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4月2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4月22日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方领导人是否出席气候峰会,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此前中方一直以“正在积极研究”来回应。如今正式确定出席峰会,但宣布日期距离峰会开幕只有1天,距离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访华过去了6天,可以说中方是在最后时刻才明确参会。
放在当前国际局势特别是中美关系中看待,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
双面美国:
一面批评中国,一面又期待中国支持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但自特朗普政府开始,两国关系不断恶化,冲突频仍。拜登政府上台后,期待中的缓和也没有到来,反是变本加厉的遏制打压。
◆ 3月16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国防部长奥斯汀访问日本,美日发表联合声明批评中国。同一天,美国国务院还发表声明,以所谓香港问题制裁24名中国官员。
◆ 3月19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举行,现场充满“火药味”,美方一上来就咄咄逼人,对中方一直视为内政和核心利益的涉疆、涉港和台湾问题等表示担忧,结果被中方代表团怒怼。
◆ 3月22日,美国带领自己一帮小兄弟,拉帮结伙搞“小圈子”,以所谓新疆人权问题为借口对中国有关个人和实体实施单边制裁,中国坚决反制。
◆ 3月31日,美国纠集英、加、日、韩、丹麦、以色列等共14国发表联合声明,共同质疑世卫组织在中国所做的新冠病毒溯源报告,继续向中国泼脏水。
从近段时间的所作所为来看,美方并没有表现出对华友好,反而不断挑衅中方底线,煽动集团对抗,在干预中国内部事务上越走越远,是破坏中美关系的始作俑者。
但在气候问题上,美方又迫切希望得到中方支持。拜登政府上任后,推出了一揽子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明确提出“将气候危机置于美国外交政策与国家安全的中心”。可以说,拜登政府已经将应对气候变化上升为“国策”,摆出了“大干一场”的架势。
美联社将拜登政府的气候政策称为“美国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的计划”,但如果离开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也是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支持,气候国际合作前景堪虞。如果中方领导人不参加气候峰会,此次峰会只会变成美国“独角戏”,达不成任何有价值的成果。
拜登政府安排克里访华,目的也是为了得到中方支持。
资料图:克里与解振华
然而,就在克里访华不久,拜登和菅义伟会晤并发表美日联合声明,就台湾、钓鱼岛、涉港、涉疆、南海等问题表达关切,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影射批评中国,宣称拜登政府不会因为其他国家在遏制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成绩,就让其逃脱“侵犯人权”等不良做法的惩罚。
就在4月22日当天,美国参议院外委会审议通过“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肆意曲解、诬蔑抹黑中国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向“台独”势力发出严重错误信号。
面对这样一个“两面派”,怎能不令中国生气?中国又岂会被其牵着鼻子走?
大局为重:
气候变化是当前中美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尽管中美之间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复杂博弈,但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拥有较大合作空间。
中方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坚定执行者,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坚定支持者。去年10月,中国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中方不仅全力推动本国减排,也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 4月8日,中国、印度、巴西以及南非共同参与的第三十次“基础四国”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发布联合声明,呼吁准确、平衡和全面实施《公约》及其《巴黎协定》。
◆ 4月16日,中法德领导人举行视频峰会,一致认为要全面落实《巴黎协定》,共同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领导人气候峰会取得积极、平衡、务实成果。
◆ 4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也提到,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共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加大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
中国一直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各国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以负责任态度作出明智选择。尽管中美冲突不断,但中方始终敞开合作大门,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最为明显。
即便是谈得不愉快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气候问题上还是达成了共识,“双方均致力于加强在气候变化领域对话合作,双方将建立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工作组”。
克里访华,中美也达成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中美致力于相互合作并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气候危机,按其严峻性、紧迫性所要求加以应对”,“坚持携手并与其他各方一道加强巴黎协定的实施”,并表示将采取具体行动,为解决气候危机进一步作出贡献。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展现更多责任担当。”中方以大局为重,最后愿意参加美国主办的气候峰会,有忍辱负重的成分,但更多是大国责任、大国担当的体现。
这就是大国的样子。
峰会展望:
期待达成合作共识,但困难依然不小
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是“翘课生”。而拜登就任总统首日便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将重新加入《巴黎协定》。今年2月19日,美国正式重返该协定。
主办气候峰会,拜登政府意在向世界宣告,美国重回应对气候变化舞台中心,并欲夺回全球气候治理主导权。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没有美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则和行动必然受到较大影响。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美国重返气候多边进程都是好事。
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局出发,中方对拜登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是欢迎的,也期待此次峰会能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以及共同促进全球气候环境治理提供有益的交流平台。
今年11月,所有国家必须在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之前,向《巴黎协定》提交提高未来10年减排份额承诺的最后期限。如果这个最后期限未能落实,那么全球气温升高1.5℃将不可避免。这也是此次峰会全球瞩目的一个重要原因,国际社会希望美国推出“有雄心的”气候目标,希望各国提出未来10年减排份额承诺。
各国在气候问题上存在共识,但一则美国气候政策存在不确定性,习惯合意“入群”、不合意就“退群”;二则不同国家之间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于解决气候变化的主张分歧较大;三则气候变化从来不是一个仅仅局限在环保领域的议题,还会受到“政治大气候”的影响,因此气候合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变数依然较多。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这一天,举行领导人气候峰会,具有一定象征意义,也释放出积极信号,但真正有效的合作任重道远,需要更多国家展现责任担当,拿出大国的样子来。
【话题研究员】丁建庭
【策划】陈明诗 赵晓健
【统筹】郑佳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