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伤科正骨】相聚淼城,对焦李氏伤科的传承与创新

三水中医院
+ 订阅

——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佛山伤科正骨)第二期研讨会

大地回春,万象更新,在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领导班子和医教科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佛山市中医院及三水医院骨伤科联合举办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正骨疗法(佛山伤科正骨)第二期研讨会于2021年4月16日在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学术会议厅如期举行。

本次学习班特邀佛山伤科正骨非遗文化工作负责人陈逊文主任及其团队成员、三水医院骨伤科学科带头人张兆华、大骨科主任李伟强等相聚淼城,对焦李氏伤科的传承与创新。来自兄弟单位的三水区人民医院李新旭主任、三水欣华医院覃志新副院长、增康颈腰椎医院陈建福院长、河口同方医院胡勇主任、金本民信医院骨科李意中主任等作为嘉宾莅临会议,我院杜恩娜副书记、陈顺贤副院长、黎碧莹科长、骨科各亚专科主任、护长和医生、实习生出席会议。虽然阴雨绵绵,但佛山伤科正骨研讨会还是吸引了部分外院同道前来聆听。会议由李氏伤科第五代传人何利雷主持。

首先是张兆华院长致辞,作为李氏伤科流派第四代传人的他指出本次研讨会的意义在于响应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坚定我院坚守中医传承、提高中医人的自信,坚守传统,大胆发扬,勇于创新。非遗项目负责人陈逊文主任致辞阐明佛山伤科正骨申报非遗项目的宗旨,鼓舞大家勇挑非遗传承的担子,将佛山伤科正骨发扬光大。佛山市中医院科教科侯蕾副科长也致辞祝贺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希望佛山市中医院和三水中医院携手共进,在传承佛山伤科正骨的同时,不忘创新,使传统的正骨疗法得以绵延。

精彩的授课由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院长张兆华带来“踝关节韧带损伤的防治”开始,通过由浅入深的授课结合临床经验,既有小夹板的传统,又融入现代康复医学的功能锻炼,结合李氏伤科流派的成方用药综合分析诊治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张院长强调,辨证用药不要拘泥于教科书式的三期用药。

紧接着,来自佛山市中医院的关宏刚教授、陈逊文教授、吴峰教授、江湧教授分别为大家精彩地讲解岭南正骨手法交互式三维可视化虚拟仿真模型的建构、传统中医正骨疗法的机遇和挑战、当代中医伤科流派正骨手法掠影、佛山正骨手法治疗闭合治疗移位型跟骨体骨折。几位重量级的伤科正骨传承人结合最新科研、时政形势、源流渊源、经典案例为大家精彩讲授岭南伤科正骨的发展历程及最新研究动态。正骨的传承与发展,使一些过去认为“不可复性骨折”,如青少年多见的关节内骨折、近关节骨折、陈旧性骨折等,达到良好复位效果,补充了既往传统正骨八法的不足。其不仅对新鲜的四肢骨折有效,还可用于陈旧性骨折和一些关节内骨折,具有很好的临床使用前景。

之后来自佛山中医院的何利雷副主任医师代符名赟教授讲授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和手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整复重在骨折分型,只要分型判断好,施以巧劲手法,往往受到意想不到之效;谢韶东主任为大家带来肱骨髁上骨折的康复方法,将骨折康复黄金时间、康复的方法与注意事项等分享给大家;我院邓蕴源医师代李伟强主任汇报我院在传承伤科正骨上所做的创新尝试以及取得的成绩。佛山市中医院邹运璇、谭伟欣副主任医师分别讲授跟骨骨折的微创治疗、正骨十四法的前身——正骨八法的历史。

溯本追源,佛山伤科正骨技艺源于清代,经历了几代传承人的继承和发展。以李才干为首的骨伤世家是清末民初佛山骨伤科学派的重要流派之一,其起源于近代佛山,崇尚实干,从李才干创始之后即呈现一个继承和不断发展的趋势。第二代传人李广海确定了“治伤从瘀”的原则,创建了佛山市中医院骨伤科。第三代传人在发扬光大李氏骨伤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如李广海第十子、原佛山市中医院副院长李家达提出分期诊治观,广东省名中医、原佛山市中医院院长陈渭良教授在李氏“正骨八法”的基础上创立了具有佛山特色的“正骨十四法”,李广海第九子、广州市名老中医李家裕将李氏骨伤发展到广州,创立广州西关李氏骨科,形成“首辨阴阳、治脾胃为本、内外兼治、筋骨并重、衷中参西”等学术思想。第四代传人钟广玲、陈逊文、张兆华教授等更是与时俱进,将传统正骨手法与现代医学的诊断学、生物力学、影像学有机结合,并在科研上取得丰硕成果。

本次研讨会干货满满,由于时间限制,原定的青年医师病例分享改为会后交流,案例精彩,闪光点频现。医学发展日新月异,骨伤科传统的伤科正骨疗法与辨证用药具有安全、简便、疗程短、痛苦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年轻一代如何继承与创新发展,值得我辈深思,让这项技艺更好地为广大骨伤患者保驾护航。

作者:骨科门诊 邓蕴源、三甲办 纪木强(文),党政办公室 李永亮(图)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