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手艺,一生坚守,中华精髓,非遗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承载着中华文化深厚底蕴,肇庆本土的国家、省、市、县级非遗项目皓若星辰,在非遗传承人默默坚守之下愈发熠熠生辉。
每一项非遗传承的背后,都镌刻着肇庆非遗传承人恒久的信念和让人肃然起敬的坚守。为进一步弘扬肇庆的非遗项目,多彩肇庆特推出“肇庆非遗传承人”栏目,展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和信念。
广宁是全国首批“武术之乡”,
是岭南武术发源地之一,
有着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
△1992年11月,广宁县被命名为中国首批武术之乡。
广宁人习武之源,
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
武术拳种众多,
民间习武之风十分盛行,
曾有“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习武之人”的说法。
历经二十个世纪,
广宁武术依然在传承,
且涌现出一批武功出众的武师,
如冯英彪、功夫明星邱建国。
真是卧虎藏龙之地!
“南拳王”邱建国
这有赖于一代代传承人所付出的努力,
而“武林高手”王福华
便是其中一位。
关于他的故事,你又知道吗?
▼
国家级传承人——王福华
王福华,
1942年12月出生于广宁县石涧镇,
从小酷爱武术。
13岁开始习武,
师从武术大师林世荣徒孙陈伙生,
沿袭黄飞鸿创下的洪拳一脉,
为洪拳第五代传人。
此外,他对虎鹤双形拳颇有研究,
成为虎鹤双形拳国家级传承人,
其武术套路被拍摄收录进《中华武藏》。
2009年,成为肇庆市第一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宁武术)
代表性传承人。
受武术熏陶自幼习武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时兴武术,
农忙过后,大家就开始习武,
王福华就是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
他13岁那年,
洪拳第四代传人陈伙生
来到镇上教授武术,挑选习武苗子,
看到王福华功底好,
就收他为徒,
后来王福华就一直随师傅学了十年。
王福华学了五六种拳术,
主要以洪拳为主,
虎鹤双形拳、蔡李佛拳、铁线拳、
工字伏虎拳等有所涉猎,
以虎鹤双形拳见长。
有时候为了学好一个高难度动作,
王福华经常要重复练习半个月。
授徒千余 传承武术
王福华多次参加过省、市
和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
获传统拳术和棍术多个一等奖。
2008年参加《中华武藏》拍摄工作,
被指名为《虎鹤双形拳》拳种的传承人。
为了传承武术,
他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带徒弟,
传承武术,
从武66年,他带出了1000多名徒弟。
在王福华的影响下,
村里的小孩子也喜欢上武术。
王福华表示,很多人都想把小孩送到我这里习武,其他镇的人都想来拜师学艺,我也经常到外面传授武艺。我教人武术有要求,人品好才传授他们一技之长。这些徒弟学有所成后,有的自己开武馆,有的进学校当武术教练,有的进警队当教练。我最得意的弟子是蔡昭健,他天资聪慧,以武术专长考上本科,随后又考上研究生,毕业后在珠海市一家学校做武术教练,他参加过很多武术比赛,获得很多冠军荣誉。
创新武术 著书立传
王福华勇于探索,积极创新。
在教授徒弟的过程中,
为了让不同功底的徒弟更好地掌握武术,
他还创新了一套兵步拳。
作为非遗传承人,
王福华深入学校开展武术教学。
他还把所学形成文字,流传后人。
如今有两本武术专著正在编写,
一本《五郎八卦棍》已成稿,
一本《工字伏虎拳》已写完初稿,
接下来,他还打算写《虎鹤双形拳》。
武术,不仅仅是一项运动
更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传承中华武术精神
是王福华一辈子都在坚持的事
这就是肇庆非遗传承人的热爱与坚守
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丽娟 吴威豪
特约记者 凌杰
通讯员 冯铁成
多彩肇庆编辑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