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变化通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随波逐流,一种是积极融入、主动应对。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广东,必须也必然选择后者。
4月25日,《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将发展目标聚焦在10个“新”: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创新强省建设取得新突破、现代产业竞争力赢得新优势……
>>>图解|“十四五”规划纲要出台!广东未来五年这样干(附全文)<<<
在粤评君看来,每一个“新”,对广东都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世界都是空间巨大的新机遇。
《规划纲要》全文近12.8万字,共21章,将“双区”引领摆在突出位置,贯穿全篇;数字经济、海洋经济、金融强省、统筹发展和安全等内容单独成章,同时将民生板块分拆成教育、健康、民生保障等三章,规划更细,举措更实……
沿着《规划纲要》展望2025年,一个14万亿元经济体量、创新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区域城乡融合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广东,令人期待。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竞争优势重塑、国际经贸规则重建、全球力量格局重构叠加期。
这是《规划纲要》里,广东的“世界观”。
是的,不论愿意与否,时代变了: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产业形态变了,东西方力量对比格局变了,世界政治经济的标准也变了。
从国内看,同样也在变:处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时期,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和改革开放排头兵,这一变化首先在广东体现。
如何应对?一句话概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这也是贯穿《规划纲要》的一条红线。
“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中国,我国特别是广东,正是按照一个又一个5年计划、规划,一步一步迈向新台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她是参与《规划纲要》制定的专家之一,对广东“十四五”的立意、思路和举措称赞有加。
陈文玲在北京接受粤评君独家专访时表示,站在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广东作为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前沿的大省,对全国高质量发展举足轻重。
《规划纲要》对2025年的广东提出了数十项具体目标,包括:经济上,全省GDP年均增长5.0%左右,到2025年GDP约为14万亿元;创新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左右;产业上,培育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民生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生态环境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建立,森林覆盖率达58.90%……
此外,《规划纲要》还提出经济、创新、民生、绿色、安全五个方面20项定量指标,并首次将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列入指标体系。
粤评君注意到,《规划纲要》还针对新型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集群、综合交通运输、民生保障等十大领域制定了重点建设项目清单,总投资额达到9.386万亿元,其中“十四五”投资就达5万亿元。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也就更早触摸到传统发展的天花板,更早抵达经济转型发展的关口。
广东如何破局?这一问题的解答,对全国都具有参照意义。
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
粤评君认为,在这背后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近代以来大国兴衰背后,无一不是经济重心特别是关键经济要素枢纽的转移。谁掌握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命脉,谁就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而城市,特别是超级城市群,往往扮演关键角色。
在广东,集中体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双区”引领上。
“通过加强创新要素的吸引力、聚集力,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可以使得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走得更快。”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原司长徐林对粤评君表示。
粤评君注意到,《规划纲要》用了相当篇幅聚焦于提升广东要素集聚能力和效率:
创新上,要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广州创新合作区三大创新合作区。
产业上,提升大湾区产业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地位,特别是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将广州、深圳双城打造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集聚发展新高地。
基建上,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基础设施集群和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到2025年高快速铁路运营里程3600公里。
开放上,携手港澳构建高标准市场规则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对标国际、开放一体的湾区大市场。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在城市群布局上,《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等五大都市圈的范围、目标和发展定位。
例如,强化珠海作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定位,加快推动珠中江协同发展;以汕头为中心大力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打造链接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枢纽;以湛江为中心推动湛茂一体化发展,打造国家重大战略联动融合发展示范区。
国家发改委区域发展战略中心战略一室负责人张燕认为,人口和经济要素集聚是经济的普遍规律,抓住了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就是抓住了发展的关键,也体现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念。
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木板的长度。
如今的广东GDP总量突破11万亿元,发展基础坚实,发展态势领先,但也存在着不少短板弱项。
《规划纲要》中,“短板”一词出现34次,比如“聚焦短板领域,重点推进广东‘强芯’等行动”“加快补齐城乡防洪排涝、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短板”“加快补齐污水处理和管网建设短板”等。
如何补齐短板,化短板为潜力板?广东的解决之道在于“坚持系统观念”。
比如,长期以来,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规划纲要》以系统思维,提出持续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着力点便是“提升基础设施均衡通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具体包括畅通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城际、市域、农村道路微循环,实施天然气管道“县县通”工程,实现21个地级以上市本科高校、高职院校、技师学院、高水平医院全覆盖等。
在粤评君看来,只有让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逐步向珠三角核心区看齐,才能招引和留住高水平的项目和人才,也才有区域协调发展的未来。
再如,广东是人口第一大省,但在民生领域的短板和欠账较多,进入“十四五”,人民群众的需求结构加快升级,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
对此,《规划纲要》首次将教育、健康、民生保障分别单独成章,提出逐步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区域均衡配置。多管齐下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具体来说,在教育方面,增加基础教育公办学位,其中公办幼儿园、公办义务教育和公办普通高中各新增约30万个、370万个左右和30万个学位;在卫生健康方面,到2025年全省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达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3.15人;在社会保障方面,“十四五”时期全省计划新增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0万套。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只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形成经济转型升级、生活水平提升、人力资本增值、生产效率提升的正向循环。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对粤评君说,广东如果能在21个地级以上市之间逐步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同城化、均等化,必然带来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大市场,助力广东率先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
回顾直播>>>广东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点关注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相关情况
【记者】王彪 李凤祥
【实习生】隋明润 林广豪
【统筹】吴哲 黄应来
【出品】南方经济智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