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莞城文化周末
2021-04-23 20:44
+ 订阅

脑科学家认为,青少年的大脑拥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学习能力极强,社会意识、抽象思维、分析决策等能力在逐步形成;他们不想局限于从书本里获取知识,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探寻未知的世界……如何帮助这个“不安分”的大脑从焦虑和不安中解放出来?又怎样才能让青少年更好地探索未知,寻找自我?也许阅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第四谈

在语文课中培养阅读力

嘉宾:向阳

在几代人的记忆里,语文课就是写段意、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思想以及背诵全文。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可能会让学生无法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甚至让他们失去阅读的兴趣。我们的语文困境究竟如何破解?人文教育公开课《同一堂课》出品人、图书《同一堂课经典语文》的主编向阳认为,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多给孩子留问号,只要有问号,学生就会有找到填满问号的冲动。

文化周末:两年前您策划了教育节目《同一堂课》,今年又主编语文教育的书《同一堂课经典语文》,因何机缘您开始关注学生的语文教育?

向阳:很偶然,我在一次采访中了解到台湾的两堂语文课。一个作家给六年级的学生讲如何写说明文、议论文。我发现其中大可玩味,很有意思,觉得可以做成文化节目。做起来却发现,这不是节目,是项目,是极其“教育”的教育项目。

然后发现,节目想做得好、项目要做得好,首先是找到好老师。有了好老师,就有了好的教育基础。

因为《同一堂课》是教育项目,所以最终的呈现形式必须是书籍。只有书,可以凝结那些珍贵的、融合了30位好老师人生智慧、美学表达、语文素养的“课程”。《同一堂课经典语文》的“讲堂录”是好课程,“上课记”是好故事,每一篇课文,都是语文课本上必考必读的篇目,是经典中的经典。

文化周末:在您看来,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读古诗,读国学经典?

向阳:因为经典的古诗、古文,是千百年来被历代中国人“刷分”刷出来的高分榜作品,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集中了国人对世间万物的理解,对生命之美的最生动的理解和最精确的表达。

文化周末:很多家长提出,自己的孩子很喜欢读书,但是语文成绩总是提高不了。在您看来,为什么有些孩子爱读书却仍然学不好语文?

向阳:首先,我不太相信这个结论:喜欢读书、语文成绩不好。一个爱阅读的孩子,在作文写作和回答语文知识记忆题时,一般没有问题。阅读永远有效,且直接有效。对于训练头脑、培养语感和好奇心等,阅读是最有帮助的工具。

文化周末:随着年龄增长,学业繁重,阅读时间骤减。在缺少自由阅读时间的前提下,如何才能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习得文学素养?

向阳:首先,我认为即使在学业繁重的情况下,也不存在无法“自由阅读”。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课程学习再紧张,他们也会挤出阅读的时间。

其次,我不太在意文学素养,我在意的是阅读素养,包括阅读语感、阅读习惯等。有了这层素养,自然会越走越远,找到对世界的好奇心,找到想象力,找到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对生命体的爱怜。

最后,如何在语文课本上习得文学素养?我觉得重点在老师身上。老师要有热情、有兴趣,否则凭什么点燃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老师对语文篇目及其背后的著作、作家要有深度了解。一切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和兴趣的讲解,都是必要的、对的、好的。一个技巧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直接给出几个刺激学生阅读的问号,也可以激发学生产生自己的问号。有问号,学生就会有找到填满问号的冲动。

文化周末:请您推荐3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经典书籍。

向阳: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万万千千,这里随意推荐3本。

《小王子》,推荐理由:本书中的童趣、诗意,对世界的好奇心,对时间万物的爱怜,对星空的想象,动人极了。尤其文字的精简、精美、准确,对于写作文帮助极大。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推荐理由:儒勒·凡尔纳三部曲,好看极了。我小时候像看武侠小说一样看凡尔纳,还兴致勃勃地手抄书上的页下注,都是好玩的博物学的知识。

《宋诗选注》,推荐理由:《宋诗选注》是钱钟书先生一个人主选和写的,尤其重要的是,其中的作家讲解、诗句注释,写得非常好。阅读《宋诗选注》,对于考试和写作文,也会有直接的帮助。

第五谈

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当代意义

嘉宾:一苇

中国民间故事源远流长,从先秦到清末,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优秀故事。这些故事里,饱含了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和智慧,是西方童话故事无法给予的精神财富。多年来,一苇一直致力于整理重述中国民间童话、中华远古神话和古代中国童话,她认为,中国民间故事就是留给我国孩子的“传家宝”,阅读这些故事其实就是在阅读我国深邃幽远的传统文化。

文化周末:在您看来,为什么要让青少年阅读中国民间故事?

一苇:我认为,中国民间故事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尤其是青少年,阅读民间故事可以让他们了解民族精神的源头,从而构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中国民间故事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首先,中国民间故事充分照顾到了青少年听故事的趣味,比如《梦神仙》《卖香屁》《宝船》……这一类故事,不但包含丰富的想象成分,充满浪漫色彩,而且还很轻松幽默,让青少年很容易就沉浸到故事中。

其次,中国民间故事包罗万象,涵盖种种悲欢离合,呈现出人间百态,这让孩子可以在故事中探索成长。比如《小鸡崽》《十兄弟》这些故事,讲的是团结的人生哲理;《卖香屁》讲的是做人善良的道理;《范丹问佛》讲的是诚信的故事……在精妙绝伦的情节流转之间,培养孩子的正面价值观,教会孩子如何通过奋斗获得幸福。

文化周末:据您了解,现在孩子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现状是怎样的?

一苇:我曾担任小学语文老师,在一次期末考试上有一道题:你读过哪些童话故事?收回试卷后发现,大部分同学的答案都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里面的经典童话,没有一位同学写的是中国民间故事。当时我就在想,究竟是什么导致我们的孩子对中国民间故事知之甚少?

首先,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中国民间故事有一定的误解,认为其单一老套、毫无新意。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像清代黄之隽的《虎媪传》,其中就含有了“狼外婆”的内容,而且情节比《小红帽》更复杂,传递的文化信息更丰富。像《青稞王子》《幸福鸟》《蔡状元造洛阳桥》这些民间故事,其中就承载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美德,难道我们今时今日不需要这些精神?

其次,其实很多民间故事都是口头文学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我至今仍记得,从前,祖父坐在竹椅上,腰板挺得很直,眼睛是闭着的,讲起故事来泰然自若,声音从容不迫。问题是现在传统民间故事的讲述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会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少,这种流传方式也将逐渐失传。

最后,我觉得中国确实缺少一本类似《格林童话》的中国故事书。尤其是在《中国故事》出来之前,我国的民间故事缺乏完整、系统的神话体系,就算有民间故事也多是资料性的,缺乏阅读趣味,这直接导致家长给孩子选书时偏爱西方童话,也让中国民间故事留下了枯燥乏味的印象。不过,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越来越多出版社和出版人开始关注中国民间故事,相信好的书籍也会越来越多。

文化周末:如何激发孩子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兴趣?

一苇:我担任语文老师的时候,几乎每天都会安排一节故事课,我发现,没有孩子是不喜欢听故事的。这些故事离生活很近,学生很容易产生共鸣,一旦产生共鸣,阅读兴趣就起来了。

遗憾的是,现在大部分孩子只能在语文课本上接触民间故事,所以我觉得如果家长希望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不妨先给他们讲几个故事,毕竟民间故事最古老的传播方式就是口口相传。我认为,家长们可以先讲《小鸡崽》,再讲《十兄弟》,然后讲《范丹问佛》,相信讲完这三个故事,孩子会舍不得离开的。

文化周末:请您推荐3本适合青少年群体阅读的书籍。

一苇:《唐诗三百首》,推荐理由:我认为唐诗是最有生命力的语言。对我们的孩子而言,读唐诗,不仅是欣赏语言美、韵律美,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的内涵,影响和塑造孩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神话,你好》,推荐理由:中国神话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人对天地万物天真、朴素、真诚、美好的艺术想象,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文明发源的种子,同时也是想象力的种子。让青少年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可以让他们了解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同时在故事中领悟处世之道。

《中国故事》,推荐理由:在写书之前,我首先探寻的是如何让古老的民间故事“时尚”起来,所以在遴选故事的时候,我非常注重故事的趣味性和想象力,甚至还有意让故事带上一点孩子气,这样更契合当代小朋友的阅读口味。

第六谈

“整本书阅读”需要课程化

嘉宾:李若辰

“整本书阅读”的理念最初来源于叶圣陶、朱自清写的《略读指导举隅》(1943年)一书。所谓略读,指的就是整本书阅读。2017年,“整本书阅读”被列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当时就有教育界专家直言,语文新课标和老课标相比,最大的亮点是“加大了整本书阅读在语文科目中的分量”。“整本书阅读”为什么这么重要,探月学院东方人文学部语文老师李若辰认为,在理性认知快速发展、极度渴求自我身份认同的青少年时期,“整本书阅读”就是他们飞翔的翅膀。

文化周末:目前高中语文课程的“整本书阅读”现状如何?

李若辰:在来到探月学院教高中语文之前,我是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这所创新公立高中的英语老师。据我观察,无论是在英语还是在语文的学习中,“整本书阅读”的比重都越来越大了,特别是在北大附中、十一学校这样走在教改前沿的公立中学和我现在所在的探月学院这所创新国际高中,我们都会把“整本书阅读”作为课程的主体来组织教学,带着学生在课上对整本书进行阅读和讨论。当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做到这样,很多学校把“整本书阅读”作为课本的补充、留给学生在课下阅读。但能感受到的是,“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到大家重视。

文化周末:作为语文老师,您认为“整本书阅读”是否需要课程化?

李若辰:我认为“整本书阅读”是需要课程化的,但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课程之外也能自发地继续阅读,而不是为了强化某种技巧。

为什么需要教呢?因为有的书非常重要,但青少年很难独立阅读,比如一些大部头的文学名著,很多孩子会觉得难读、不想读。而通过语文教学我们就可以带着学生进入这样的文本,通过铺垫让孩子产生兴趣,再将几百页的大书分拆到几天甚至几周一起阅读,并在内容情节上的关键点上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字面读到内涵、从不懂读到懂,在这个基础上再和他们自己的生活以及真实的世界产生链接,产生思维和认知上的碰撞、推动他们获得新的思考和成长。这对很多中学生来说是非常奇妙的阅读体验,也给了他们在课下继续进行严肃阅读的信心和兴趣。

在上学期我开设了一门鲁迅专题的课程,经过一个学期对鲁迅作品的持续阅读,很多学生对这位同龄人敬而远之的大家有了真正的了解与亲近之感,还有同学直接买了鲁迅全集、化身鲁迅“铁粉”;他们对鲁迅小说进行的文本分析也制作成视频发布到哔哩哔哩上,影响着更多人走进鲁迅的世界。

所以说,“整本书阅读”的“教”是为了“不教”,是希望通过课堂共读一本书,然后激发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书。从这个角度说,如果哪一天我们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普遍达到了不需要“教”的水平,那是我们这些教“整本书阅读”的语文老师们最希望看到的事情。

文化周末:除了课程要求之外,我们为什么要提倡青少年进行“整本书阅读”?

李若辰:其实“整本书阅读”的发生,最主要的场景不是在语文课堂里,而应该是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我认为,把阅读“常态化”是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最终目标。让阅读变成青少年成长的一部分,让孩子们可以持续从中汲取养料,而不是在课堂中开始、在课堂中结束。

“整本书阅读”对于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处在一个身心状态急剧变化、理性认知快速发展、极度渴求自我身份认同的特殊年龄段。如果他们能够学会读书、热爱读书,就可以在阅读中获得共鸣、找到榜样、拓宽认知。这是一种稳定持久的心灵养料,会滋养孩子们的生命、帮助他们在人生的转型期和迷茫期找到答案。

文化周末:“整本书阅读”很重要,那么孩子拿到一本书,应该怎么读?

李若辰:拿到一本书,如果是在一个生活中自由阅读的场景,那我建议先“格式化”脑子,清空我们对这个世界、对自己、对这本书的所有已有认知,然后深呼吸,翻开书开始读。为什么要清空呢?因为阅读的魅力就在于暂时脱离我们所处的场域、进入到一个由文字构建的想象或思维世界,去体验我们不可能亲身经历的人生、去接近我们自己琢磨不出的思想。先把杯子倒空、你会更能理解和感受这本书所要呈现的世界。

在读的时候,我认为是越专注越好,所以最好能留出稍微完整一点的时间,在比较清静的环境中来读。手边可以有一支笔,遇到特别有感触的地方或者有疑问之处,就可以做个标记,但是不用着急去整理和记录、不要打断阅读的感受。等你把至少一个章节读完了,可以抽离出来,把你喜欢的语句整理到本子上,或者对这个问题展开调查或讨论。说白了,“整本书阅读”的核心还是在“阅读”,要保护孩子读的时候那种顺畅、专注、快乐的感觉,千万不能为了积累、为了写作破坏了这个源头。

文化周末:请您推荐3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

李若辰:《呐喊》,推荐理由:《狂人日记》中的“吃人”到底是指什么?《孔乙己》的悲惨命运究竟是谁造成的?《药》中的“人血馒头”蘸的是谁的血、又为谁而流?《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为什么可笑、更可悲?读懂鲁迅就是读懂了近现代中国文化思想的内核——从传统的封建文化向现代启蒙思想的艰难转变。

《我与地坛》,推荐理由:四九城里的地坛公园是一个并不引人注目的去处,却在史铁生先生摇着轮椅走进园子的那天起,映照出无垠的世界。十五年来,他在这里思索生命与死亡,回忆与母亲的点点滴滴……生活中的一切在他笔下以慢镜头的方式徐徐展开,你也会盼望有一天走进这个园子,在古树、园墙、祭坛旁体味时光的轮转、生命的轮回。

《倾城之恋》,推荐理由:爱情是什么?是不经意的低头和一见怦然的心动,还是势均力敌的互相试探?这“倾城”不是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是爱情的深挚,而是断壁残垣下,美丽而无所依傍的女子和失意的归国浪子在小心翼翼的进退中,看穿彼此的轮廓、真正听到了身旁的那缕呼吸和那股心跳。

文:张晓敏

策划:曾理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