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中华文明史,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货币文化史。在璀璨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货币贯穿古今经济社会发展史、文明进步史、朝代更替史、技术演进史等方方面面,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在“读金融史,明金融事”金融图书“金羊奖”优秀金融图书系列推文上一期荐读中,我们透过“岭南金融史”,了解了广东在中国金融发展历程中发挥过的重要作用。这一期,我们将带大家品读“中国货币史”,从货币起源说起,梳理从古至今不同时期中国货币形态和机制的演变,深入研究挖掘货币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今天推出的第四期荐读图书《中国货币通史(4卷)》《传统中国的货币与财政》《明代货币白银化与国家制度变革研究》,将为您徐徐展开中国货币史的恢弘画卷。
《中国货币通史(4卷)》
金融图书“金羊奖”第七届获奖图书
作者:姚朔民 主编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这几乎成为一种公论。我们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它,以致在古代遗址中只要看到海贝,人们就毫不犹豫地认定为货币。经过作者相当长时间的考察和思考,他改变了过去的思维定式,认为海贝在中国古代(主要是指商周时期)不是货币,中国货币的起源应该是青铜。《中国货币通史(4卷)》对这一看法进行了全面考证和论述。
《中国货币通史(4卷)》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重要的货币史著作之一,全书分四卷,170余万字,叙述了中国货币从起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套人民币的发展变化,历史跨度长达3000年,涵盖了中国货币的全部历史。本书重在叙述中国货币产生、发展、变化过程,借鉴中国传统史书的“纪传体”体裁,采用了以“事纪”为经、“传纪”为纬的写作方式。“事纪”以叙述历史上每一货币事件的历史背景、发生契机、发生过程及事件的结果,类似“纪事本末”;“传纪”则叙述相关人物,但对人物不作全面的传记,而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历史环境和货币事件的理解为主旨。
本书第一次在货币史著作中论述了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经济活动和货币状况,包括中国货币通过丝绸之路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通过中国货币史实说明,中国古代货币在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下,不仅起到交易媒介的作用,同时还承担着社会资源配置的工具和生活资料再分配工具的职能。本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金融机构的创建、发展和壮大做了全面、清晰的梳理。
《中国货币通史(4卷)》对货币制度、货币形态、货币生产、货币流通、与货币相关的人物和事件、货币思想以及货币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准确、全面、系统的分析和叙述。第一卷由“绪论”“形成篇”“五铢篇”构成,涵盖先秦至隋朝时期,第二卷从唐初述至清朝前期,第三卷叙述近代货币,第四卷分为“革命”和“建设”两篇,叙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发行的货币。
《传统中国的货币与财政》
金融图书“金羊奖”第八届获奖图书
作者:何平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古代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经济体,表明几千年的积淀必然蕴含真理性的内涵,正是这种文化指导的经济理论造就了中国昔日的辉煌。即使我们截取一些典型事例,也能从中得到对今天货币金融理论思考的教益。比如,明清时期白银、铜钱与纸币(私票)的并存互补流通,为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提供了“反向”的说明,即在一国内部如果出现市场不整合、存在多层市场的情况,就可能产生多种货币的并存互补流通。而南宋纸币调控工具的使用,诸如用控制削发为僧的“度牒”的投放来吞吐纸币,俨然今天的公开市场操作。事实上,南宋实施了在形式上完全与今天对应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在纸币条件下实施了最早的宏观调控实验。正是在与西方的比较中,我们知晓了古代中国的纸币没有发展为信用货币的原因。只有在比较中进行透彻分析,而不是漠视中国古代文明成果,才能知道中国的得失。
《传统中国的货币与财政》是何平教授关于传统中国货币与财政问题的系统性研究专著。在吸取“史料即史学”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以中国货币与财政活动的历史资源重建现代货币财政理论为出发点,以现代经济理论的概念框架为参照,对传统中国货币与财政上的观念与事实进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探讨。
本书以古代中国创制的解决货币短缺的制度安排“短陌”为中心,探讨了铜钱流通规律。以民间信用货币、国家信用货币和国家纸币三个核心概念,对北宋初年到清咸丰年间传统中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察。南宋“称提理论”下人类最早的纸币价值调控,已呈现出今天货币银行学教科书一般性、选择性、间接信用与直接信用调控相对应的完备政策工具的使用。本书还探讨了作为世界货币的白银在明代内化为国内主导货币的过程和机制。以清朝为中心,书中透彻分析了古代中国“多元复合”货币结构及其流通特点,市场层次不统一所决定的多元货币的并存互补流通。全书揭示的古代中国典型货币形态的流通表现和相应机制,为今天深化货币理论和完善货币政策提供了一条从长时段出发以古鉴今的成功途径。本书还聚焦传统中国的财政问题,宏观上探讨了古代中国的税收负担思想和财政体制特征,微观上以李之芳《赋役详稿》和建阳县“田赋案”就传统中国的财政实践进行了解读。
《明代货币白银化与国家制度变革研究》
金融图书“金羊奖”第六届获奖图书
作者:黄阿明
出版社:广陵书社
明清时期,中国的货币形态与货币体系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即银本位制的确立,也即货币白银化。货币白银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明代货币白银化直接影响到中国传统国家的典章制度、商品经济、社会结构和思潮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明代货币白银化与国家制度变革研究》将明代货币白银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置于明代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之中,由近而远,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明代货币白银化与明代货币制度、赋役制度、商税制度、俸禄制度、军事供给体制、法律制度、海外贸易制度等国家制度的变革关系,甚至还局部出现了突破旧有的结构与秩序的新气象。但是,明代国家在面对货币白银化进程时仍然显得反应比较迟钝和滞后,并没有从国家制度与社会两个层面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进行周瞻的、有序的总体性改革。明代国家并没有主动从制度层面为货币白银化以及社会发展变迁提供一套社会更为良好的整体运行发展机制和环境。因此,明代货币白银化以及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国家与社会的质的突破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改变整个国家与社会发展运行的轨迹。
本书挖掘出了明代经济史研究的新话题。这主要体现在从经济史的视角研究明代法律内容及其制度变迁。本书作者黄阿明教授抓住与货币形态密切相关的赃、盗罪、赎罪领域货币形态的变动与法律条文的变化、修订展开论述,从而把握明代法律制度的变迁线索。当明代货币形态发生根本变化,国家法律例令关于大明宝钞、铜钱和白银的规定也随之变迁。为了应对社会的发展变动,明朝的法律制度在律之外,制定了越来越多的例以适应社会发展。这一观察视角,无疑是为明代法制制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