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堂镇郭洲十巷,有一处叫“兰桂堂”的青砖祠堂建筑,早年曾做过私塾。革命先辈罗金润故居就在旁边,门堂上写着“珍持家塾旧址”。罗金润从事革命工作时,曾利用这个祠堂作为地下联络点,进行革命斗争。村里96岁的老人罗笑回忆,白天罗金润是农民,晚上就经常和一些地下党员在里面开会,研究对敌斗争策略,多的时候有10多人。这个地下联络点经过岁月洗礼更显古朴厚重,仿佛带大家又回到当年战斗的烽火岁月。
建立秘密交通站
中堂村郭洲这处红色革命基地,在这个被外人称为“孤岛”的地方,早在抗战时期就活动着中共地下党员的革命轨迹,革命先辈罗金润正是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以这里为根据地,积极发展党员,传送情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为党的革命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并率领队伍解放了中堂,他的事迹至今为人传颂。
郭洲地处偏僻,水系为脉,便于隐秘活动。罗金润在这里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他积极奔走,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与敌人斗智斗勇,为后来成立抗日武装作出了重要贡献。
罗金润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往返于水乡和山区,秘密建立交通站,收集、传送情报。他为革命保存实力,与日、伪、匪巧妙周旋,并伺机壮大抗日武装力量,为东江纵队输送武装力量。
粉碎敌人多次“围剿”
1945年,东江纵队在水乡开辟游击区,但东江纵队北上后,面对严峻斗争形势,罗金润根据党的指示“隐蔽精干、积蓄力量、长期埋伏、以待时机”。他化名“郭新”,组建了一支15人的自卫队。
1946年底,上级党组织根据新的革命形势,作出了准备恢复武装斗争的决定。罗金润负责水乡南区党组织,通过恢复组织活动,并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
1949年初,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罗金润与陈成来两位同志扩编水乡地区武装力量,成立了蛟龙队,约有40多人,机枪两挻,并成立水乡游击区。
《东莞解放斗争纪实》一书记载,到1949年7月,水乡游击区已组建了2个连队3个武工队,互相配合作战,打击敌人交通运输线,敌人伺机报复。水乡连队几乎天天有大小战斗,在解决弹药后,水乡连队坚持与敌斗争,采用游击战术,困扰袭击,突击据点,硝烟弥漫中英勇杀敌,终于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连续“围剿”。
罗金润和陈成来树起了水乡队大旗,极大地鼓舞了水乡人民对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信心。
85岁的罗瑞端是罗金润的堂弟,他说起当年亲见的战斗往事仍历历在目。罗瑞端回忆说:“当年我在现东泊社区处干活,突然对面发出响亮的哨声,紧接着就传来枪声,发现渡头对面的大榕树下趴着人,枪口伸了出来,原来是罗金润率领武工队伏击炮楼,子弹“嗖嗖”的飞来飞去。”
罗金润告诉大家不要害怕,往高处的水闸走。我们连忙躲到安全的地方,枪声响了约半个小时。”罗瑞端的叙述,可以感受到当年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
率领武装力量解放中堂
1949年8月,水乡队进驻潢涌后,成立了新四区人民政府,罗金润担任区长,彼时已有3个连队和3个武工队的武装力量,集中在潢涌整训。随着形势快速发展,解放中堂已万事俱备。8月底,新四区集中3个连队强攻敌警所,敌人据守炮楼顽固抵抗,双方多次发生激烈交火。相持至下午4时,知救援无望,敌人才挑起白布从炮楼窗口伸出来表示投降。后占据中堂的敌人数次反攻,均被击退,最终兵败如山倒,彻底投降。当时战报有“潢涌、中堂相继解放,打到广州去
”的口号,对敌震动很大。
新中国成立后,曾和罗金润一起住过的他的侄子罗晃尧说,当年经常听伯父讲起战斗往事:在凤冲与湛翠交界处的一次战斗中,遭敌人围困,敌人用金钱利诱,水乡连队以子弹回应,后救援部队赶来,内外夹击,击毙敌人数人,反败为胜。
在罗晃尧的记忆中,伯父罗金润是位英雄,为人正直、坚强勇敢,作为一名党员清廉无私、严于律己,是晚辈学习的好榜样。
【记者】何建文
【通讯员】邱发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