民国岭南画风、葡人文化及西洋画的艺术特色,且常借用葡萄牙青花瓷砖图案作设计元素,形成了一支独特的广彩流派。
02
广州榄雕
广州榄核雕,简称榄雕(北方称之为核雕),是全国榄雕三大流派之一。榄雕的文字描述,早在宋代中期就有,其历史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发展兴盛时期可以上溯到明清两代,代表人物有明天启年间的著名榄雕工匠王叔远、清乾隆时代的广州籍宫廷匠人陈祖章,以及清末增城新塘民间艺人湛菊生。明宣宗还经常亲自操刀雕刻,赏赐给大臣,在清代,榄雕历来都是贡品。
03
棉塑
棉塑是我国民间手工技艺丛中的一朵奇葩。承继世代相传的女红(工),以棉花造型成胚,再以针线经手工缝制、塑造、刺绣、绘染、定型等多道复杂工序,辅以不同装饰、展示着不同时期、不同民族风俗、不同地域历史人文的服饰沿革及其独特性,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和观赏价值。“肖氏棉塑工艺作品”在国内具有唯一性。从本世纪初至现在已发展至第四代传人。
04
官酿梅子酒(即官氏家族酿制的梅子酒),起源光绪年间,广东珠海。作为当地民间传统果酒,既传承了广东传统梅子酒风味,又经过数代人改良出特有的“梅香浓郁,酒体绵柔,杏香四溢,回味无穷”的口感,声名远播,闻名遐迩。
从起源时的中医药材铺,到湾仔海鲜街餐厅几十年的传播,再到闻名港澳台及内陆的四方食客,官酿梅子酒已发展成有现代化设备参与生产的酒厂。
05
贵屿朥饼制作技艺
朥饼,也叫糖饼,是潮汕特产。贵屿朥饼,始创于明朝嘉靖年间,是贵屿薛源合糖饼店经数百年家族代代相传,不断完善,结合宫廷美食的制作技艺,汲取海滨区域的饮食习惯,博采众长,自成一派。贵屿朥饼采用的是新鲜优质的面粉、白肉、珠葱头、白砂糖和麦芽糖等原辅材料制作而成,品种丰富,独具地方特色,如芋泥朥饼、淮山朥饼、红豆朥饼、香葱朥饼。
06
石湾陶塑技艺
石湾陶塑技艺,广东佛山市民间传统制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石湾陶塑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到了宋代达到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石湾陶塑制造水平与艺术水准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石湾陶塑技艺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石湾公仔"陶塑技艺按实物形态可分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5大类。以人物造型为代表的"石湾公仔"陶塑技艺形神兼备,它吸收各种文化艺术精华,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相结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艺术品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
07
罗坑茶制作技艺项目
罗坑茶产于韶关市曲江区内的罗坑镇,罗坑镇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全镇面积218平方公里,镇内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有30余座,分布着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地自古以来就有制茶的习俗。《韶州府志》茶属中记载道“茶産羅坑大舖烏泥坑者色红味醇經宿不變”。其以本地大叶种古树茶为原料,并结合本地特有的茶叶加工工艺,所制茶品滋味浓醇甘爽,广受赞誉,流传至今。
08
紫金椒酱制作技艺
《紫金县志》记载:“紫金永安牌椒酱(原名沈鸿昌辣椒酱),创办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竹壳茶、铁锅并誉为紫金“三朵花”。紫金椒酱产品风味独特,有调和气血、助消化、增强食欲、灭菌防病等功能。紫金椒酱制作是挑选好大蒜、辣椒等原材料,放在腌制池里进行腌制,腌制好后,调料池进行调配,再进行装罐。“叶味田园”品牌系列产品有香辣萝卜、香辣梅菜、姜蒜王、特辣王、川辣王、蒜香等。
09
黄金姜糖
姜乃中药材之一,《本草纲目》有载:“生姜生用发散,热用中和、解食野禽中毒或喉痹”。生姜本身含有挥发性姜油酮和姜油酚,具有活血、祛寒、除湿、发汗等功能,此外还有健胃止呕、驱腥臭、消水肿之功效。故医家和民谚称“家备小姜,小病不慌”,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说法。生姜含一种类似水杨酸的化合物,相当于血液的稀释剂和抗凝剂,对降血脂、降血压、预防心肌梗塞有特殊作用。
10
麻陂肉丸制作技艺
麻陂肉丸制作技艺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惠城区和博罗县各镇街。选用优质猪腿肉为原料,采用祖传秘笈独特制作,口感爽滑、肉质鲜美而远近闻名,被誉为“动感美食”。据说掷到硬物上会反弹回来,跌落桌上会跳三跳,弹性十足,煮后不会膨胀。所以麻陂肉丸被形容为“会跳的肉丸”,极富动感。2008年,麻陂肉丸制作技艺入选惠州市博罗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
海陆丰麒麟文创
“舞麒麟”是海陆丰地区(汕尾市)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之一,至今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现流行是融合了舞蹈、武术、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自古以来,虎狮象征威武无畏,能驱邪除垢,弘扬正气,满足百姓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的心愿,是百姓心目中的吉祥瑞兽,每逢节庆,或有重大喜庆活动,必请虎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12
石岐米酒
石岐米酒从原料的选择到产品的包装,均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检测工序,产品以优质的大米、黄豆等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酿造方法,经自动化煮饭机煮饭,大罐发酵,釜式蒸馏,陶缸酝浸,古老方法贮存,微机勾兑,酒质素以“晶莹雅洁、豉香纯正、淳和甘滑、回味悠长”的独特风格驰名中外。
13
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
罗氏柑普茶源自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由良溪村道光进士罗天池始创,距今已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它是以云南普洱茶和新会柑制作而成,具有化痰、止咳和消滞提神的功效。南宋初年罗贵率领36姓97户人,从南雄珠玑巷迁徙至良溪,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罗氏柑普就源自于这里。良溪村为著名的古村落,有“后珠玑巷”之称,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罗氏柑普茶在这种文化中沉淀、浓厚。
14
阳江风筝
中国风筝有“南鹞北鸢”之称,阳江风筝是“南鹞”最具代表性的风筝。阳江地处广东西南沿海,扼粤西要冲,是“南鹞”的发祥地。据《阳江县志》(清·嘉庆十七年版、清·道光二年版)等文献记载,阳江风筝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流传于整个阳江地区,经民间艺人代代传承,一直延续至今。阳江风筝最显著特点是纯手工制作,制作技艺古朴精湛,以“造型别致、工艺精巧、绘制精美、色彩鲜艳、放飞技高、生猛灵活、惟妙惟肖、形神兼备”而著称。阳江风筝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内容丰富多彩,造型千姿百态,题材多以花、鸟、虫、鱼、兽等动物及以神话、故事、戏曲、小说中的人物为主。
15
白沉香制作技艺
沉香,香味若隐若现,清雅飘悠,其独特的香型闻着令人心情愉悦,平心静气、放松疲惫的身心,同时还有协调人体生理功能、激发自身潜能和防病治病的作用。电白沉香制作技艺传承人一直专注于沉香产业科研技术开发,业务涵盖沉香种植、沉香结香、沉香精油提炼、沉香日用品等领域,拥有沉香人工结香、沉香精油提炼、沉香茶叶、沉香牙膏等多个项目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在沉香科技研发行业处于领先水平,拥有中国科学院提供的研发技术支持。
16
端砚制作技艺
端砚,中国文房四宝中的重宝,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自宋代已作为贡品,名列中国众砚之首。端砚以其细腻、滋润,发墨不损毫的独特石质,灿烂多姿的石品花纹,鬼斧神刀、巧夺天工的精雕细琢,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虫蚁不蛀等特点,被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视为砚中至宝。端砚有紫端、绿端、白端三种。主要名坑有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宋坑等,主要石品花纹有天青、青花、鱼脑冻、蕉叶白、冰纹、火捺、石眼等。
17
笔架茶制作技艺
笔架茶是传统地方名茶,因产于清远笔架山而得名,为清远五大土特产(即麻黄鸡、乌鬃鹅、笔架茶、源潭红烟、清远笋)之一。笔架茶的特点是外表条索紧结,色泽乌润带青,内质香气清长持久,汤色棕红尚亮,滋味爽口而滑,带甜甘味,冲泡上十次,甘味犹存,叶底匀整,有解暑、化痰、生津之功效。从采摘时间上可分为明前茶、清明茶、雨前茶、白露茶。传统笔架茶的制作方法较为特殊,是采用铁镬炒青,全手工揉捻,明火熏干的方法,杀青、初揉后用松柴明火烟熏,吸入烟味,再在竹箩内用炭火焙干。
18
潮州腐乳制作技艺
腐乳饼是潮州地区的传统特产饼食,自清末民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具有腐乳香味而得名的一种饼食。其造型小巧,柔润清香,甜里带着特殊的香味。有独特的南乳、蒜头和酒的气味,香味浓郁,芳香可口,甜而不腻。而且富含糖类、维生素、蛋白质和脂肪,有丰富的营养,是饼食中的佼佼者。
19
金桔油制作技艺
金桔,又称金橘,《本草纲目》载:“金橘,生吴粤、江浙、川广间……生则深绿色,熟乃黄如金。其味酸甘,而芳香可爱,糖造、蜜煎皆佳”。我国南方各地都有栽种,以广东、台湾、福建、广西栽种的较多,对金桔的的食用方法也较多,除生吃外,也可制成金橘蜜饯金橘汁等小食或调味料,金橘以甘草作调料。在潮汕地区,人们很早就利用金桔榨汁加入少量糖蜜制成金桔油,并成为潮汕酱料的一种。
20
罗定皱纱鱼腐制作技艺
罗定皱纱鱼腐早在明清时期便享有盛誉,是岭南著名特产之一。据《罗定县志》等有关史料记载,罗定皱纱鱼腐相传始创于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罗定皱纱鱼腐营养丰富,是一种百搭美食,可与任何一种菜肴搭配,其食法多种多样。
皱纱鱼腐主要由鲜鲮鱼、淀粉、鸡蛋清油炸而成。整个过程全部为手工制作,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软滑可口,鱼香味浓,老幼适宜,是地域特征十分明显的地方文化产物。
21
茶山绸衣灯公
在茶山镇及周边乡镇,男孩出生后的第一个正月“开灯”时摆放在祠堂里供祖先观看及给来喝喜酒的宾客观赏的工艺美术作品。故事题材通常为古典小说、戏曲选段、历史事件等。其制作过程中融入了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的技艺,包括塑、画、剪、簪、絮、粘等工艺。通过雕塑做出茶山绸衣灯公的骨架;通过绘画,描绘出不同的脸部表情及衣服装饰;通过剪纸、簪花使衣饰更具立体感;通过絮花,将武将的披甲做得立体且更有质感。该项目于2018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2
茶山公仔
茶山公仔属泥塑工艺品,始于明初,明末清初至民国初期广为盛行,深受珠三角地区的民众所喜爱。东莞及附近地区都有元宵前为初生男孩子“开灯”的习俗,期间自然少不了花灯、泥公仔一类应景之物,于是春节期间的茶山公仔产销最旺。茶山公仔作为东莞茶山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品,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深厚的艺术底蕴。
该项目于2012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3
茶园松糕制作技艺
茶园松糕制作技艺是东莞市茶山镇最具特色的传统手艺之一,分全糯松糕和半粘半糯松糕两种,主要分为浸米、沥干、舂米、过筛、做馅、铺粉、放馅、分割、蒸煮、点红印等步骤。当地流传着俗语云:“茶园松糕,寮步风炉,凹头蒲桃”,可见茶园松糕制作技艺在茶山远近闻名,对周边民众影响深远。
茶园松糕常用于红白事、祭拜祖先等,常用块数为尾数是2、6、9,寓意事事顺意、福禄双全、长长久久。在茶山,“松糕”与“承高”谐音(意为垫起来),有扶持子孙快高长大、事事顺利的意思,每逢老人做寿、小孩满月、新娘结婚满一个月等喜事都会用到松糕,传递吉祥,此时松糕需点上红印,以示吉利。用于白事的松糕则不需要点红印。
2019年,茶园松糕制作技艺被认定为东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有一种文化叫非遗,
有一种情怀叫墟市,
有一种生活叫在东莞。
阳光正好,花开正盛;
恰逢周末,相约趁墟。
邀上三五知己,逛东莞非遗墟市,品东莞传统美食,探传统手工艺品,寻粤港澳美味好物。去发现,去感受那些见证了历史的传统文化,那些隐于市井小巷的民间艺术,那些在时间中磨洗的匠人精神。周末,静候时光,静候你!
END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