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岭山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拥有着丰厚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各个时期,涌现出大批英雄人物,他们栉风沐雨、浴血奋战,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迹,谱写一首首振奋人心的革命赞歌。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走大岭山的红色遗址,重听革命战士的英雄史迹,重识这段让人热血沸腾的奋斗历史。今天,我们走访大沙村殷氏宗祠,一起来分享一下这里的革命故事。
在大沙村的旧围,坐落着一座四合院式布局的殷氏祠堂。宗祠分主祠、花园两部分,前中后三进,中间相隔两天井,砖瓦斗拱结构,硬山顶脊梁。走进中堂,一块鎏金大字的木匾悬挂于脊梁之上,上面刻着“报本堂”三个大字,堂内有村里的老人在这里休息、聊天。这里早已不单是殷氏祠堂,也是大沙村的老人活动中心。但如此安逸的老人活动中心,也曾拥有着一段不平静的传奇岁月。在抗战时期,它作为大沙村抗日基地的根据点,在组建农民自卫队、开展农民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2004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墙角的残缺、脊梁的腐朽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任凭着风吹雨打,殷氏宗祠依旧庄严肃穆地伫立于此。在枪林弹雨的年代,它也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点燃大沙村的革命火种,孕育出殷偶生等英勇的革命战士。在殷氏宗祠中堂的墙壁上,从右往左依次悬挂着几幅革命遗址和人物的故事照片,向我们讲述着中共东莞县委在大沙村的革命斗争历程。
彭湃是最早来到大沙村开展革命运动的广东农民运动领袖。1925年秋,彭湃在此处开展农民运动,期间曾遇到当地附近的土匪侵袭,他立即组织70多名农民自卫军与土匪对抗。当时农民自卫军装备简陋,只有土制的火铳和朴刀,但这些简陋的武器装备配合着彭湃的指挥作战和村民们的斗争精神成功将这些土匪打退。在大沙村期间,彭湃积极开展党组织工作,传播革命思想。1926年底,殷偶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大岭山第一位共产党员。后来,在中共东莞地方组织的发动下,在殷氏祠堂成立大沙乡农民协会,组建农民自卫军,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12月,中共东莞县委领导人蔡如平在此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响应、支援广州起义工作。殷偶生也将大沙农民自卫队武装起来,准备响应广州起义。
相关链接:
大岭山第一位共产党员
殷偶生
殷偶生(1908-1948.10):又名殷乐生、殷超,大沙村人。殷偶生读小学时,老师见他聪慧过人,写得一手好字,帮他改学名为殷超。小学毕业后,当小学教师。
1925年5月1日广东省农民协会常委蔡如平到东莞与蔡日新、蔡焯等人组织东莞农民协会,并到大沙村串联发动农民,培养了殷偶生,殷偶生便成为大沙村农民运动的主要骨干。1926年3月,东莞农民运动遍及霄边、厦岗、大朗、大沙、附城等地。大沙乡的农民运动在殷偶生的发动和领导下,也迅速发展。他当时在本村当小学教师,经常与东莞县农会领导人蔡如平、张锡涛、张乾础等联系。其后,殷偶生组织成立农会和农民自卫军,开办农民夜校,领导大沙农会对地主开展二五减租斗争,组织农民自卫军到寮步圩巡行,扩大声势。1926年底,殷偶生由张乾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大岭山第一个共产党员。
1927年12月中旬,中共党组织决定在广州举行起义。东莞县委负责人蔡如平、赖成基和陈均平到大沙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广州起义的枪声打响后,莞城、虎门同时响应。殷偶生首先把大沙农民自卫队武装起来,再到黄旗山集结准备响应广州起义。但有消息传来,广州起义失败,集结队伍解散各自回村。
1938年初,东莞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第一政工队成员张英被派到大沙当壮丁队训练中队长,还兼任大沙小学校长。当时殷偶生任大沙乡长,积极支持张英发动群众、训练壮丁、宣传抗日救国道理。1940年农历5月13日,日军到大沙搜捕游击队及共产党人。殷偶生、殷天赐等带领大沙自卫队进行抗击战斗。
1946年6月,为躲避国民党军对中共地方人员的迫害。殷偶生与殷寿等离开大沙到香港隐蔽。
同年底,中共华南分局决定在广东恢复武装斗争,并派祁烽在香港举办短期军事学习班。殷偶生、殷寿、邝池寿等参加了学习班。1947年3、4月间,殷偶生回到大岭山参加由袁卫民领导的武工队。
1948年夏、秋,殷偶生恢复党组织关系,后再次被选为大沙乡长。地下党组织开展宣传,组织广大群众反对国民党的“三征”(即征粮、征兵、征税),揭露其迫害逮捕残杀抗日党政军民的罪恶,同时开展“三扩一援”运动(即扩军壮大游击队伍、扩大乡村政权、建立根据地;扩大征粮收税阵地,增加军政费收入;支援南下解放军的备战工作)。
1948年10月某日早上10时,殷偶生与邝枝等人收税路过梅林。被联防队发现围捕,他们分散向四周山坡突围。殷偶生身材高大,年纪较大、穿着长大衣、大衣袋藏着几百元税款。当敌人追来时,他无法跑得快,敌人枪声越来越密,邝枝为了他的安全,便叫他将身上的大衣、税款丢掉。可他还紧紧地抱着税款跑,当快要到新屋场田螺吐珠(地名)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四十岁。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内容
在大沙村的革命故事中
张英同志的事迹最广为流传
据大岭山镇老干部李培森介绍
当年张英是受东莞县委的委派
来到大沙乡开展革命运动的
☟☟
张英是东莞新基人,在1938年1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在大岭山参加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1938年初至1941年,他受组织委派来到大沙乡开展抗日游击基地建设。
2002年采访资料 东纵老战士 张英
我首先搞(成立)了一个支部,四个党员。第二,训练了两期训练班,培养了一百多个民兵,当时叫自卫队,我是自卫队中队长,兼军事教官。第三,我将大岭山这片搞了联防,将那些乡勇、民兵统统搞成联防,那时联防的名叫打土匪。
他以教师身份做掩护来到大沙村,将殷氏祠堂作为学校,在祠堂内搭了房间便在这里主持和开展工作。他以祠堂为根据点建立了党支部,发展了邝应陶、殷灿林、邝池寿等三名党员。同时也在此以“抗匪保家乡”为名,发动组织了大沙乡抗日常备队,开展民兵训练。
大岭山镇老干部 李培森
张英在大沙就组织了农工会、妇女会,还组织民兵青年自卫队,之后大沙的葵衣队战斗就是民兵自卫队参加的。
在距离祠堂左右各约100米的地方,各有一座门楼,青砖石砌,约莫5米高,呈方形柱体,各开有两道门。这两座门楼挺立在村道中,如同两个壮硕的士兵,时刻保护着村内的安宁。门楼两侧原有围墙相连合围,关闭围门后可防御外敌侵扰。在上世纪的动荡年代,这道围墙在抵御日寇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门楼内那裂痕沟壑纵横的斑驳墙体上,依稀能辨认出用正楷字体书写的白色标语:肃清鬼头仔。
大岭山镇老干部 李培森
鬼头仔就是日本汉奸,当时可能游击队有到过大岭山,所以留下这个标语在那里。
历史的年轮不停地滚动
红色的星火撒满了大地
殷氏祠堂九十多年前的风云传奇
终是浓缩成革命遗址的道道残痕
以及口耳相传的英雄事迹
来源 | 大岭山融媒体中心
记者 | 玟瑶、浩然、祥子
编辑 | TT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