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节气,养生需健脾祛湿,敛胆火养肝木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 订阅

gu

yu

shi

jie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大约每年的4月19到21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我们就迎来了谷雨。谷雨的到来预示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开始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气温这个时候会快速地回升。

《群芳谱》说,「谷雨,谷得雨而生」。因为春雨的滋润,农作物的播种生长也很顺利。《72物候》说,「3月中,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在这里下雨的雨读得是第四声,作动词,用雨水来滋养谷物的意思。

那么在这样的雨季之后,天地会发生什么样的景象呢?

一候萍始生

萍,水草也,与水相平故曰萍,漂流随风,故又曰漂。谷雨雨水充沛,浮萍开始生长。

二候鸣鸠拂其羽

鸠,即鹰所化者布谷也。拂,过击也。此时,布谷鸟拍动羽翼四处飞翔鸣叫,似在提醒人们开始播种。

三候戴胜降于桑

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提示蚕卵即将破壳出生,桑农开始忙于养蚕。《尔雅》中有注曰:“头上有胜毛,此时恒在于桑,盖蚕将生之候矣。”戴胜鸟的头上有一部分羽毛是呈冠状的,像头上戴了一个装饰一样。古代有一种装饰叫方胜,是女性戴在头上的折叠起来的饰品。戴胜鸟头上天然的羽毛形成的结构就像方胜一样,于是有了这个特别的名字。

谷雨养生要点

潮湿多雨是此时的气候特点,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损阳气,易伤脾胃。如人们的起居饮食稍有不慎,则容易感受湿邪,出现食欲不佳、便溏腹泻、身体困重、关节肌肉酸痛不适等脾虚湿困症状。湿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外部的湿气,另一部分是身体内部的湿气,这主要是因为脾的运化不足,脾虚。《会心录》说:“外因之湿,有感天地之气者,则雨露水土;有中阴湿之气者,则卧地湿衣,多伤人皮肉筋脉者也。内因之湿,有由于饮食者,则酒酪炙爆;有由于停积者,则生冷瓜果,多伤人脏腑脾胃者也。”谷雨节气,很多地方雨量比较大,会有很多湿气。生活在江海边的人,常年都在湿润的环境中,也会有很多湿气,容易受湿邪侵淫,或者平时乳制品、酒、烧烤、生冷吃的比较多,都容易导致脾虚湿气重。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喜燥而恶湿,湿邪侵袭,最易伤脾,脾伤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又再加重体内湿困,造成恶性循环。《素问》有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说脾虚不能主导运化功能而出现腹部胀满,水湿停留,而出现四肢及面部浮肿等症。因此,健脾除湿、助脾运化是谷雨时期养生调理的重点。同时,此时肝气升发过旺,要注意柔肝以防肝火过旺。

健脾祛湿食疗

谷雨时节饮食应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原则,可吃淮山、芡实、薏仁、莲子、扁豆、土茯苓、赤小豆等食物以健脾利湿,或食陈皮、青皮、草果等食材以理气化湿,或饮藿香、佩兰、苍术等茶水以芳香化浊,切忌吃生冷肥腻之物,以免进一步损伤脾胃,加重体内湿气困留。

莲子小米粥

材料:小米100克,莲子50克。

制法:小米淘洗干净,莲子去芯洗净捣烂后与小米一同放入煲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慢煲至粥成,加糖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除湿止泻。适合脾虚湿重、大便稀溏之人食用。

芡实薏米排骨汤

材料:芡实50克,薏米50克,陈皮10克,生姜3片,猪排骨500克。

制法:薏米用锅炒至微黄,芡实、陈皮、猪排骨洗净,然后将全部材料放进煲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利湿醒胃。对脾虚湿困,身重困倦,胃纳欠佳者尤宜。

土茯苓扁豆脊骨汤

材料:鲜土茯苓400克,扁豆60克,生姜3片,猪脊骨500克。

制法:扁豆用锅炒至微黄,土茯苓刮皮洗净,猪脊骨洗净,然后将全部材料放进煲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祛湿解毒。对脾虚湿盛,皮肤湿毒疮痒者尤宜。

多喝谷雨茶,清利头目

正所谓“茶煎谷雨春”,谷雨茶是指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那么第一是谁呢?是明前茶,清明前采制的新茶叫“明前茶”,是新春的第一出茶),其茶叶细嫩清香,味道上佳,香气怡人。春季温度适宜,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过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适时饮用对人体有益,能清利头目,提神醒脑。

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都对谷雨茶情有独钟,宋代大文豪苏轼,在《留题显圣寺》中写道:“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明代的文征明也在《闲兴》中诗云:“莫道客来无供设,一杯阳羡雨前茶。”清代的郑板桥在自己的《七言诗》中,也有“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的诗句。明代《茶疏》中谈到采茶的时节:“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谷雨期间天气转热,雨水较多,南方地区易现湿热交蒸之象,人们常感头目昏朦,困倦欲睡。此时适当饮用谷雨茶(特别是绿茶),能清热利湿,化浊醒神,畅通人体气机,一扫疲乏困倦症状。但要注意的是绿茶性凉,空腹多饮易伤胃损阳,故宜饭后饮用。

另外,茶叶中含茶碱和咖啡碱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兴奋作用,晚上饮用会影响睡眠,故失眠、多梦的朋友晚上不宜喝茶。

做菜加香料,增食欲又燥湿

很多香料都是中药材,如果你做菜的时候能加点香料,就能在饮食中暖身行气,饭也更好吃,更关键的是这些辛味的中药有燥湿的作用,如果你有湿气重,偏寒湿,可以在炖肉做菜的时候放陈皮、白豆蔻、砂仁、花椒、肉桂,更简单的是常用十三香,这些都是温阳、行气、化痰的食材。不仅提升了口感,增加食欲。同时也对于一些大便不成型的人,大便会成型,身体会温暖。但平时体质偏燥热的就不适宜过多食用。

善用电器化除生活中的湿气

在居家生活中,要注意不要避免潮湿的环境,善于利用电器,让我们处于一个干燥的环境。洗完澡立刻把头发吹干,多用吹风机。要是着凉、或者湿气重,都可以顺便吹吹大椎穴、神阙穴、关元、足三里。身体会非常舒服。同时利用空调的除湿功能,或者直接用除湿机、暖炉让家里的环境地面干燥。如果衣服晾晒不干的话不能凑合着穿上去,要用烘干机或风筒吹干。最后,目前天气尚未炎热,尽量使用温水洗澡,以免用冷水洗澡引起感冒。

滋肾水,养肝木,敛胆火

谷雨是春季的节令,肝气已生发充足,生发过旺肾水则会消耗不足,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肾属水,而肝属木。“肾水生肝木,肾水之精以养肝木。”所以当肝木过于旺盛时,消耗的就是肾水。如果肾水被消耗的过多,不能滋养肝木时,胆火就会往上冒,表现出咽喉疼痛、牙疼、口苦口臭、冒痘等症状。肾水不足则会腰酸无力、口干咽燥、眩晕、耳鸣等症状。而且,肾水不足也会导致心火旺,出现烦躁、失眠或睡卧不宁的情况。

因此,此段时间需要食用一些益肝补肾的食物,同时要注意预防肝胆火旺。如果咽喉疼痛等不适,可多喝绿茶或者到中医科刺络放血治疗,在刚刚开始痛的时候放血,大多情况不需要服用中药就可以解决。如果是腰酸乏力、口干、眩晕等肾水不足情况,则可服用枸杞、菊花茶。如果是烦躁、失眠等心火亢盛者,则服用莲子、百合糖水,或者服用中药调理。

乌梅白糖三豆饮

要收敛胆火或滋补肝木,著名中医人罗大伦博士推荐乌梅白糖三豆饮:

材料:黑豆(黑豆要用黑皮绿瓤的)、黄豆、绿豆各20g,乌梅5-10颗,白糖2勺(以上约为1-2人份量)。

做法:将上述材料置于砂锅中,加水没过豆子三指节,熬2小时即可。

用法:代茶饮。

功效:清肝胆之热,补亏虚津液。

注意:乌梅为药用乌梅,可到正规药店购买;此汤饮不宜隔夜食用,当日煮当日喝最佳

多做艾灸祛湿邪

针对湿邪造成胃口不佳、身体困重等症状,各类关节性疾病患者,更要加以重视。脾喜燥恶湿,“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艾灸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的作用。用健脾祛湿的穴位,可健脾益气,使人精神气爽,消除关节疼痛,可灸以下穴位。

阴陵泉

阴陵泉穴是脾经的合穴,也是祛湿要穴,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每天坚持按揉阴陵泉穴,可以除脾湿。

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它是强壮保健要穴,主要治疗各种虚劳,同时也可以治疗胃痛、 呕吐、腹胀等湿气重的疾病。

神阙

神阙穴是治疗腹泻的关键穴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他是任脉上的阳穴,中暑昏倒时可灸这个穴位,但更常用的是寒湿重引起的腹泻,用艾条神阙上艾灸。

注意事项:艾灸前可以喝一杯温热水 ,每次选1-2个穴位,总共灸30-40分钟,每周2-3次。艾灸最佳时间:上午>下午>晚上。艾灸时注意艾条与皮肤之间的距离,避免烫伤;醉酒,过饥,过饱,剧烈运动后,极度疲劳,大汗淋漓都不能做艾灸。如对自己是否合适艾灸没有把握,请到中医科找医生辩证分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中医科

编辑:宣传科新媒体工作室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