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手艺,一生坚守,中华精髓,非遗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承载着中华文化深厚底蕴,肇庆本土的国家、省、市、县级非遗项目皓若星辰,在非遗传承人默默坚守之下愈发熠熠生辉。
每一项非遗传承的背后,都镌刻着肇庆非遗传承人恒久的信念和让人肃然起敬的坚守。为进一步弘扬肇庆的非遗项目,多彩肇庆特推出“肇庆非遗传承人”栏目,展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和信念。
高要金渡花席
对于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
或许有点陌生,
但对于很多老肇庆人来说
它是家家必备的“纳凉神器”
被视为珍品。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牌坊广场摆放的花席市场(资料图片)
明代中叶,
高要金渡便开始用蒲草编织草席,
清朝时期,金渡草席已然名声在外
故今天的草席又叫”金渡花席“。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
花席逐渐被替代或者淘汰……
2009年,肇庆"金渡花席编织技艺"
被广东省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濒危项目。
图源:高要文化馆(资料图片)
在高要区,
有一位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渡花席编织技艺)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何冠醒。
她从1997年起便开始推广花席,
开设草席编织课程,坚持创新,
通过绘画、艺术花席等再现花席编织情景。
带着情怀推广花席编织技艺
何冠醒的家乡
高要区莲塘镇是花席的重要产区,
她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家人学织席,
一直到大学毕业出来工作,
只要有时间,她都会织花席,
那时花席的生产销售还很活跃。
何冠醒展示花席编织技艺,背后是其编织的艺术性花席。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摄
同时,作为一名美术老师,
她经常要参加创作比赛、课堂教学比赛等,
她想做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事情。
而织席是她最熟悉的、最能随心所欲的东西,
于是便开始了她第一次的创新创作,
用编织花席的手法创作了一张作品《草席歌》,
将草席生产的几个工序编织成图案。
编织作品 《草席歌》 。图源:肇庆美术馆
为了便于教学和推广,
她还用纸条代替蒲草教学编织,
创造了《仿草席编织的纸条编织》的
教学内容和方法。
何冠醒
这个过程中,我对花席的实用认识提升到理论认识,这是编织法的创新、教学上的创新。那时,金渡花席已经走向了没落,带着对花席的情怀我坚持下来了,成为传承人后,多了一份责任、使命感。
何冠醒创新设计的《魅力中国城》花席。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摄
传承推广难题不少
在编织技艺上,
何冠醒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创新,
让花席从实用性走向欣赏性,
又从欣赏性回归到实用性,
再走向立体。
但现在织席的人已经很少,
仍在坚持织席的都是老人,
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
加上当地的蒲草
已很难达到编织花席的要求,
想要培训推广难度不少。
何冠醒
现在当地的蒲草长到一米左右就枯顶,长不高。以前可以长到两米多,有一句话叫“青针到顶”,就是蒲草的质量很好,从底到顶,都是保持青绿色的。当地的草已经很难达到编织花席的要求了,蒲草的种植保护工作需要加强。
推动花席回归生活
何冠醒在教学上坚持了20多年,
也做了很大的努力,
用绘画展现花席编织的各项工序、
编书、办展览,在学校宣传教学。
她坦言:随着社会发展,花席很难回到以前的鼎盛时期。现在有竹席、藤席,还有空调,选择变多了。上了年纪的、使用过的人都知道花席的好处,但遇到的难题有材料、技艺传承,还有就是价钱较高。花席编织的各个工序都是纯手工,能使用机械的只是包边,成本很高。
金渡花席编织传承课堂。图源:高要文化馆
花席要从欣赏回到实用,
就要更加环保健康。
所以何冠醒现在织的花席都是没图案的,
尽量不用化学染料染色,保留蒲草的香气,
根据蒲草本来的颜色深浅,
编织出不同的纹路。
同时,她也在努力让编织技艺从平面走向立体,编织一些在现代生活更加适用的东西,比如手袋、纸巾盒等,比较受女士的欢迎。
何冠醒用花席编织技艺编织的篮子、手袋等立体作品。
退休后,何冠醒
会考虑收一些“入室弟子”,
做一些真正的传承,
并考虑在阳台种植更多的蒲草,
尝试推出花席销售,
让更多人重新认识金渡花席。
非遗,记录着时代的不断变迁,
无论昨日今日还是明日,
保护和弘扬非遗文化都是要坚持的事。
希望这一民间手工技艺
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
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赖小琴
多彩肇庆编辑部
肇庆市纪委监委派驻市文广旅体局纪检监察组举报电话:2289173
肇庆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纪委举报投诉电话:2781810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