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语:4月24日,东莞市应急管理局在线介绍东莞防灾减灾工作最新情况,并对群众关注的问题进行回应。南方+东莞应急管理频道推出栏目《应急护航·权威解读》,聚焦亮点,解读热点。
近年来,东莞市应急管理局切实把“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灾情研判、救灾方案编制等工作,早准备早动员早部署,未雨绸缪抓好灾害救助各项工作。该局围绕“灾害救助”工作,创新亮点频现。
开展防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
市应急管理局风险监测和减灾救灾科科长周宪平介绍,市应急管理局探索建立风险研判工作机制,坚持每月综合会商研判,重点时段“一日一研判”。同时,建立健全灾害救助工作制度规定。印发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的实施办法,制定东莞《救灾捐赠工作规程》,修订东莞《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当前,东莞积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开展防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充实灾害救助物资,完善救灾设施设备,增强基层灾害救助能力,体现了全市应急管理系统的创新思路。
东莞还实施东莞市巨灾保险工作,提升市镇两级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中“抗大灾、保大险”的能力。同时,持续开展“5·12”全国防灾减灾日、“10·13”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向群众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树立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增强群众开展自救互救能力。
探索建立市级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联动机制
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每年市财政对每个创建村(社区)安排补助经费10.5万元,由市减灾办牵头组织开展创建工作。截止目前,全市共创建示范社区121个,在全省率先实现镇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覆盖,各镇街至少创建了2个以上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周宪平说,通过开展创建工作,不仅在基层村、社区建立完善了防灾减灾宣传和救灾演练常态化机制,不断加大了基层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提升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同时,指导和督促基层镇街和村社区,按照东莞最新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和镇级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切实做好灾后救助和救灾物资储备工作,大力提升了基层防灾避险和灾害救助工作能力水平。
2019年,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市发改部门探索建立了市级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联动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应急管理部门与发改部门在救灾物资储备保障方面各自担负的职责,救灾物资采购、调拨流程,以及信息通报、联络协商方式方法,做到有储备仓库,有专人管理,有年度预算,种类齐全,数量充足,动态更换,调拨迅速。
【记者】何建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