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临西江,滔滔江水中过往不绝的货船,时时传来响亮的汽笛声;后枕江堤,形色匆匆的小镇居民路过时,常常投来庄严敬仰的目光。在鼎湖沙浦镇纪念碑广场,“沙浦革命烈士纪念碑”在阳光的照耀下,9个大字熠熠生辉。
△鼎湖区沙浦镇纪念碑广场。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小明 摄
在这座当地农民用热血铸就的历史丰碑前,长眠着54名血染征途的革命英雄。1927年4月12日后,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地主民团对各乡农会和农军进行了围剿,对沙浦、桃溪的农会和农军进行围攻,在沙浦屠杀了农会会员和农军战士54人。1957年,在农民运动中牺牲的54人被当时辖区所属的高要县人民委员会追认为革命烈士;1959年,沙浦镇堤围临西江边上建起了沙浦镇革命烈士纪念碑。
往事近百年,西江不语,两岸人民却不敢忘却。
革命圣火 席卷乡村
阳春四月,在沙浦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的广场,一棵火红的木棉花如期盛开,在它的映衬下,“沙浦革命烈士纪念碑”显得更加夺目。只见纪念碑足有10余米高,坐北向南,由碑座、碑身两部分构成,碑座呈正方形,花岗岩石砌成,正面还镶嵌着大理石铭文碑。
驻足碑前,一幕幕浮雕复刻出农民运动激烈战斗的场景,仿佛带人穿越百年,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沙浦镇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的根据地之一。当时的沙浦,以高要县第六区区长梁印渠为首的沙浦地主阶级和土豪劣绅,把持乡政、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农民苦不堪言,矛盾十分尖锐。
△1959年,高要县人民政府兴建了沙浦革命烈士纪念碑。历史资料翻拍图,区地方志办提供。
1926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东省农会西江办事处委派中共党员周其鉴、韦启瑞、谢大德、周铁琴等到鼎湖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发动贫苦农民组建农会,与地主阶级、土豪劣绅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以沙浦农会为核心力量的农民运动在原高要县六、七区(现属鼎湖区)蓬勃兴起。
各乡农民在农会领导下,先后进行了多次攻打各乡地主民团、围攻原高要县第六区区署等战斗,迫使地主与农民签订“实行四六租,取消苛捐杂税和虐待农民的行为,农军行动不准民团干涉”三项条约,农会取得乡政部分权力的控制权,农民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1926年3月9日,正式成立了沙浦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选出陈进为农会主席,陈福昌为农军队长,革命圣火迅速燃烧起来。
“沙浦农会成立后,高要县第六区(今广利街道、凤凰镇、沙浦镇)以沙浦为核心力量的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桃溪、典水、砚洲等地也先后成立农会。”日前,在沙浦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前,67岁的退休干部何紫英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沙浦镇还保留了以沙浦农民运动为主题的英雄故事册。后来,鼎湖区地方志办及沙浦镇经再度采访革命烈士的后人编撰整理,形成了农会成立、广利圩万人大游行、攻打高要县第六区区署等七八个小故事组成的书籍。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广利圩万人大游行。那是1926年10月13日,沙浦各乡农民队伍陆陆续续在广利圩汇集,会场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农会队伍高举着标语旗帜,振臂高呼“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口号,队伍浩浩荡荡地在六区民团人群中经过,民团团丁吓得抱头鼠窜逃回区署了。
会后,万名农会会员举行示威游行,队伍威风凛凛、精神抖擞,旁观的居民夹道欢迎,革命风暴席卷大地,农民沉浸在革命胜利的喜悦里。随着沙浦农军的节节胜利,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队伍,更加紧密团结在农会的周围。
视死如归 喋血西江
1927年12月21日,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对于沙浦人民而言,却成了沉痛的记忆。农民反击行动失败后,许多革命志士被敌人疯狂搜捕和追杀,其中,被捕的10多个农军就在当日被枪杀,敌人甚至用枪胁迫桃溪村村民围观。
看到这一幕,不少人难以自持地低下头去,甚至偷偷哭了出来。“看到乡亲们悲痛的样子,谢同济却昂首挺胸,走到大家面前响亮地说,‘乡亲们,不要怕,死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记住这个深仇大恨,替我们报仇吧!’”在沙浦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的历史教育长廊里,何紫英指着花名册中的“谢同济”,诉说着先辈们视死如归的英雄史迹。
△何紫英讲述英雄们的故事。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小明 摄
1927年春,尽管沙浦农会和农民自卫军一路气势如虹,不断开展攻打地主民团,一时之间声威大震。然而,当年4月12日后,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四处勾结地主民团,残杀各乡农会和农军。
那年冬天,沙浦农会和农民自卫军在攻打高要县第六区区署的秘密军事行动中,因寡不敌众而败北。随后,反对武装又带着400多人的队伍分两路对沙浦、桃溪的农民自卫军进行清剿,革命志士遭到疯狂搜捕追杀,前后共有陈进、冯三娣、陈友等54位英雄壮烈牺牲。
何紫英在沙浦镇政府工作35年,对54名英雄的事迹熟稔于心。“这些人中,陈进、冯三娣、陈友等农会骨干都是当时的沙浦乡人,而人数最多是桃溪乡人,足足有31人。而且,他们被杀时大部分人都很年轻,最小的是谢亚三,牺牲时年仅13岁。”他说。
如今70岁的沙浦镇桃二村原治保主任李三珠,每次经过纪念碑时,也会特意过来缅怀一下。在这牺牲的54名烈士中,有2人是他的亲属,他依稀还记得年幼时长辈们口口相传的烈士传奇。
“我的大伯大名叫李金华,小名李曚,听说他闹革命的时候还没结婚,1927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在准备过年时,他被反动武装拉去黄布沙枪杀了。”李三珠介绍,另一人何昌湖则是他的姑丈,当年在反动派的疯狂搜捕下,何昌湖原本已经逃到佛山三水一带,但仍不幸被抓回广利街道被枪杀,牺牲时24岁。
党史撷英 砥砺前行
萋萋芳草埋忠骨,穆穆丰碑映碧栏。
尽管英雄们最后喋血西江,然而,他们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却深深烙印在当地人的记忆中。1957年,这54位农会会员和农军战士被追认为革命烈土。两年后,当时的高要县人民政府在沙浦镇堤围临西江边建设沙浦革命烈士纪念碑。
△沙浦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成为市级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小明 摄
随着时间的流逝,纪念碑及碑文石刻因风雨侵蚀,导致残旧和模糊不清。1980年,高要县人民政府对纪念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2005年,鼎湖区人民政府对纪念碑进行了重修,并对纪念碑保护范围进行扩展,建成占地3800平方米的“沙浦革命烈士陵园”。同一年,沙浦革命烈士陵园被公布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鼎湖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一开始,纪念碑上的阳雕文字是‘沙浦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由于住得近,李三珠对纪念碑的变迁过程历历在目,他介绍,到2005年,鼎湖区政府对其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还在纪念碑前设立一座四柱三间牌坊,牌坊正间上写“沙浦革命烈士陵园”字样,左右两边分别写“浩气长存”“松柏长青”,纪念碑上的阳雕文字也改成了“沙浦革命烈士纪念碑”。陵园四周被青松翠柏树团团包围,整个陵园很庄严肃穆。”
2016年,肇庆市委、市政府和鼎湖区委、区政府将沙浦革命烈士陵园结合沙浦文化广场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建成了占地面积为2万平方米的沙浦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2017年9月30日,沙浦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正式投入使用,并举行了纪念日公祭活动。如今,该纪念碑广场不仅设有历史教育区、文化活动区、中心广场区、滨江观景区以及停车场5个区域,还有宽阔的广场和观景区。
一寸山河一寸血,吾辈更当谨记于心。2021年3月20日,鼎湖区人民法院前往沙浦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开展“缅怀革命先烈,铭记初心使命”红色教育活动;4月2日,肇庆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办组织百名师生党员代表前往沙浦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开展缅怀烈士主题党日活动;4月3日,中国一冶肇庆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部就来到沙浦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开展“迎百年 学党史 祭英烈”活动……通过触摸历史印记,缅怀革命先烈,以坚定初心使命,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了解这段非凡的革命历史后,肇庆学院音乐学院2017级学生董世鹏感受良多:“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要通过向革命先烈学习,以史明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时代责任激励自己担当作为,更加努力学习,更加刻苦锻炼,更好地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如今,作为市级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沙浦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已成为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的“第二课堂”,在肇庆市红色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发挥了阵地作用。
“学好党史,是为了不忘来时路,更为了走好前行路。”鼎湖区地方志办副主任徐可球介绍,曾经的沙浦人民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投身农民运动,用生命打下江山,用革命精神树起历史丰碑。为此,他希望,今后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要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珍惜现在的生活,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不断创造出无愧于先烈的业绩,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鼎湖作出新的贡献。
资料来源 西江日报
鼎湖发布编辑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