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深大学生,和一个六岁孩子的父亲

深圳大学

11115、414,这两个数字对于深圳大学材料学院马佳智同学而言,永生难忘。

他是中华骨髓库中第11115位与患者骨髓匹配成功的捐献者,捐献日期是2021年4月14日。

而对于远在千里之外的白血病患者,这是他重燃生命希望的日子。

“一想到这个世界上马上会有另外一个人和我流一样的血,和我一样快乐地生活在世上,就非常的神奇!”马佳智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打动员针的疼痛已经烟消云散,周围的人都能从这个小伙子的眼神和笑容中感到流光四溢的骄傲。

从父母的儿子到患者的希望

01 犹豫与决心

马佳智同学有一次在学校献血时,了解到一些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出于自己本心当即签下了同意书,血型等信息也就随之录入了中华骨髓库中。

2020年12月9日,马佳智接到了志愿者的电话,他的骨髓与一个患有白血病的年轻父亲匹配成功。

一开始的时候,由于临近期末及对安全性的疑虑,马佳智也曾一度犹豫。

“医生告诉我,对于白血病患者而言,骨髓移植是他们唯一有可能根治的希望,而匹配成功的平均概率为十万分之一。”在了解具体情况后,马佳智毅然决定,一定要捐。

02 父母的儿子

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如何通过现有的认知说服爸妈。

提到这件事,马佳智觉得“无私”、“伟大”这样的溢美之词他是万万不敢接受的,因为这件事情上他没有把家人放在首位考虑。

“我完全能理解父母的反对意见,因为我毕竟是他们的儿子,他们是竭尽全力让我避免一切潜在危害的至亲啊!”马佳智有感而发。

在一遍又一遍的沟通及安全确认后,爸妈终于妥协了,并为儿子的决心感到无比的欣慰自豪。

03 患者的希望

今年3月末,在医生的建议下,马佳智开始清淡饮食、认真锻炼,为骨髓移植做准备。

填写文件、体检、高精配型、抽血、核酸检验,每一个步骤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千里之外的另一方,患者及其家属则看到了黎明前的希望,对生的渴望越来越强,生命的曙光越来越亮。

来自学校及各方的关爱

4月13日晚,马佳智前往深圳第二人民医院做最后的术前准备。

此前几天,他每天打一针动员剂以促进造血干细胞生长,除了腰背和颈部有一点酸痛,没有什么不良反应,12号晚上甚至还像往常一样去做家教。

这期间,他感受到了各方对他无微不至的关爱。医院及深圳血样中心的医生、护士、志愿者提供了最好的后勤服务,朋友同学陆续来看他,爸妈不停地发来消息,室友全程陪伴。

“简直是VIP待遇,我知道这么多人爱我,我一点不怕。”马佳智手术之前开玩笑地说道。

4月14日,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学工办主任张艺婷老师特意来到医院看望马佳智同学,为他的行为点赞。

据深圳血液中心张医生介绍,马佳智同学是继梁群老师、王凯民同学之后,第3位捐献血液干细胞的深大人。

深圳大学一直都有爱心传递的优良传统,而马佳智同学是材料学院第一位骨髓捐赠者,学校及学院都为他感到无比的骄傲。

手术之后,材料学院还给马佳智送去了水果等慰问品。他的行为不仅让患者点燃生命的希望,并鼓舞更多人扬起爱的善举,更加关注白血病人这一群体。

破除刻板印象,传递生命火光

我国目前至少有400万白血病患者,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约4万名,其中50%是儿童。

根治的办法是骨髓移植,截至2021年3月31日,中华骨髓库库容2954333人份,捐献造血干细胞例数11051例,骨髓库中配型成功率不到千分之四。

这意味着每年有非常多的白血病患者在化疗仓内等待死亡的降临,他们在等待骨髓移植的过程中失去生的希望,他们及其亲属的痛苦,普通人无法感同身受。

“不会扎骨头,不会扎骨头,不会扎骨头。”一提起普通大众对骨髓捐赠的误会,马佳智就有点哭笑不得。

现在的造血干细胞提取工作是通过血液循环进行,利用机器将需要的细胞采集起来。

而且捐献者只需给予患者很少的造血干细胞就能达到治疗目的,造血干细胞的再生能力也可以让细胞复原。

因此,除了短期的身体不适,捐献工作对志愿者的身体几乎没有影响。

马佳智希望周围的人能改变对骨髓捐赠的刻板印象,不要再让这件可以救命的善行成为社会的少数现象,不要让认知匮乏带来的恐惧而使那么多白血病者失去希望。

“人的一生转瞬即逝,死亡并不困难,难的是活下去,我将与病魔抗争到底,但愿来年草长莺飞的日子还能陪儿子放风筝”,再次读患者的感谢信,马佳智已热泪盈眶。

生命多么美好,愿我们每个人都平安顺遂,勇敢地活下去!

【来源】深圳大学

编辑 孙梦圆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