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家拳原称“六度阴阳掌”,据记载,由清乾隆年间南少林慧真禅师传入惠州府,后经莫蔗咬、莫清骄、莫四季、莫定儒等切磋琢磨而成,早期为莫氏家族内部传承,是“南拳五大名家”之一。
莫家拳以偏身沉肩吊马为长,手法大多是走重手一路,以碎喉、插眼、撩阴等手法为主,在技法上讲究近打远踢、长短配合,尤以腿法见称,其所谓“一腿胜三拳,手长尺七、脚长三尺,放长攻出,凌空飞踢,拳重百两,脚重千斤力”。
莫家拳的拳术套路有黑虎拳、豹拳、箭拳、串花拳、人字椿法等二十多种,其徒手套路包括74式莫家拳、21式人字张拳、28式白虎拳、39式桥头拳等;它的器械有钓鱼棒、龙虎棍、鸣州棍、二郎棍、打单枝、盘龙棍、莫家大钯等,且均有完整的套路形式。
莫家拳步型主要有吊马(虚步)、四六马、半马步、双弓步等;拳法有冲、挂、劈、撩、鞭、抛,以及牛角拳、十字拳等;手法有影子、拉手、标手、撑掌、推掌、按掌、盖掌、拨掌、挑掌、虎爪等;桥法有穿、剪、攻、沉、截、压、架等;肘法以顶肘(前顶、侧顶、后顶)为主;脚法有穿心脚、撑鸡脚、虎尾脚、扫堂脚、钩镰脚、后弹脚、剪脚、钉脚、后蹬脚、翻身腿、侧脚踢、双飞脚、旋风腿、卦眉腿、截肘镰脚、凌空双侧踢腿等。
莫家拳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和朴实大方的南拳运动风格。莫家拳的普及和推广,对于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特别是提高群众身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今,东莞桥头镇许多练习莫家拳的老人虽年事已高,但仍精神矍铄、老当益壮。
目前莫家拳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