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云安红色人物①丨范桂霞:掩护周恩来留港养病的关键人物

云安电视
+ 订阅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云安的大地上,蕴含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弥漫着浓厚的红色气息。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宣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的光辉道路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云安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区委党史研究室开设了《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追寻云安红色史迹》栏目,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采访报道。今天开始,新开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追寻云安红色人物》栏目,讲述云安红色革命人物的故事,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让革命精神凝练升华、激励后人,让红色基因世代相传、发扬光大。今天推出首期《范桂霞:掩护周恩来留港养病的关键人物》。敬请垂注。

她,是掩护周恩来留港养病的关键人物,曾以“夫人”的名义掩护照顾重病的周恩来,直至痊愈离开香港,是一名久经考验的优秀共产党员。

她,是云浮市云安区六都镇南乡潘屋村潘耀芳的妻子,在家乡有过一段令人心酸的经历,但她没有放弃继续参加革命工作,当地群众时隔多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今天,我们透过历史的尘埃,追寻她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点击观看视频

范桂霞:掩护周恩来留港养病的关键人物

参加革命受追捕被逼辗转到香港

范桂霞,1905年生于广东省佛冈县烟岭楼下村的一个医生家庭,中山大学附属师范学生,先后参加广东新学生社、广东妇女解放协会和共青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与“六、二三”沙基惨案大游行和香港大罢工运动,是广州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1927年,广州发生“四一五”政变,由于叛徒的出卖,国民党军警连夜包围范桂霞家,逮捕了她的二妹范桂笺,杀害了她的父亲范信一。

潘汉华(范桂霞之孙)

1927年国民党去抓她的时候,她躲到阁楼上,她爸爸在楼下拦住国民党的军警,说没人在这里,然后她就逃跑了,过了纺织厂这里,然后纺织女工就帮她买了张票去了香港,找到了当时广东省委秘书长沈宝同,进了秘书处。

在省委秘书处工作期间,她主要负责抄写文件与交通联络接待工作,先后接待和联络过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瞿秋白、董必武、林伯渠等早期中共的领导,深受党组织的信任。

以“夫人”名义掩护照顾重病的周恩来

有一天,广东省委秘书长沈宝同向范桂霞交待任务时说,中央有一位重要首长要在香港养病,但没有说明是谁,只是说以“夫妻”名义单独护理一个名叫老李的重病号。俩人对外称“李先生”“李夫人”。

《周恩来传》书中记载:“周恩来到香港时,病势仍很严重。他患的是恶性疟疾,持续发高烧,处于半昏迷状态。杨石魂把他背到九龙油麻地广东道的一处住所住下,对外说是姓李的商人。广东省委派一个受过护士训练的同志来照顾他,请了医生来诊治。”

这位“受过护士训练的同志”是谁呢?她就是范桂霞。

范桂霞从小受行医的父亲言传身教,在中山大学附属师范学校参加过战士救护培训班,懂得医疗护理知识。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周恩来身体恢复得很快。但大病初愈,组织上不准他外出工作,只能每天在室内活动,阅读由范桂霞给他带回来的报纸、文件。在看文件看报纸之余也常和范桂霞聊天,问及范桂霞的家庭情况,她便把父亲为了掩护她被敌人残忍杀害,妹妹被捕等情况如实向周恩来汇报。周恩来心情沉重地说“干革命要有牺牲的,我们一定要坚强地活下来,坚决和敌人斗争到底,才有革命胜利的一天。”

许少辉(范桂霞外孙女)

因为平时她比较内向,自己的事不会和总理说,在相处的一个月时间里,就可以和总理说自己家里的事,我外婆一般都不会和外人说,比较内向,所以她能够比较交心说这些话,表示大家的关系已经很融洽,就像兄妹之间的关系。

周恩来渐渐康复后,开始在香港参加社会活动,范桂霞作为“李太太”自然也要作陪一些太太小姐们跳舞、喝茶、打麻将等。为更好掩护周恩来的身份,周恩来亲自教她跳舞、喝茶和打麻将,范桂霞也很快熟悉,在陪同“李先生”参加的交际场合中应对自如。

许少辉(范桂霞外孙女)

当时总理是教她,特别是跳舞,我听外婆说,左脚出还是右脚出是不知道的,这些很基本都不知道的,总理当时是教了她抽烟、喝酒、跳舞、打麻将,作为地下工作者,要应付一些特殊环境形势,一定要学会这些东西,不是说要你沉迷,但一定要会,应知应会。

以地下交通员身份参加广州起义

一个多月过去了,周恩来的身体已经完全康复,组织也通知他去上海参加党中央的扩大会议。范桂霞和杨石魂依依不舍地将周恩来送到码头上船,周恩来便与范桂霞握手告别。

张梦诗(云安区融媒体中心主持人)

当年在香港送别周恩来后,广州正酝酿着一场革命风暴,范桂霞被派为地下交通员,负责来往广州临时的交通送信,她知道广州起义时间定为12月13日,后提前到11日凌晨,当日凌晨3点多她就到达了会场参加动员,积极投身到这场革命斗争中,但令人遗憾的是广州起义失败了。

与周恩来分别后不久,范桂霞的革命战友潘耀芳从广宁来到香港找到了她,第二年他们结为夫妻。婚后,夫妇两人根据广东省委的安排在广东的肇庆、广宁、怀集、四会等地继续参加革命工作,准备重组中共西江特委,但斗争越来越残酷,尤其是南方党组织一再遭到敌人严重破坏,直到后来与组织完全失去联系。1931年他们回到了云浮,范桂霞以教书为生。

▲前排左为范桂霞、右为潘耀芳

张梦诗(云安区融媒体中心主持人)

在我身后的就是范桂霞在南乡潘屋村的故居。在这里,她有着一段心酸而曲折的岁月,但她没有忘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盼望着能早日继续参加革命、参加党的工作。

▲潘耀芳、范桂霞故居正面

李洁聪(云安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在1938年7月,中共党员周明受省委的派遣,率领省抗先队西江十七分队从广州来到云浮开展抗日宣传和重建党组织的工作,他们来到云浮后得到了范桂霞、潘耀芳夫妇的热情接待和安置,周明住在范桂霞家里。之后,范桂霞夫妇积极协助省抗先队在云城和都骑开展革命活动,使周明顺利在都骑小学建立了省抗先队云浮支部,并且发展了余渭泉等一批本土共产党员。从此,云浮停止了8年多时间的党组织活动,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

两次在中南海周恩来总理家中作客

1953年8月,范桂霞趁着到北京看望在政务院工作的儿子和儿媳妇的机会,打算拜会隔别了二十六年的老领导,日里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得知范桂霞千里迢迢从广州远道来京后,立即以邓颖超的名义,邀请范桂霞22日到中南海家中作客。

潘汉华(范桂霞之孙)

当时范桂霞是上北京看望儿子,去到北京试着写封信给周恩来,没想到即刻就回复,派秘书来接她去中南海,抽出时间和她吃了饭。

第一次在周总理家中的会面,从下午5点一直到晚上8点。周总理一再鼓励范桂霞,要热爱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教育下一代的工作很重要,因为希望在年青一代的身上。

文革期间,范桂霞被诬为“叛党分子”,遭到批斗、抄家,精神上、物质上都遭受了的折磨。她被遣送回乡,带着一家老小回到潘耀芳的老家云浮县六都镇南乡潘屋村。

▲潘耀芳、范桂霞故居内天井

许少辉(范桂霞外孙女)

直到70年代初,就把她在1927年曾经护理过总理的事和我妈说,其实她1953年8月份去北京回来的时候都没怎么提过,家里人是不知道的,直到70年代初,当时没办法了,打算找总理伸伸冤,看看能不能有所帮助,当时也很穷,想去北京的路费都很难凑齐,我外婆的几个妹妹资助,大家凑钱,凑齐了去北京的路费,在1973年10月份,我外婆就去了北京。

此时的周总理已是有病在身,范桂霞来到了北京,听说了周总理的情况后不忍心去打扰,但也不想自己的亲人再受牵连,思量再三,她最终还是把早已写好给周总理的信投进了邮筒。

许少辉(范桂霞外孙女)

在北京当地寄了封信给总理办公室,结果总理办公室的人收到立马转给周总理看,周总理看到后,即刻安排办公室专人去到我姨家找到我外婆,了解我外婆的情况之后,深表同情,觉得一个为革命奋斗了这么多年,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为什么会遭到这样的遭遇,所以了解完情况以后,周总理立刻指示,要为我外婆平反。

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广东省委迅速为范桂霞彻底平反。这一次,她虽未能见到周总理,但周总理和夫人为她贴心安排了回程,在广州落实了住房,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

许少辉(范桂霞外孙女)

知道我外婆要走的时候,他叫人帮我外婆买到火车票,还派人开车送她去北京火车站,我外婆在北京坐火车回到广州的时候,想不到省委组织部有两个同志过来接车,和我外婆说“你不用回云浮了,你平反了,给你安排了住房”,这个住房就是现在南园新村这里的屋子。

从此,范桂霞就一直住在南园新村。晚年的范桂霞喜欢读书看报,时刻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发展,家人便一直为她订阅党报。

▲现广州市海珠区南园新村

潘汉华(范桂霞之孙)

她一定要订报纸,但很难看得清,就拿放大镜,逐行看,都要看报纸。

1982年的8月22日,也就是29年前的同一天,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家中再次接见了范桂霞,两位老人一见面便拥抱着并合影留念,临别时邓颖超还送给范桂霞一只新颖精制的手袋,兑现了当年周总理“要好好谢谢小范”的诺言。

▲邓颖超接见范桂霞时拥抱

▲1982年8月,邓颖超再次接见范桂霞并合影留念(图左为邓颖超、右为范桂霞)

许少辉(范桂霞外孙女)

我外婆把手袋放在床头,很宝贝,邓颖超也应了当年总理那句话“见到小范要好好谢谢她”,也是回应了她当年对总理护理的感谢。

1994年3月6日,范桂霞在广州病逝,享年89岁。

拍摄花絮

特别鸣谢:潘汉华、许少辉  

记者:羽焕新、周心仪

视频:冯权乐、谭玮

责编:徐婉雯

编审:羽焕新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