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晴川烈士后人来梅深情讲述红色故事
“爷爷,今天我来接您回家,我们回湖南,到奶奶墓前看看。”在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内的蔡晴川烈士铜像前,蔡晴川的孙女蔡玉翠哽咽地说。
这份跨越1000多公里的牵挂,78岁的蔡玉翠老人终于得以了却。
“解放后我们才知道太姥爷牺牲在这里,找到这个地方太迟了。之前一直想着带母亲过来看看,但都未能成行,今天是我母亲第一次来看太姥爷,总算了却了她的心愿。”蔡玉翠的女儿冯金莲说,今天来到这里看太姥爷,我们也在他牺牲的地方捧一堆土回去,希望他在天之灵可以安息。
4月20-21日,湖南省石门县蔡晴川烈士孙女蔡玉翠、曾外孙冯文华、曾外孙女冯金莲从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出发,来到广东梅州市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祭奠蔡晴川烈士。
完成遗愿
“希望爷爷奶奶在天之灵可以安息”
21日上午,蔡晴川烈士后人蔡玉翠一行来到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一场简单而庄重的祭奠仪式在三河坝战役纪念碑前举行,蔡晴川烈士孙女蔡玉翠、曾外孙冯文华、曾外孙女冯金莲与大埔县代表团依次鞠躬并敬献花篮。
“爷爷,今天我来接您回家,我们回湖南,到奶奶墓前看看。”在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内的蔡晴川烈士铜像前,蔡晴川的孙女蔡玉翠哽咽地说,她特意从湖南老家带来了烟熏腊肉等特产,祭拜蔡晴川烈士的英灵,想给长眠于大埔的爷爷“尝尝”家乡的味道。
据了解,蔡晴川(1903—1927),湖南石门人,早年在石门县立高小毕业。1925年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国共产党后,是最早参加叶挺独立团者之一,跟随叶挺东征西讨,参加汝城、攸县、平江、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诸战役,屡战屡捷,战绩辉煌。在三河坝战役中,第75团第3营担负牵制任务,掩护大部队转移。最后,以营长蔡晴川为首的全营200多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第3营官兵为起义军主力转移赢得了时间,蔡晴川营长以血肉之躯实现了“与阵地共存亡”的钢铁誓言。蔡晴川牺牲时,年仅24岁。
“我太姥爷的一生很短暂,在24岁时,他年轻的生命就永远定格在三河坝的笔枝尾山。”冯金莲说,虽然她从未见过太姥爷蔡晴川,但从蔡晴川的事迹中了解到他为党的利益勇敢牺牲的坚定信念,感到由衷敬佩。
在冯金莲的印象中,太姥姥是一个温婉的女子,平时话不多,得知丈夫牺牲,经常也会看着丈夫唯一留下的烈士证感叹,偷偷落泪。“家人都知道太姥姥有个心愿,希望到他牺牲的地方前去祭拜,同时把他的遗骸带回家乡,落叶归根。”冯金莲说,然而家乡身处大山,信息闭塞,太姥姥始终不知道丈夫遗骸的下落,为此,她一直在寻找、等待,终身也未再嫁,晚年陪伴她的只有一本烈士证。
“我们一直在寻找关于太姥爷的信息,但是烈士证上除了名字和籍贯是对的,其他都不对,关于太姥爷真正牺牲的地方、时间等详细信息,多年来一无所获,以至于1987年太姥姥去世,也没能圆了心愿。”冯金莲说,直到2009年,她的大姐偶然从许光达的回忆里得知太姥爷牺牲在大埔县三河坝,这时到网上去搜,才知道详情。
之后11年时间,冯金莲与家人3次到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祭拜,但因各种原因,冯金莲的母亲蔡玉翠未能同行。
时至今日,蔡玉翠虽已无法找到蔡晴川的骸骨,但她从蔡晴川牺牲的地方捧了一堆黄土回去,也算完成了嘱托。“这是奶奶生前的夙愿,今天我们过来了,希望爷爷、奶奶在天之灵都可以安息。”
祭奠活动结束后,烈士后人蔡玉翠一行还参观了三河坝战役纪念馆,了解当时三河坝战役战斗的情况。
深情讲述
“为了革命,他辞别娇妻幼儿,最后只留下一张烈士证”
“为了革命,太姥爷辞别娇妻与幼儿,跟随共产党宁愿牺牲一切,以至于最后只给亲人留下一张烈士证。为什么他会这么坚定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我想大家心里都会有答案……”在蔡晴川烈士铜像前,冯金莲向大埔县干部、学生代表等讲述了有关蔡晴川烈士的故事。
据冯金莲介绍,1925年,蔡晴川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前老家当地国民党多次说服他加入,但他拒绝了,听闻蔡晴川加入共产党,国民党为泄愤一把大火烧光了他的家,家里人为逃命都躲到后山的山洞里……
“即使奉献了家产,但是他也没有停止跟随共产党前进的步伐,之后继续参加南昌起义。”冯金莲说,起义军10月份到达大埔县三河坝,与国民党钱大钧部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后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撤离,蔡晴川率领75团第三营的士兵,奋力抵抗,这时候起义军的处境非常的艰险,多面受敌,缺少援助,敌众我寡,为了保存革命的实力,75团第三营的200多名勇士决定留下坚守阵地,最后以极其惨烈的方式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撤离的任务。
这一次,他牺牲得更彻底,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他是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共产党员,他视死如归的革命斗争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和崇敬的榜样。”冯金莲说。
听着冯金莲的讲述,现场的群众无不动容。
越是和平年代,越该铭记英雄。“今天革命烈士后裔亲临三河坝战役现场,为我们讲述鲜为人知的革命英烈故事,这是提升三河坝战役影响力、讲好梅州大埔红色故事的好例子,充分体现了梅州大埔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也是完成革命烈士后代的愿望的好事。”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邓文庆说。
“感谢蔡晴川英烈为大埔56万人民作出的贡献。大埔应该感恩,多多关心我们烈士的后代,这里就是你们的家,有空要多过来这边看看。”大埔县委书记朱汉东对蔡玉翠一行说。
当天,大埔县委书记朱汉东代表县委、县政府向烈士后人致以亲切的慰问,询问了解了英烈后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情况,并赠送纪念品和发放慰问金。
据悉,大埔是一块红色的热土,是广东省首个原中央苏区县、全国100个革命老区县之一,红色家底深厚,拥有98处革命旧址。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必修课”和“营养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埔将大力弘扬革命精神,讲好革命故事,讲好英烈故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弘扬革命精神,推动“红色基因”转化为推动大埔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
【全媒体记者】马吉池
【摄影】刘招迎
【通讯员】刘招迎 罗文燕 余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