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影响生命!揭秘全国第一个社工村背后的共建共享故事

南方+ 记者

龙华社工街已经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

龙华社工街已经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

走进龙华社工街,目光所及,各种创意景观俯拾皆是,可谓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然而,倘若走进这条百米小街的深处,更有令人惊喜的发现:

键盘与绿植搭配出创意独特的键盘花园。

键盘与绿植搭配出创意独特的键盘花园。

街边童趣盎然的威威乐园,实际上是糖水店老板敏姐家的店前小院;那一面亦景亦墙的垃圾分类艺术墙,是村里社工和居民们用捐赠的瓶盖共同完成的艺术作品;就连小街上的烧烤店,也会在特定时段低价开放,小店里触目皆是社工们创作的装饰画儿……

几乎每一个景观、每一处空间,背后无不讲述着一个多方参与、共同襄赞的故事。

社工街每一处景观无不浸透着居民的汗水和智慧。图为居民共建“雨水花园”。

社工街每一处景观无不浸透着居民的汗水和智慧。图为居民共建“雨水花园”。

显然,位于龙华区观湖街道大和村口的社工街,已远非一处寻常的网红打卡点。在这条花团锦簇、创意斑斓的小街上,社工们扑下身子联络各方资源,用服务凝聚人心,更用生命影响生命,启发、凝聚社区居民投入社工街建设与社区治理。

一条小小社工街,却用百米长度,标注出了社区之治共建共享的新高度。而这正是这条全国第一社工街的魅力所在。

谈论龙华社工街,必须得先从大和“社工村”说起。没有大和社工村,便没有今日的社工街。

大和村,与社工结缘,源于龙华区承接的一项全国性示范工作。

大和村是龙华区372个城中村之一,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是一座有着两百余年历史的客家村落和沿海侨乡,面积仅2.083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大和村社会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匮乏、党群服务资源短缺等治理短板也日益凸显。在新时代的春光中,大和村这座百年老村的村落治理向何处去,牵动着各方神经。

龙华区民政部门向大和村引入具有不同专长的资深社工,开展社区营造和治理创新探索。

龙华区民政部门向大和村引入具有不同专长的资深社工,开展社区营造和治理创新探索。

2016年底,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复彼时的龙华新区成为第二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龙华区民政部门锐意创新,矢志开辟出一条符合龙华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之路,其中,支持引导社工在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回应社区居民需求、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区参与、融洽社区居民关系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重要内容。

正是在这样宏大的时代语境中,大和社工村应运而生。2018年8月,经过缜密调研布局,龙华区最终选定大和村,启动一项崭新的试验——建设社工村。

据了解,这是全国第一个社工村。时代的风云际会,将大和推到了潮头浪尖。

此后,2019年与2020年,全国第一家“社会工作行业党群服务中心”、全市首个行业性社会组织党总支,先后在大和村落地。

“党建+社工”,开启了大和社工村崭新的一页。

龙华区民政部门通过公益创投“社工支网计划”—专业社工党建引领项目,带动15个社工机构党支部来到大和村,共建“社工村”,组织30名党员社工骨干和社区网格员联动,以“包楼”服务的形式,上门探访居民,挖掘社区故事,针对妇女、儿童、老人等群体开展精准化服务。

社工前期在大和村走村调研。

社工前期在大和村走村调研。

‘社工村’引进不同专长的社工提供服务,是一种全新的社区服务模式。”社工督导周莹表示,这种模式突破了不同社工机构间、不同服务领域社工间持续性合作的壁垒,能够充分发挥社工的专业优势,让居民享受到更多元化、差异化的社工服务。

“社工支网计划”——专业社工党建引领项目微创投项目评审会。

“社工支网计划”——专业社工党建引领项目微创投项目评审会。

同时,龙华民政部门充分发挥龙华区社会工作行业党群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按照开放、集约、实用原则,优化布局设置,合理利用空间,以“党建+居民服务”为主,优化一楼“党群空间”;以“社工+行业基地”为主,优化二楼“聚社空间”;以“联动+智力支持”为主,优化三楼“智汇空间”,努力将龙华区社会工作行业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社工支网计划”的服务阵地,进一步做实“党建+社工”城中村服务品牌。

很快,龙华社工村火了,各路领导、专家学者、基层治理人士纷至沓来,调研、思考。

红起来的社工村,其实,正面临着新的课题。

尽管方圆不过2平方公里,大和村的人口总量也超过了2万人。放眼深圳原特区外广大社区,大和村的人口规模并不大,但对于以精细化为内核的基层社会治理而言,这一体量依然庞大。依托30人的社工团队,以志愿者的方式参与社区服务,链接资源,撬动社区治理,仍然挑战巨大。

社工村引起学界关注,图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李津逵(左一)等人在社工村调研。

社工村引起学界关注,图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李津逵(左一)等人在社工村调研。

显然,在大和社工村,“支持引导社工在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回应社区居民需求、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区参与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寻找更小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2020年6月,契机出现了。

大和村被纳入观湖街道城中村综合整治范畴,社工团队与设计团队立即抓住机遇,主动策划,申请将区社会工作行业党群服务中心门前110M街道改造成为“社工街”,打造一条“党建+社工”引领社区共建共享的示范街区。这一大胆的创想得到了区民政部门与观湖街道的一致认可。

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

在社工团队与设计团队草图营造社的设计蓝图里,未来的社工街应该是一片充分吸纳居民的改造智慧、融合社会工作元素、并彰显居民共建力量,充满奇思妙想的创意景观、可游览可休憩可互动的公共空间。

然而,改造前的社工街,宽不过两米,一侧是高大斑驳的居民楼墙体,另一侧则挤挤挨挨排列着烧烤店、糖水店、居民住户、餐饮店。逼仄的街面空间,还长期扮演着免费停车场的角色。

社工团队和设计团队连摆两天“流水席”,邀请社区各界居民为社工街改造提“点子”。

社工团队和设计团队连摆两天“流水席”,邀请社区各界居民为社工街改造提“点子”。

幸运的是,社工街的改造者并非寻常之辈。这是一群扎根大和、眼中有光、手中有专业方法的党员社工,还有一支出身北大、精研社区营造的设计团队加持。

整整四个月时间,社工团队与设计团队成员们一起吃住在社工村,想方设法地与社工街内外的居民们打成一片。

“我们努力把自己也变成村民的一员,一起吃饭一起闲聊,把我们的改造的想法慢慢分享给他们,争取他们的支持,也吸收他们的意见”,一名社工坦言。

社区环卫工人前来给社工街的设计提建议。

社区环卫工人前来给社工街的设计提建议。

为了引发全村居民的关注和参与,社工团队和设计团队甚至大张旗鼓地连摆两天的“流水席”——社区营造工作坊,随时恭候社区原住民、租客、网格员、青工、学生、环卫工人等,时刻带着社工街改造的“点子”赴宴。

“流水席”吸引了不同身份的赴宴者。改造团队邀请大家在社区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亲手制作模型放在家的位置上,再把自己期望的故事写下来,贴在模型上。

四个月的交往、融合,是一场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开展群众工作的艰辛而又影响深远的旅程,更是一段最典型的“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生动实践。

由于街面空间过于逼仄,改造团队将目光投向了沿街居民和商户的私域空间。

社工村里德高望重的老支书邱志仁就住在社工街上。2017年“七 一”前夕,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特地来到村里看望了这位城中村老书记。经过社工们的宣讲,老书记对社工街的改造前景十分赞同,主动将自家的庭院开放,作为社工街的公益空间。社工们与老书记一起合计,大和村过往的奋斗故事由老书记来主讲并故事上墙,且以老书记的名字命名为“志仁故事汇”。

敏记糖水店成为了社工村开展公益活动的网红点。

敏记糖水店成为了社工村开展公益活动的网红点。

与老书记家一巷之隔,是敏记糖水店。老板娘敏姐也是一位热心人,与社工团队接触久了,深为社工们的热情感动。她也将自家小店前带车位的封闭式庭院敞开了大门。

社工们带领居民骨干,与敏姐的小朋友威威一起,天马行空地创想设计,打造出了童话般的“威威乐园”,这里有儿童攀爬泡泡和陀螺仪、亲子陪伴座椅以及把烟囱改造成的长颈鹿。敏姐更是从老板娘变身成为社工村的公益达人,糖水店里时常举办各种亲子公益DIY活动。

遇见你们,我的心门也打开了,院子变美了,世界变大了”,敏姐发自内心地说。

因为老书记、敏姐,还有“大榕树”音乐烤吧主人的开放共享,社工街“化私为公”,原本逼仄的街面空间顿时豁然开朗。

最终成型的社工街,花团锦簇,美轮美奂,24小时不打烊,打造出键盘花园、大和故事墙、趣味电话亭、社工主题反转牌、美丽花圃、脑友记、威威乐园、青工读书巷等13处创意空间和特色景观,可谓移步换景,步步皆景。

社工村的小朋友们一起动手,用儿童的妙想装点社工街的墙面。

社工村的小朋友们一起动手,用儿童的妙想装点社工街的墙面。

早上 7 点,上班的青工走过花圃,开始一天的好心情;凌晨2点,青工读书巷里依然有人手不释卷,镜头记录下这一刻的勤奋;傍晚时分,阿婆们在习习凉风中唠嗑小憩,这是社工街最暖人心的风景……

这是全国第一条社工街的故事,它的精彩才刚刚启幕。

【记者】吴永奎



编辑 文海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