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电视台CCTV13《新闻直播间》栏目和CCTV3《文化十分》栏目分别聚焦东莞中堂镇潢涌村黎氏大宗祠,这不仅让潢涌黎氏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也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东莞和中堂宗祠文化。南宋初年,潢涌黎氏始祖黎宿由博罗白沙迁居东莞樟村,不久再迁潢涌,黎氏一族在此开枝散叶,人才辈出。从宋至清,黎氏一族曾涌现出文武进士8名,举人36位,外出为官者达百余人,素有“文武进士之乡”的美誉。
值得一提的是,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的黎氏大宗祠,至今已有800多年,是广东省现存最古老的祠堂之一,也是岭南宗祠文化的代表,于2002年7月被评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入选“东莞文物八景”。
黎氏大宗祠入选“东莞文物八景” 采访者供图。
一门八进士 盛名有余香
潢涌黎氏先祖可追溯到入粤始祖黎鹏。据《黎氏族谱》记载,黎鹏原居江西赣州赣县梅林村水头里,南宋隆兴二年举贤良科入仕,官翰林学士,承旨至朝列大夫,他为人耿直,因谏章被贬广州路学正,迁居广东。辞官后,因见古罔山水风景秀美,遂迁居新会都会乡。黎鹏之三子黎献臣,南宋举人,以三礼膺荐中进士,官任南州刺史,历任南雄、雷州、惠州太守。致仕后,复游东粤,遂从广州赤泥巷举家迁往惠州之南,为脱离城市喧嚣,始定于博罗白沙里。南宋初年(1127—1189年),其孙黎宿由博罗白沙迁居东莞樟村,娶凰涌村(指潢涌)陈氏之女,因见凰涌村水秀沙明,旗峰拱峙,再迁潢涌,成为潢涌黎氏开基始祖。黎氏一族在此开枝散叶,人丁兴旺,曾有多名进士从这里走出,其中以黎光、黎攀镠最为有名。
光绪复印版《潢涌黎氏族谱》 采访者供图。
黎宿第十世孙黎光,字仲辉,号西石,自幼聪颖,博学能文。洪武五年(1372年)由乡荐与好友张唯、王辉等18人选入宫中文华堂读书,释褐,拜监察御史。适苏州、松江地区水灾,他奉旨巡查,见洪水成灾,饥民遍地,在未得到皇帝旨意时,毅然开仓赈济灾民,并鼓励灾民自救,兴修水利,及时播种,使灾民得救。苏州百姓为表示感激,尊其为“黎父”,并立其生祠纪念。黎光任职期间刚正严明,检举揭发官吏的罪证毫无顾忌,洪武九年升刑部侍郎,后受到朝中奸臣的诋毁陷害而死,永乐皇帝为了表彰他的忠贤,谥光为刑部左侍郎,恩赐一座双门牌楼于黎光家乡,又在其旁竖立一块石碑,写着:“文武官员到此下马”,以此来表彰黎光的忠贤品德。
在黎氏后人中,要数第二十二世祖黎攀镠最受关注。道光年间中进士,授户部云南司主事,历任河南司主事、江西司员外郎、湖广道御史、福建兴泉永兵备道、江南河库道等职,为官近二十载,重民生、严执法,革除陋规,惩治元凶,颇有政声。著有《诒荫堂奏议》《鹭门集》。
祠堂内保留着明清时期的碑文 张筱云摄。
说起中国禁烟,世人皆知林则徐为禁烟先驱,殊不知东莞潢涌人黎攀镠才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并上奏禁烟主张和方法的人,比林则徐奏陈禁烟六条方策还要早两年,是我国禁烟先驱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至十七年(1837),黎攀镠曾三次上奏章,痛陈白银外流数目之大和鸦片对国人的危害,并提出断外夷之趸船、穷汉奸之窑口、缉匪徒之快蟹等禁烟措施。清末民初,东莞学者陈伯陶在《东莞县志》中对黎攀镠三奏严禁鸦片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它“其虑至远,其谋至深”。
黎氏自南宋初迁入潢涌,可谓是人才济济。黎光、黎攀镠之外,潢涌黎氏还曾涌现出二十世祖黎溢海,其为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敕封文林郎。二十三世祖黎镇邦,光绪十八年壬辰科武进士,钦点营用守备。黎攀镠次子黎嘉骐,道光二十九年,与兄弟黎嘉兰同领顺天乡荐,有“兄弟同科”之誉,官至刑部主事、福建兴化知府。黎攀镠四子黎嘉崧,官至直隶州知州,诰授朝议大夫,后封荣禄大夫,曾主管东莞明伦堂事物,热心东莞公益事业……据史料记载,从宋代到清代,潢涌共培育有秀才600多名,其中文武进士8名、举人36名,监生贡生近300多名,外出为官者达百余人。由此可见,潢涌黎氏一门饱学之士、忠义之士,绝对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
重教兴学 为民众提供教育场地
黎氏一族培养出数十名进士和举人,取得这些功名的背后离不开家族对教育的重视。据潢涌黎氏大宗祠的两块明代碑刻记载,南宋孝宗乾道九年,在兴建宗祠时,黎氏在祠堂的西面修建西石义塾,是潢涌最早创办的学校。落成后,聘请通晓经书者教育族中子弟。学习《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及经、史、历、算等内容。明永乐年间,潢涌黎氏将西石义塾重修,并改称为西石书院,是东莞14所书院之一。此外,黎氏族人还兴办凰涌社学。自宋至明清,东莞科名鼎盛,重教兴文的局面,与黎氏族人不无渊源。
潢涌小学的学生来到黎氏大宗祠,诵读黎氏祖训 采访者供图。
长期以来,黎氏为民众提供教育场地。清光绪三十三年,黎氏后人创办私立国民学校,校址为西石书院旧址;民国十四年,黎氏后人黎公望、黎仰生在祠堂西边创建养正学堂;民国十六年,黎琮铭、黎丁发创办钥智学校,四年后,黎颂榆、黎仲刚等人发起,将肇强学校、养正学堂、钥智学校合并为潢涌小学,校址设在黎氏大宗祠。
黎氏后人除兴办学堂外,还教书育人。据《东莞县志》记载:“黎氏第二十世祖黎翰在取得明通进士后,出任徐闻县教谕,日与诸生论经史、课文艺,数载工夫,文风大变,凡经他教导者多有成就。”黎氏第二十一世祖黎元祥,授翰林国子监学正,任满回乡,主持鸣皋书院讲席,他在教育事业上,教书育人,作出很大贡献,至年八十余,仍然诱导后学不倦。
在近现代,值得一提的是黎氏后人黎樾廷。1921年秋,黎樾廷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被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时任广东省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委任为东莞中学校长,在中国共产党人及“五四”新思想的影响下,他改革校务,提倡女权,招收16名女学生入校,在东莞首创男女同校制。
“德本”“孝义”延续黎氏好家风
黎氏族人重视读书,更注重后代人格的培养。祖上定下的两条祖训家规,让良好的家风远近闻名。宗祠和黎氏族谱内均印有“黎氏祖训”的详细内容,“为父者严,为母者慈,为子者孝,为妻为妇者顺,为兄为弟者怡怡愉愉。”“教孝教忠,修以家,永怀旧德;允文允武,报于国,式换新猷。”据潢涌黎氏第27代传人黎胜仔介绍:“第一条家训是在明洪武七年,黎光聘请贤士将黎氏家风整理入碑文,第二条家训则是在此基础上,由黎氏后人黎溢海于清乾隆三十七年为大堂撰写的对联。”
事实上,早在八百多年前,黎氏始祖黎宿就以孝起家,并形成了以孝修家,以忠报国的优良家风,继而形成村风。据《潢涌村志》记载:相传,有一次黎宿的母亲生病,很多大夫把脉都无法治愈,其后有一高人把脉后称,有一药方可以治愈黎母的病,但需要用人肉做药引。听闻此方,黎宿割下自己的肉给母亲治病,黎母的病因此治愈。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割股疗亲”的故事之一。当时的东莞县令表彰了黎宿的“孝义”行为,并将其事迹奏报朝廷。皇帝听闻深受感动,亦赞其“孝义”,并恩赐黎宿在村中建“德本坊”以表其孝。
黎氏大宗祠 张筱云摄。
黎宿的孝行与义举在家中形成了良好家风,也影响着黎氏后人。黎宿育有四子,在他的影响下,个个都很出色,一家人父严母慈,子孝妇顺,兄弟团结和气。其中黎宿的次子黎小二郎,当时生活在动乱年代,战争频繁,朝廷不断征兵。各家各户,三丁抽一。黎宿要求长子念三郎从军,当局见念三郎年龄已大,没有批准,小二郎毅然代兄从军,并在御敌中多次立功。
从南宋至今,潢涌黎氏将“德本”和“孝义”祖训,代代传承。笔者在走访黎氏大宗祠时,采访到黎氏长辈黎秉铿,他今年已79岁,退休前曾为潢涌小学校长。他与妻子莫丽欢几十年来一直相亲相爱、患难与共,不但教育子孙有方,而且积极为潢涌的教育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余热。其中黎秉铿积极参与《潢涌村志》《黎氏族谱》等整理编写工作,颇受村民尊敬和好评,妻子莫丽欢乐于助人,与邻里相处和睦,给人留下极好的印象。他们的事迹,已在当地传为佳话。
在黎胜仔看来,无论哪个时代,好的家规能起到正面的教育作用。如今,村内大部分的人都遵循以德为本、孝义为先的家风祖训,积极做一个对社会、对民族有用的人。这也是黎氏一族能生生不息,繁衍壮大至今的重要原因。
宗祠变展览馆 助力传统文化传播
位于中堂镇潢涌村内的黎氏大宗祠,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虽然经过多次维修,但仍然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雕刻艺术风格。黎氏大宗祠坐北向南,为三进院落、前后左右四天井、四合院式布局。前有包台,两侧有厢房,整间祠堂从地形和建筑空间立体布局上呈现出龟的形状,是广东省现存最古老的宗祠之一。在旁人看来,宗祠只是汇集了碑刻、牌匾、花雕等传统元素,而在潢涌人的心中,宗祠赋予着文化内涵。
祠堂内的展板内容详细介绍了黎氏源流。
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黎氏后人都会到宗祠来祭拜祖先。“保留祭祖的习俗,可以让后人通过宗祠墙上先辈留下的名言名句,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爱国。”黎胜仔说,祭拜祖先第一可以让后人感恩祖先,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第二,宗祠文化可以激励后人更上一层楼,并对未来寄予更大希望;第三,这个祠堂在黎氏后人心中,是凝心聚力的焦点,让整个潢涌形成向心力,全村的人在这里祭祖、祈福,形成非常友善、友爱的氛围。
祠堂除祭祖外,还是一个教育基地,准确来说是潢涌历史文化展览馆。黎胜仔表示,每年都会有不少的学校的学生、团队组队到黎氏大宗祠参观学习。通过从历代黎氏先贤的故事到抗日战争时期后人的英雄事迹,再到改革开放潢涌取得成绩的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宗祠文化,鼓舞后人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东莞市中堂镇潢涌村志编篡委员会编《潢涌村志》
复印版《潢涌黎氏族谱》
文:张筱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