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小学生诗歌季即将启动,你是否在为苦苦寻觅不到诗歌灵感而苦恼?
我们总说,生活中处处都是诗。
但是对于初学写诗者,要发现身边的诗意,并不容易。
那么一名成熟的诗人,他的诗歌来源究竟是什么呢?
不妨一起从几名著名的诗人身上,来取取经吧。
一、诗歌灵感来源于大自然
大自然是诗人取之不尽的源泉。风雨雷电、花草树木、峰峦河流等,都是诗人们笔下常见的写作对象。
在中国有田园诗人流派,他们崇尚自然,推崇本真生活。
在西方,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湖畔派”,同样以自然为灵感之源。
华兹华斯一辈子居住在英格兰北部的昆布兰湖区,那里山谷流水潺潺,林中鸟鸣婉转,湖水蔚蓝,炊烟袅袅,微风徐徐,一派绝美的自然风光。
华兹华斯习惯在山间田野徒步漫游,喜欢细察山石林泉的千姿百态和花鸟虫草的盎然生趣,捕捉诗的灵感。他寄情于山水,擅长描写湖光山色,以炽热的情怀,歌咏田园生活和平民事物。在他的笔下自然景色富有鲜活的灵性,和他的感情息息相通,脉脉相连。即便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对他也有着异乎寻常的神奇魅力。
华兹华斯认为,自然是无价的珍宝,是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源泉。他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把自然视为一种神秘的力量或精神境界的象征,在描写自然风光、平民事物之中寓有深意,寄托着自我反思和人生意义的哲理思维。
在大自然的熏陶之下,华兹华斯的诗歌格调清新,语言质朴,宛如一幅幅和谐优美的风景画。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近代】威廉·华兹华斯(英国)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
忽然间我看见一群
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
在树荫下,在湖水边,
迎着微风起舞翩翩。
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
在银河里闪闪发光,
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
延伸成无穷无尽的一行;
我一眼看见了一万朵,
在欢舞之中起伏颠簸。
粼粼波光也在跳着舞,
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
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
诗人怎能不满心欢乐!
我久久凝望,却想象不到
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宝,——
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
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
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
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
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
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
二、诗歌灵感来源于成长经历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会像烙印一般,在人的思维、记忆中刻下印记,这些印记将成为诗人创作的灵感宝库,影响着他的创作风格。
著名诗人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的一个农村,并在此长大,直至15岁那年考上了北京大学时才离开家乡。
这段成长经历对于海子的诗歌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说:“我在怀宁生活了十五年,所以关于乡村的诗我也可以写上十五年。”
农业文明哺育出来的海子,对麦地、村野、阳光,总是怀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激情,海子生前用诗歌表达对麦地的虔诚和热情,浓烈如火,一直燃烧到他的生命终点。他在《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说》这样写道:“当我没有希望/坐在一束麦子上回家/请整理好我那零乱的骨头/放入那暗红色的小木柜 带回它”。
在海子的诗歌中,有一个独特的“麦地”意象,并由“麦地”这个词延伸开去村庄、人民、阳光、月光、镰刀、树木、河流、汗水等意象。麦地之于海子,已不是一般的栖居之地,而是他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
每一个诵读过他诗篇的人,都能从中看到四季的轮回、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听到人民的跫音,生出皈依质朴生活的愿望。
《麦地》
【现代】海子(中国)
吃麦子长大的
在月亮下端着大碗
碗内的月亮
和麦子
一直没有声响
和你俩不一样
在歌颂麦地时
我要歌颂月亮
月亮下
连夜种麦的父亲
身上像流动金子
月亮下
有十二只鸟
飞过麦田
有的衔起一颗麦粒
有的则迎风起舞,矢口否认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
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
家乡的风
家乡的云
收聚翅膀
睡在我的双肩
麦浪——
天堂的桌子
摆在田野上
一块麦地
收割季节
麦浪和月光
洗着快镰刀
月亮知道我
有时比泥土还要累
而羞涩的情人
眼前晃动着
麦秸
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
收麦这天我和仇人
握手言和
我们一起干完活
合上眼睛,命中注定的一切
此刻我们心满意足地接受
妻子们兴奋地
不停用白围裙
擦手
这时正当月光普照大地。
我们各自领着
尼罗河,巴比伦或黄河
的孩子 在河流两岸
在群蜂飞舞的岛屿或平原
洗了手
准备吃饭
就让我这样把你们包括进来吧
让我这样说
月亮并不忧伤
月亮下
一共有两个人
穷人和富人
纽约和耶路撒冷
还有我
我们三个人
一同梦到了城市外面的麦地
白杨树围住的
健康的麦地
健康的麦子
养我性命的麦子!
二、诗歌灵感来源于孤独
对于普通人来说,孤独是难于忍受的。
但对于诗人而言,孤独却是一种诗意的状态。
当一个人孤独时,天地万物才可以涌入心胸。
那些被世俗喧嚣掩盖住的风声、雨声,那些被灯光污染所侵扰的五彩缤纷,才会真实地呈现在人的面前。
最重要的是,在孤独面前,真实的自我会无处遁形。
与纤毫毕现的灵魂相对视,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
印度诗人塔考姆·珀伊·拉吉夫的作品充满了一种神秘的色彩,拉吉夫说,这是由于他的孤独。“因为非常害怕孤独,我养成了和自己说话的习惯。”拉吉夫说,他不仅和自己说话,对树木、动物、鸟类说,有时也对鬼魂和神说,那时他们成了他的伙伴。这些对话最总演变成了他的作品,既有诗歌也有散文。“我在写作中试图表达出那些在生活中难以解释的东西,内在的和不相关的东西。”
爱尔兰诗人叶芝,在他23岁的时候爱上了22岁的女孩茅德·刚,在余生的28年间,对伊人始终念念不忘,难于忘怀,却至死未能牵缘。哪怕他最后征服了一个时代,成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诗人,却始终未能捕获伊人的芳心。
这份孤独的牵挂,成为他幸福的缺口,却也成为他创作灵感的源泉。
他的那首经典之作《当你老了》,与其说是对爱情的告白,不如说是对孤独的自我抚慰。
《当你老了》
【近代】威廉·巴特勒·叶芝(爱尔兰)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
睡意昏沉,当你老了
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
回忆青春,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
当你老了,眼眉低垂
灯火昏黄不定,风吹过来
你的消息,这就是我心里的歌
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
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
四、诗歌灵感来源于梦境
梦境是光怪陆离的,它是现实的碎片,以着一种扭曲的方式拼接在一起。
没有经过专业心理学训练的人,是很难对梦境进行完整的解读。
但这并不妨碍诗人从梦中捕捉吉光片羽,化作创作的灵感。
辛波丝卡是波兰最受欢迎的诗人,被公认为当代最迷人的诗人之一,享有“诗界莫扎特”的美誉。她在60年多诗歌创作生涯中,也只发表了不到400首,平均一年只写7首诗,却凭借这数量有限的诗问鼎诺贝尔文学奖(1996年),成为文学史上第三位获奖女诗人。
辛波丝卡有一种特别怪异的写作方式,她的诗歌都是在梦境中写出来的。她的诗歌很多时候用的词句都是她在梦境中出现过的,第二天一大早,她把梦境中出现的这些画面写下来。
辛波丝卡的助手表示:“辛波斯卡有一个厚厚的笔记本,里面都记载着她在梦境中的一些情况,这是她灵感的来源。这也是辛波丝卡基金会最为重要的一本素材。”这些日记最多也就两三行,也就一些词句,或者一些零散的想法。有些词句会被她用笔划掉,那些没有划掉的部分,会成为她诗歌的一部分。
《梦之赞》
【当代】维斯瓦娃·辛波丝卡(波兰)
在梦中
我挥毫如维梅尔。
我口吐流利的希腊语
不只对生者。
我开一部
听命于我的汽车。
我才华横溢,
写作既长又伟大的诗篇。
我听到的声音
不会比圣者少。
你会惊讶
我钢琴的技艺。
我真的飘浮在空中,
我是说,独力完成。
从屋顶掉下
我可以柔软地降落于绿草上。
我觉得在水底呼吸
一点也不困难。
我没有怨言:
我成功地发现了亚特兰提斯。
我很高兴在濒临死亡时
总能及时醒来。
战争一爆发我立即
翻身到我喜欢的一方。
我是,却无需成为
我时代的产儿。
几年前
我看到两个太阳。
而前天一只企鹅。
绝顶清晰。
对于诗歌灵感的捕捉,还有许多不同的途径。我们曾写过《诗歌技巧解析 | 快来寻觅诗歌源泉》与《诗歌技巧解析 | 灵感迸发!原来做到四点就够了》,同样探讨了诗歌灵感的来源与捕捉方法,有兴趣者可以在“小学生诗歌季”南方号中搜索阅读。如果你有自己独特的诗歌灵感心得,欢迎留言分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