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61岁退休、62岁考车牌、
63岁学摄影、64岁学电脑、
73岁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
他的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奖,
现年76岁的他,
仍然热衷于登丹霞、游锦江,
他用一幅幅作品,
展示他的“丹霞情结”。
第一次欣赏到苟叔的作品,是在“四维丹霞——郭小宁、谢锦树、刘加青、温亚苟摄影联展”里。苟叔年纪最大,却排名最后。他笑呵呵地说:“前面的都是我的老师,我跟在老师后面,无上光荣。”
一叶扁舟横野渡。温亚苟 摄
作为仁化县最年长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还是一个新会员,苟叔以他的《丹霞人家》《锦江画廊》等作品征服了观者的心,以震撼心灵的画面,刻画出丹霞纯朴的美,人与丹霞的和谐共生,凸显了锦江的自然本色。他的作品,不仅是山与云海、山与水的单调景观,更有山与古村、河流、民居、大自然的多种结合,他已将丹霞山铭刻在自己心中。
锦江边长大的汉子
第一次见苟叔,是在今年4月的一个早晨。仁化县摄影家协会主席谢锦树说:“4月是锦江最美的季节,雾锁锦江的景象经常出现,还有一个最喜欢拍锦江的人,你要看,就来。”于是,我住在锦江边的民宿,等待雾的到来。
醒来已是早上7点多,昨夜一场大雨,让游丹霞的人忧心忡忡。谢锦树不停地催:“快、快,我和苟叔已拍一个多小时了。”于是,我匆匆赶到江边,发出的第一声感叹:好美啊!我终于见到了锦江的雾,也见到了专拍锦江的老摄影人温亚苟。
锦江上的苟叔夫妻。秋实摄
76岁的温亚苟,我们尊称为苟叔。他生怕江上的雾升得太快,不断指挥正在江上撑小艇的“老婆子”这样走那样转。“老婆子”也不生气,在江上雾中不停地撑着。苟叔中气十足,近200米的距离,在他们之间却如平常聊天一样,而我们眼中,却只见一“少女”在江上展现优美动作。江边专业的、业余的拍照人拍个不停,直到谢锦树说休息下吧,苟叔才大声叫:“‘老婆子’回来。”
艇一靠岸,苟叔赶紧跳到艇上,叫“老婆子”喝水休息。“老婆子”气不喘步不乱,我们不禁赞叹,75岁的阿婆,还如年轻人一样撑船游玩,我们羡慕不已。苟叔说,正是有了妻子的支持,自己才能全身心投入摄影。
在丹霞山的两天,我在采访中不断走进苟叔的生活,欣赏他的作品,听他讲40多年来在丹霞山的故事。有泪水、有欢笑;有获奖的喜悦,也有生活的艰辛。
苟叔出生在韶关沙洲尾水上人家,也就是俗称的“疍家”。出生才3天,父母听信算命先生说他是“克父母”命,决定将他放在木盘上顺江而下,听天由命。绝望之中,恰有一对在仁化河上“行船”的温姓父妻运货到韶关,并和苟叔父母有往来,看此情景,又想到自己想要个儿子,遂将小苟接到仁化去,仁化成了苟叔的新家。
从此,在仁化至韶关,韶关至仁化,仁化至长江、城口等河道上,亚苟跟着父母风里来雨里去,练出了一个好身体,对仁化河也越来越熟悉,上山砍柴下河抓鱼更是平常事。后来,随着父母年纪增大,再也不合适行船,就在仁化河上摆渡,从此亚苟便和摆渡结下了不解之缘。
苟叔说,儿时贫困的生活让他更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每一份亲情。
锦江文化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17岁那年,亚苟进入了水运公司,不再摆渡了,正式成为一名工人。20岁那年,亚苟进入了丹霞山林场。这是一个新的天地,封山育林、保护林场、保护古寺庙,成了亚苟的主要工作。也就是这些年,苟叔走遍了丹霞山的每一个角落。
记者采访苟叔。谢锦树 摄
忙忙碌碌了很多年,养梅花鹿、开拖拉机、放电影,苟叔成了一个多面手,但老本行“行船”却一直没有放下。苟叔记得,1977年的某天,他搭载一群游客在河中游玩,游客用相机拍个不停,当时他就觉得奇怪。数天后,真相公开,原来这是一群来自香港的游客,他们在香港的报纸大篇幅报道丹霞山的美景,于是,神秘的丹霞一时间名扬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改革开放的潮水涌向了丹霞山,丹霞山中国旅行社的成立,让丹霞山开启了一条旅游发展之路。苟叔说,当时锦江叫仁化河,自己常用小船搭载朋友和客人到河里游玩,都是免费的。同时,他又向上级反映,认为仁化河的名字不够响亮,经过多方讨论,“锦江”这一名字正式推出。
苟叔在这条河上救人无数,也因此而出名。无论是失足落水,还是其他原因;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白天黑夜,只要他知道有人落水,决不会袖手旁观。我问苟叔几十年来救了多少人?他说真的不记得了。他的义举,也打破了历来“疍家”不救落水之人的习俗。苟叔说:“我是共产党员,决不能见死不救。”
丹霞情结
61岁退休的温亚苟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62岁考车牌、63岁学摄影、64岁学电脑……从最初的卡片机,三星815,到尼康90等,他一步一步走上了摄影之路。
苟叔真诚地告诉我,他是抱着宣传丹霞、留住丹霞美景的想法走上摄影之路的。当时他也不知拍什么好,但他把握住了一个机会,就是拜谢锦树为师。在“谢师傅”的指点下,他决心以拍锦江为主,利用自己放过电影的体会,从构图、取景等方面入手,以其提高摄影水平。因对锦江熟悉,他便寻找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地点拍出别人没有的东西。
丹霞人家。温亚苟 摄
苟叔说,谢锦树是丹霞山摄影的领军人,却没有半点架子,他每次拍摄回来,都将作品送给谢锦树看,向他请教,师傅每次都很认真地指出照片的问题。在听了师傅的指点后,他再去原地拍几次,果然收到不同的效果。从此,临老入门的苟叔,对光圈、速度、构图等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摄影水平提高的速度超过了很多年轻人。
对丹霞山有深厚感情的苟叔再次出发了。熟悉的山山水水,四季多变的日出、云海、松涛等一次次走进苟叔的镜头里。他星期一、三、五登僧帽峰景区,二、四、六爬阳元山景区。有时候,他带上干粮一个人走进丹霞山中,只为拍那些鲜为人知的美景。谢锦树说,有时候苟叔家人会打电话给他,说苟叔电话不通。谢锦树知道,肯定是苟叔又走进大山中了。几乎每天或独来独往、或与影友在整个丹霞山里转悠,一年四季,不管是晴天还是下雨;不管是河道,还是山沟,我们都能看到苟叔的身影。遇上适合的季节,他会和谢锦树等人带上帐篷、干粮,在某座山巅上过夜,等待日出、等待云雾,或者等来大雨。
对锦江的爱和对摄影的狂热追求,让苟叔做了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用8万多元积蓄请人做了两条小艇,不是摆渡赚钱,而是为了拍锦江。模特和摆渡人就是只比他年轻一岁的妻子。苟叔说,只有不断付出、不断积累,才能让自己在摄影艺术中得到积淀和升华。
十多年过去了,仁化锦江之上的老船工温亚苟,用一腔热忱在丹霞山的摄影人中打响了自己的名字。他由眼中之景,到图中之景,再到心中之景,将自己的灵魂会通丹霞、融合山水,将自己的情融进天地,他在丹霞的每一座山头、每一条山道、每一条河流中都流下辛勤的汗水,都留下他锲而不舍的精神。
文字: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春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