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璇秋:演好潮剧是我的责任,是我的本职工作

南方+ 记者

4月18日,汕头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戏曲学院达成战略合作。

此番合作对潮剧的发展而言,具有标志性意义——根据合作协议,中国戏曲学院与广东潮剧院、汕头文化艺术学校,合办中国戏曲学院首个全日制潮剧本科班,这标志着潮剧正式纳入国戏的招生范围。

仪式现场,潮剧名家姚璇秋获颁中国戏曲学院荣誉教授证书,当天还举行了姚璇秋艺术成就学术研讨会。

已届86岁高龄的姚璇秋,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潮剧演员的杰出代表。她的艺术成就代表着潮剧剧种前进的方向。

研讨会现场,数十位专家从姚璇秋的艺术人生、表演特色、艺术传承等,多角度探讨姚璇秋从艺70年形成的艺术风格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她的为人

一生待人真诚,从不矫揉造作

“我做了几十年潮剧。我在舞台上的表演,是一个一个本子修改出来的”,研讨会上,姚璇秋说,在千锤百炼中,她得到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演好潮剧是我的责任,是我的本职工作。”

潮剧,又名潮州戏,是用潮州话演唱的古老地方戏曲剧种,于2006年入选国家非遗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姚璇秋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女旦。在潮剧废除“童伶制”的同时,她被潮剧界的有心人陈炳光发现,吸收到当时最有名气的专业剧团——老正顺香班。1957年,姚璇秋随团到北京演出,反响热烈,随后受邀前往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均出席观看。

姚璇秋至今记得毛主席对她说的第一句话,“他说,‘现在唱戏的不是戏子,你们做的是文化工作,要为人民服务’。我在接受潮剧培养的过程当中一步一步地走,老一辈培养人才的方法是‘以戏带功’,于是有了《扫窗会》这个作品。”

《扫窗会》也是姚璇秋的成名之作,为了这部55分钟的折子戏,姚璇秋足足打磨学习了8个月时间。从《扫窗会》《荔镜记》,再到《江姐》《万山红》,姚璇秋塑造了一系列不同性格、横跨古今的舞台人物形象。

“姚先生的艺术成就离不开她本人对潮剧艺术的孜孜不倦和精益求精,在舞台天赋和声音条件得到很多教戏先生赞赏的情况下,她仍坚持在剧目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去精进和把握细节”,广东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说,从花费3年时间创作《辞郎洲》,到用两年打磨《江姐》,“她付出的大量时间与自身天赋相结合,才结出动人心魄的艺术成果,让潮剧的魅力超过语言的局限。”在王炜看来,这份精益求精的精神,是表演艺术之所以动人的必要条件,也是现在很多艺术作品创作当中有待加强的。

“我给姚老师的艺术人生概括了三个字,真善美”,通过多年的交往,广东省戏曲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林金洲认为姚璇秋不仅是一位大家,更是和蔼可亲、自信的人,她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令人敬佩,“姚老师的一生为人真诚,从不矫揉造作,她真诚地感恩党和国家对她的培养。”

2010年,姚璇秋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她心怀感恩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姚璇秋,没有新中国,我就只是一名火柴厂的女工。”

在70年的艺术生涯当中,姚璇秋始终不忘与人民群众在一起,与观众在一起。林金洲说,为了实现艺术上的真,她坚持深入生活,不断从生活中吸取艺术养分,努力将生活和艺术结合在一起,塑造了王金真、苏六娘等一个个深入人心、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说到‘善’,姚老师好像没有演过坏人,演的都是好人,都是正能量的人,现实生活当中的姚老师同样是个善良的人,她与人为善,甘于过平淡的生活,耐得住寂寞。”

她的创作

吸纳各家所长,强化内在情感

专家们认为,潮剧与姚璇秋是彼此成就的关系:从艺70年,潮剧早已融入了她的灵魂血液,她作为潮剧的传承者、创造者和推动者,致力于将潮剧发扬光大,而她的作品最可贵之处,在于用真情去刻画人物。

“潮剧是潮汕文化的集中体现。”近年一直从事潮汕文化研究与创作的潮汕籍作家黄剑丰表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京剧》原主编吴乾浩注意到,姚璇秋的代表作选择的多是潮汕地区的地方题材、地方故事,并充分发挥了故事内容的传奇性。

“她的台风雍容大方、自然流畅,在塑造角色的时候,能够保持形象的内在感情和形式美的统一。”黄剑丰说,姚璇秋在继承传潮剧精华的基础上,以空前开放的姿态与兄弟剧种交流碰撞,比如她常用的水袖灵感来自秦腔折子戏《三娘教子》,使用的“双剑”学习自京剧《霸王别姬》,她根据剧种特色和剧情人物的需要,积极吸纳各家所长,加以吸收和利用,在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她自己的表演风格,也令潮剧迸发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活力。

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著名戏曲理论家贯涌说,1957年,姚璇秋随团到北京演出时,他就是台下的观众,“我是通过姚先生了解了潮剧,更通过她爱上了潮剧的精彩。在我的创作中,也从潮剧中吸取了很多京剧所没有的独到之处,当我学习潮剧的时候,总感觉它有一点中华家乡的味道。”

“戏曲表演重形式、重技巧,情感的体验是最难修炼的。”贯涌认为,姚璇秋对戏曲表演本体的重大贡献,在于对内在情感的强化。贯涌提到,姚璇秋的表演清新悦耳、感情真挚,她用真情去刻画人物,而最难能可贵的,是她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恰如其分,善于把握“分寸感”。

【记者】刘长欣

编辑 李卓
校对 杨远云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