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突破何时到来?这场诺奖得主、中外院士的高端对话为你揭答案

南方+

人工智能有强弱之分吗?

人工智能新一轮浪潮中,中国有哪些优势可以借力突围?

深圳科技未来要抓住哪些历史转折期?

......

4月25日至26日,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办2021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国际研讨会。>>>大会专题入口

20余位中外院士、深圳市有关领导以及60余位国内业界专家齐聚线上和线下,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5G、数字技术等议题作分享,意在为我国目前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面临的技术挑战和关键应用难题寻找解决方案。

把脉新趋势:由弱人工智能迈向强人工智能

1956年,约翰·麦卡锡、马文·明斯基、纳撒尼尔·罗彻斯特和克劳德·香农共同发起“达特茅斯夏季讨论会”,约翰·麦卡锡提议用人工智能作为这一交叉学科的名称。由此开始,人工智能经历多个起伏期。

“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智能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如果把人工智能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DEA)理事长沈向洋说。

在《从深度学习到深度智能》主题演讲中,沈向洋对过去十年人工智能发生的变化做了总结。他提到,当前我们在大数据利用和计算架构方面的创新有着很大的进步,但是通用人工智能的进展一直缓慢。他表示,深度学习只是狭义的人工智能,必须构建 Robust AI 才能实现真正的强人工智能。

何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介绍,弱人工智能,即完成特定智能任务或解决特定智能问题的人工智能,本质上是统计学以及拟合函数实现,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地理解问题,也无法解释和融合推理。而强人工智能,即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这样的机器可以是有知觉的和有自我意识的。

高文谈到,至今为止出现的人工智能都是弱人工智能,因此,科学研究人员需要继续积累和积淀,迎接强人工智能的实现。如何基于现有的弱人工智能系统,去做强人工智能?高文提出,以类脑计算为代表的探索,是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

当前,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发展到什么阶段?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透露,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截至2019年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规模超过510亿元,人工智能企业超过2600家。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

“中国应勇做人工智能发展的‘头雁’。” 在高文看来,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正由“弱人工智能”迈向“强人工智能”。而我国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上具有四大优势,即强有力的战略引领和政策支撑、海量数据资源优势、应用场景优势和青年人才优势。

《深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提出,目标在5年内打造10个重点产业集群,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6000亿元,将深圳发展成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钟海在致辞中表示,深圳要抓住未来的两个关键转折点——一是双区建设机遇,努力建设成为世界创新创业创意之都,为现代城市发展探索可持续创新路径;二是智能时代机遇,深圳要立足当前高新技术蓬勃的基础,立足深圳信息产业约占全国六分之一、世界十分之一的基础,在智能时代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应用中,敢于探索,努力成为世界智能之都。

新基建赋能:进击智能化时代,AI未来五年或有重要突破

随着人工智能数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这一行业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面对科技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期,在人工智能新一轮浪潮中,中国如何突围?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应用问题,人工智能能否广泛地应用、是否有足够大的数据、数据能否分享;二是培养人工智能的领军人才

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推动数字经济产业转型升级。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James Heckman指出,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中级技能人才。为满足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应扩大建设数字经济人才库,充分挖掘目前未被充分利用的人力资源。

“大数据是人工智能的石油,是离不开的燃料。”在国际人工智能联盟主席、微众银行首席AI官杨强看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主要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算法的进步、算力的进步和大数据的汇聚。“有了大数据以后就可以建立一个更好的模型,这个模型让我们能够表达世界上我们想表达的东西。我们给予的数据越多,这个向量就会越精确。”

过去一年,中国的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有望加速智能经济的落地和智能社会的到来,搭建通往智能时代的前进之路。在“新基建”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发展更受关注。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与行业融合应用也在不断深入,各领域+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肖京提出,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的紧密结合正在为传统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而作为天生数据化的金融领域,智能化是必然的选择。

展望未来,沈向洋预计,“接下来的5年可能是人工智能最有突破的时候,可以做出很多了不起的成果。”

研讨会最后围绕“历史转折期的AI技术“这一主题举办了圆桌论坛,论坛由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世鹏主持,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徐扬生、王沙飞、赵沁平、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孙钰、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等中外院士及业界专家作分享。

本次国际研讨会通过“线上+线下”云端连线的方式,为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学者提供了交流机会。>>>直播回顾

学术界大咖们和科技圈大佬分享了哪些干货?一组金句海报带你划重点!(点击图片看演讲精彩内容)

【撰文】刘越亚 金永胜 戴晓晓 徐烜和 黄诗妤

【摄影】谢昊燃 朱洪波

【海报设计】栾艺婷

编辑 王玮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