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重庆-深圳,看病轨迹折射深圳医疗“异军突起”

健康情报局
+ 订阅

“刘主任,我现在的透析流速从250ml/分钟降到180ml/分钟了,怎么办?”

“你的血管内膜增厚,血液流动遇到阻碍,导致透析流速变慢,如果不尽快将狭窄的血管扩张,内瘘很可能堵死。”刘杨东教授按了按任先生左手像“小山丘”一样鼓起的血管,心中已然有数。

4月21日,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原深圳大学平湖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刘杨东完成了一例超声引导下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PTA),成功为透析患者任先生打通被迫“减速”的“生命线”。

任先生的血透轨迹从广州到重庆,再到深圳,终于解开燃眉之急。

广州-重庆-深圳:一场长达20年的血透之路

52岁的任先生,长期住在广州。

从1986年发现肾小球肾炎,任先生在保守治疗过程中肌酐逐渐升高,2000年,发展为尿毒症,从此开始了一周三次的血液透析治疗。

20年来,他一直规律透析,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的“生命线”。

7年前,他的内瘘血管狭窄堵塞,影响透析,几乎每两年都要从广州飞到重庆,找刘杨东教授紧急救援,疏通血管。

许多需要做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和家属,对“瘘”这个字既熟悉又陌生。

“瘘”其实就是血管通道。医生将患者的动脉与静脉血管进行吻合,让动脉血直接流到静脉里,能提供足够的血流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动静脉内瘘”。

千万别小看“动静脉内瘘”,它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近日,当任先生再次发现内瘘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便想到了刘杨东教授。

一打听,得知刘杨东已被引进到深圳,隔天一早,任先生在太太的陪同下,开了两个多小时的车,从广州赶到深圳市龙岗区第五人民医院。

同样是两个多小时,以前是坐飞机去重庆,这次是开车来深圳,心情也是截然不同。

“他走到哪,我就追到哪!”

在诊室门口,排队等叫号的病人熙熙攘攘。和任先生一样,他们大多数都是病友或医生介绍而来,焦急地想在下次血液透析前解决血管通路的问题。

刘杨东一边轻声细语化解任先生的紧张,一边拿出笔在病变的血管上标出记号,建议先做超声检查,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手术方式。

通过超声检查,刘杨东发现任先生的内瘘有一处严重的血管狭窄,如果不尽快将狭窄的血管扩张,内瘘很可能堵死。

与任先生沟通后,刘杨东决定为他进行“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术”, 这个拥有微创、无辐射、即时生效等优点的手术,只需要在患者皮肤表面穿刺一个2-3毫米大小的穿刺点,就能完成手术,打通血管通道。

多年的诊疗,刘杨东与任先生之间早已建立起超越医患关系的情谊。

“我是刘主任的铁粉,只要有感情,他走到哪,我就追到哪!”术后正在观察的任先生笑着告诉记者,“有刘教授在,让我很安心。”

视患者如亲人的刘杨东说,“虽然名义上是医患关系,但现在更像是并肩作战的朋友、家人。”当刘杨东一听到任先生的内瘘出了问题,同样很焦急,希望能早日帮他进行治疗。

对透析患者而言,如果动静脉瘘维持良好,患者血液透析会比较充分,生活质量会得到很大改观。正因为有刘杨东的多次精准治疗,才让任先生的生命线保持通畅。

医共体联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任先生从广州专程赶到深圳平湖做手术,开辟了患者从省城到区县就诊的先河。

据悉,在推进“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龙岗五院-社康中心”医共体建设实践中,华南医院血管外科和龙岗五院外一科深度合作,成功完成了龙岗五院首例血管通路微创手术。

“过去如果遇到这种血管严重狭窄的病人,我们只能用开放手术,将狭窄处截取下来,再重新进行血管吻合手术,这样不仅创伤大、恢复时间也较慢。”龙岗五院外一科主任钟东表示,刘杨东与血管外科团队合作,完成医院首例“超声引导下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为前来医院做血液透析的患者提供了强有力的血管通路维护,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目前,我国透析患者近80万人,其中有90%以上的尿毒症患者依靠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维持生命,一般每周2-3次,每次4小时,而血液透析需要长期的血管通路作为血液透析的保障。

刘杨东提到,未来,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血管外科也将深入区级医院、甚至到社康,推广血管通路的手术技术与维护,提高动静脉内瘘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水平,做到早期发现血管微小并发症,早发现早处理,减少内瘘功能失效。

【记者】刘珊


编辑 史青玉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