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赏析】千变幻化,举世无双—馆藏窑变釉瓷赏析

顺德区博物馆
+ 订阅

窑变釉,是指瓷胎施釉入窑烧成以后,釉色出现意料之外的色彩、纹路、图案及其他变化。最初,对于偶然出现的窑变现象,人们不知其原理,又无法预测窑变的发生,故此窑变一度被视为不祥,窑变釉瓷往往被砸碎销毁。后来,随着人们对窑变釉瓷的认识不断深入,其优美的形态以及千变幻化的绚丽色彩渐渐为世人所喜爱和推崇。

窑变釉瓷当中的代表,首推钧瓷。钧瓷之美,贵在色彩,其色彩之美,贵在窑变。钧窑瓷始于唐,盛于宋,在宋徽宗时期成为御用珍品,在禹州市“古钧台”附近设官窑,专门烧制宫廷用瓷。至清代,我国瓷器制造技术达至高峰,自雍正时期起,大量模仿制造历代名瓷,窑变釉瓷器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发展。其间,仿照宋代钧窑瓷的玫瑰紫彩釉斑,烧造而成的一种窑变红釉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这种釉色是红与蓝两种颜色交织在一起,红里有紫,紫中有蓝,极具美感。

据《南窑笔记》载,清代生产的窑变釉,虽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非有意预定为某种色泽,但已经能人为配置釉料,较好的控制火候,基本上掌握了窑变的规律。

清乾隆窑变红釉弦纹瓶(顺德区博物馆藏)

清嘉庆—道光窑变红釉加彩花卉纹天球瓶(顺德区博物馆藏)

清道光窑变红釉将军盖罐(顺德区博物馆藏)

清光绪款窑变釉贯耳方尊(顺德区博物馆藏)

清光绪仿雍正窑变红釉天球瓶(顺德区博物馆藏)

清光绪窑变红釉石榴尊(顺德区博物馆藏)

清光绪窑变红釉撇口瓶(顺德区博物馆藏)

清光绪窑变红釉瓶(顺德区博物馆藏)

清光绪窑变红釉大瓶(顺德区博物馆藏)

撰  稿 :周汭聪

排  版 :张   扬

审  校 :黎杏芬

审  核 :彭有结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