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一起了解潮澄饶澳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史

潮安发布
+ 订阅

中央苏区的南方屏障 闽粤赣边的巩固后防

——记潮澄饶澳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初期,中共潮安地方组织带领潮安人民在极端恶劣的斗争形势下,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坚持斗争,与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环环相扣、延续发展。1930年,中共闽粤赣边区特委把潮安县列入中央苏区发展范围,组建了潮(潮安)澄(澄海)澳(南澳)县工委(先后改为潮澄澳县委、潮澄饶县委),建立工农红军等武装队伍,创建桑浦山等根据地和浮凤苏区,使东江革命根据地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以潮安为中心的潮澄饶(饶平)澳游击战争,有力地配合了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大南山)的反“围剿”斗争,同时也成为中央苏区的南方屏障和巩固后防。

“潮州七日红”吹响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号角

1927年9月23日,南昌起义军进占潮州,建立了潮安县革命委员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9月30日,在国民党重兵围攻下,守城的起义军在潮州工农群众的配合下,激战整日后撤离。这段光辉历史被称为“潮州七日红”。10月,在中共东江特委书记彭湃的领导下,潮安的农民自卫军扩编为工农革命军东路第二独立团,许筹为团长,方方为党代表,起义军留下的干部李英平为参谋长。潮安县委领导第二独立团发动农民进行抗租和武装暴动,先后攻打沙溪乡公所,袭击金石区署,截击从汕头开往潮州押运列车的国民党军队,破坏长达12华里的潮汕铁路铁轨和拆毁沿途设施。1928年2月,第二独立团与当地赤卫队奋起反击国民党军队对林妈陂的三路进攻,活捉并处决了国民党归仁区区长顾光华。4月5日,潮安县委组织工农革命军和赤卫队200多人举行武装暴动,围攻归仁区登塘乡郭晋元民团。

如火如荼的工农暴动揭开了潮安武装斗争的序幕

1929年10月,为了策应红四军南下进军东江,古大存组织“五县暴动”(五华、兴宁、梅县、丰顺、大埔)和七县联席会议(加上揭阳、潮安)。此间,古大存率领东江工农红军四十六团、四十七团驻扎于潮安归仁区世田、大小葫芦一带,设立第二军部,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潮安县委迅速组织工农武装,大张革命声势,配合古大存的红军攻打部分国民党统治的圩镇,开展抗租、抗债、打击地主豪绅的斗争。随后,中共东江特委派卢笃茂率东江红军短枪队20多人,进入潮安登荣区开辟新的游击区,组织和训练赤卫队。从此,潮安的西北和东北两个山地游击区,遥相呼应,互为配合。

1930年5月,红十一军成立后,军长古大存率领红军进入潮安县归仁区开展活动,在世田村大石岩设立军部,在小葫芦村建立后勤站。古大存在六、七月间率领红十一军的四十六团、四十七团、教导团共2000多人先后进行三次攻打潮安城的战斗,潮安工农群众十余万人起来响应参加暴动。三次攻打潮安城虽未取得成功,但它极大地震动了国民党在潮汕的统治,为潮安土地革命斗争全面复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东江地区革命斗争的重心逐步向以潮安为中心的潮梅地区转移,中共东江特委先后派出陈振韬、林务农、杨少岳、周大林、徐国声、陈信胜等6位海丰籍领导干部,来到潮安县委、潮澄澳工委、潮澄澳县委、潮澄饶县委任书记,使海陆丰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发展到潮澄饶澳革命斗争的燎原之势,成为东江革命根据地的一块热土。

发展壮大的武装力量成为闽粤赣边区的巩固后防

1932年1月,中共潮澄澳县委为实现向闽西南发展,连接中央苏区的战略目标,派出武装力量,进入凤凰山区,开辟革命根据地。此后,将不断壮大的武装部队整编为潮普惠游击队、潮饶丰游击队、浮凤游击队、凤凰山突击武装队四个支队,共350人,由文锡响统一指挥。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发挥赤色联防网的作用,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一次次的进攻。

1932年冬,中国工农红军东江独立师第二团第三连在潮安秋溪区大涵埔成立,同时建立了桑浦山游击队。1933年春,潮澄澳特务大队成立,同时建立了秋溪游击队。同年8月,成立潮澄澳红军第二中队。1934年春,红三连和第二中队合并改编为潮澄澳县委领导的红军第三大队,下辖三个中队;年底,凤凰共产党员文锡题带领红军游击队近千人,驻扎在白水湖一带;此间,卢秋桂短枪队从外县转移到潮澄饶澳边区活动。至此,潮澄饶澳根据地拥有3支具有较强战斗力的红军共400多人枪,同时拥有若干支游击队和赤卫队,总共2000多人枪的武装力量。根据地和游击区的斗争遍及潮安全县,先后发展了归仁、登荣、庵埠、秋溪、上莆、登凤游击区和桑浦山、浮凤根据地。红军、游击队经历大小战斗60余次,毙敌400余人,缴枪500多支,炸毁敌人炮楼5座,有力地打击了潮汕敌人的军事力量。1934年,中央苏区机关报《红色中华》,曾经三次报道过潮安的军事斗争胜利状况。

开辟饶和埔诏根据地扭转闽南地区的被动局面

1932年至1933年,潮澄澳县委领导凤凰山区的革命斗争逐步形成高潮之后,开始秘密向闽粤边界开展工作。此时,地处潮安东面和北面的中共饶(饶平)和(平和)埔(大埔)诏(诏安)县委正处于艰苦的斗争时期(这四个县均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由于国民党驻潮汕军队和驻闽南张贞部的“围剿”,饶和埔诏党组织和根据地受到严重破坏,县委部分武装人员被迫退入深山密林,迂回辗转,夜宿山洞,挨饥受冻。潮澄澳县委根据福建省委的指示,从1932年秋开始,多次派出红三连和红二中队及游击队进入饶和埔诏根据地发展地方革命组织、建立农会和赤卫队、开展武装斗争。这时,潮澄澳县委委员张敏住在诏安县月港村,所有部队的调动和工作部署,都由他决定,当时的月港成为饶和埔诏根据地的领导中心。

1933年春,潮澄澳县委派遣隆都区委委员赵金弟以区委特派员的身份到诏安一区开辟工作,建立了较好的群众基础,组建了诏(安)黄(冈)新区区委,使潮澄澳和饶和埔诏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

挺进闽南牵制国民党军队筑牢中央苏区的南方屏障

1934年4月上旬,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为“中革军委”)命令闽西红军第八团、第九团,积极破坏敌人的后方运输和筑路计划,牵制和迟滞敌人向中央苏区进攻,并相机向闽南发展。时任红九团政委的方方接到命令后,立即派副营长邓珊到潮安传达中革军委的命令,并要求潮澄澳红军开进闽南,配合红九团共同完成中革军委交给的任务。潮澄澳县委随即派出红三大队一、三中队和特务大队共200余人,在贝必锡的率领下挺进闽南。至当年11月,潮澄澳红军胜利打通了广东的饶平、潮安、丰顺、大埔和福建的诏安、平和、云霄等县几百里长的区域;歼敌200余人,缴获物资和枪弹一批,恢复和发展了闽南红色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的邓龙光部第九师、张瑞贵部独立二师、张贞部第四十九师、刘和鼎部第五十六师等军队,有效地支持了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配合主力红军战略转移。

潮澄饶澳地区是粤东坚持最长久的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成立县苏维埃政权——潮澄饶县革命委员会,主席陈耀潮。主力红军撤出中央苏区后,潮澄饶县委和县革命委员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粤东各苏区相继陷落的形势下,仍然坚守和开展了近一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红旗不倒。1935年9月,由于国民政府军队1个整师的疯狂“围剿”,潮安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被迫转移到闽南,与闽南红三团一部合编为闽粤边区红军独立营,开辟了乌山革命根据地,后改编为中国人民红军闽南抗日第一支队和第五支队,坚持了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成为南方15个游击区之一。1938年1月,潮澄饶澳红军整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四团北上抗日,成为东江地区唯一一支加入新四军北上抗日的队伍。

以潮安为中心的潮澄饶澳根据地是粤东游击区域中面积最广阔,对敌斗争最激烈,牵制国民党军队最多,且坚持到最后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同时也是对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以至中央苏区贡献最大的红色区域。因此,潮澄饶澳根据地是中央苏区的南方屏障和巩固后防。

(陶永庆)


“潮安发布”编辑部

编审:李仲昕

责编:曾俊锋

编辑:陈溢

来源:潮州+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