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1800多天,对于粤东、粤西、粤北而言,能有多大的变化?
5年,能够让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成,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连续25年居全国首位,还是让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一批高质量外资大项目相继落户、顺利推进,抑或让沿海经济带与北部生态发展区飞速发展?
答案是,这些都是。
5年,一个又一个喜人的变化发生在粤东、粤西、粤北的大地上,无数人追梦的人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告别这5年,迈向新征程,如何拥抱一个崭新的未来,一份规划纲要为粤东、粤西、粤北指明了前路。
4月25日,《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其中,有多处点名粤东、粤西、粤北各地市,为其擘画蓝图,勾勒未来发展图景。展望2025年和2035年,作为广东发展短板的粤东、粤西、粤北,在风云之际将有哪些发展的机遇?循着《规划纲要》,山海君为您一一梳理。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规划纲要》指出,支持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地区做大做强绿色石化、新能源、轻工纺织等战略性产业,积极发展产业链条长、产业带动性强的先进制造业,建设成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坚持生态优先,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转型升级,推动工业集中进园,重点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地区城市早已在路上。
粤西地区,湛江大力发展现代临港产业,着力培育发展一批超千亿级重大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绿色环保高端沿海临港重化产业基地;茂名,以东华能源为龙头的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园、粤西LNG项目等都力争在“十四五”时期再创新突破;阳江,立足本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能源产业,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创造多项国内第一。
粤东方面,属于传统产业的轻工纺织焕发新生,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改变原来小富即安、靠低工资赚取利润的固有民营企业形象,在生产过程中将技术占比提高,向高端转型,走自动化、品牌化道路。在汕头市潮南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进行技术革新入园的企业已拿到了近6亿元融资。汕头市财政部门也对企业新购置的设备给予不超过30%的资金补助。
推动工业集中进园,这是相较于“十三五”的一个新提法。目前,粤北各地都在开展工业园区的建设,如韶关的莞韶园。该园已容纳多家汽车零配件生产、液压油缸、钢铁、矿山工程机械等领域的相关企业,2020年新签约逾百个亿元以上项目;云浮开展建设3000亩“云谷”,力争聚集百家云计算企业,打造云计算产业集群。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也是粤东、粤西、粤北加速发展绕不开的话题。迈向下一个五年,粤东、粤西、粤北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硬仗,也是必须赢的一场仗。
构建现代化都市圈体系
今年2月9日,省自然资源厅公布了《广东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的初步成果,提出建设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等5个现代化都市圈。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葛长伟曾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部分,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培育发展五大现代化都市圈对于拓展珠三角发展腹地、发挥珠三角核心区带动作用、推进环珠三角地区加快融入珠三角核心区、辐射带动粤东、粤西、粤北加快振兴发展以及加快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规划纲要》提出,培育壮大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强化都市圈内市政基础设施协调布局,推进都市圈内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其中提及,强化珠海作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定位,加快推动珠中江协同发展,联动阳江协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动粤西地区发展重要增长极。
在省委、省政府作出调整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对口帮扶关系、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战略部署后,珠海作为结对帮扶阳江的城市,在产业园扩能增效、滨海新区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很大帮助,两市更开通了旅游专线。而珠海也在不断将传统制造业转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跃升。
以汕头为中心大力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联动梅州都市区协同发展,积极参与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建设,打造链接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枢纽。
汕潮揭同城化发展已是老生常谈,但联动梅州都市区协同发展,积极参与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建设却是《规划纲要》中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联动梅州都市区,实际上某种意义已经将梅州归为了汕潮揭都市圈当中,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则涉及海西经济区。由此可见,汕潮揭已经成为广东与海西经济区之间的“桥梁”,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等城市的联系将在下一个五年更加密切。
以湛江为中心推动湛茂一体化发展,全方位参与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打造国家重大战略联动融合发展示范区。
一直以来,湛江将加快北部湾中心城市建设作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北部湾城市群中,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玉林市、崇左市,广东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以及海南省海口市、儋州市、东方市、澄迈县、临高县、昌江县,海岸线长达4234公里,拥有发展港口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海边观光业的天然优势。而海南自由贸易港则是补齐了产业发展所需的营商环境。
引导人才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流动
优秀的人才渴望事业,这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城市引进人才要面对的课题。
过去,这也是12个地市面临的难题。
“我们都在为珠三角培养人才。”这句话曾经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许多学校教师的肺腑之言。在这些老师眼中,培养的学生一般都会选择万亿级城市求学,毕业后就留在大城市工作、生活。而学校招聘的教师,往往经过学校几年培训,积累了丰富经验后,到珠三角地区任教。
按着《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内容,广东将在下一个五年实施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人才发展帮扶计划,推动人才驿站建设,引导人才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现如今,求才若渴已不是老牌一线城市的专属心态,力图实现弯道超车的二、三、四、五线城市,也早已布局人才引进,希望把人才吸引来、留得住、用得好。
其中,省域副中心城市汕头提出“三年招千名博士”的目标,开出年收入保底35万元、家属和子女享受配套服务、落户事宜开通绿色通道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湛江打破选人用人壁垒,实现非公务员能够成为镇街领导、民企人员可以担任国企高管、应届毕业生能当上企业中层;清远高校开展“订单培养”模式,即企业根据用工需求向省职教城内高校下达人才培养订单,待学生考核毕业即可进入企业工作,解决企业用工难的同时,也把人力资源留在了本土。
从难题到课题,底子薄、基础弱的粤东、粤西、粤北各城市,从人才中看到了发展的曙光。
建立现代化水安全保障体系
也许粤东人民自己也想不到,会因为没有水用,上了热搜。
2020年10月以来,广东省平均降水量130.3毫米,较历史同期偏少58%。今年3月,广东省东部的韩江流域平均流量比多年同期减少76%。当前,广东全省水库蓄水普遍减少,大中型水库的总蓄水量比常年减少44.8亿立方米。
对此,广东采取积极措施确保生活和生产用水,全省已投入抗旱资金3.3亿元,70万人次参与抗旱。
揭阳市为旱情严重乡镇紧急铺设供水管道,发动群众打井补充供水;汕尾市购置水泵8350台,应急调水引水,缓解30多万亩农田旱情;潮州市、汕头市适时开展人工增雨,通过分时段供水、打深水井等措施,保障居民生活用水。
目前而言,广东已举全省之力抗旱,情况尚能承受,但是未来如果粤东、粤北地区仍发生大范围干旱,附近大江又无可用水,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灾厄,应防患于未然。
《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大力推进西江、北江、东江、韩江和鉴江等大江大河治理,争取干流堤防全面达标;加快潖江蓄滞洪区、江河主要支流及独流入海河流、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
优化配置水资源。构建以东江、西江、北江和韩江为区域主要水源的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络,加快推进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谋划深汕特别合作区供水、粤东地区水资源配置、珠中江供水一体化等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论证,适时开工建设。
不看天喝水的日子,应该快来了!
推动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
《规划纲要》中,有关于特殊地区的创新举措,令人关注。
所谓特殊地区,按照《规划纲要》指出的内容,即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民族地区、老工业城市。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百年辉煌中,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人民的贡献不可磨灭。
山高路远,交通闭塞,贫困落后,曾是老区发展的真实写照。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支持革命老区在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革命老区人民逐步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
而此次《规划纲要》指出,进一步提升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均衡通达程度,加大对老区苏区财力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支持老区苏区加强红色传承和绿色发展,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到老区苏区投资兴业,支持梅州、汕尾等积极创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目前,梅州正推动建成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全力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和足球特区,打造“5311”绿色产业体系;汕尾以党建引领,让老区内的“空壳村”变成知名旅游村,以红色旅游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奔康。
《规划纲要》还指出,推动连南、连山、乳源等民族地区加快绿色发展,促进我省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交往交流交融,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支持韶关、茂名、云浮等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地区创新转型发展,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因地制宜培育发展若干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完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支持韶关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
革命老区、苏区振兴,民族地区走出大山,老工业城市换新颜,这些原本欠发达的城市,在下一个五年,将绘出新的色彩。
此次《规划纲要》除了提及了上述几点外,还对粤东、粤西、粤北教育、医疗、城市发展、生态保护等提出了要求,尤其大篇幅提出对“一核一带一区”发展的要求,粤东、粤西、粤北12个地市将成为广东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力军。
立足沿海经济带以及北部生态发展区,围绕五大都市圈的构建,粤东、粤西、粤北接续奋斗,将在时间的坐标书写更多喜人的变化,创造更大的奇迹。
【记者】韩安东
【资料整理】李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