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最近一段时间,河源火了。
连月来,由于干旱少雨和持续高温,河源市境内的新丰江水库(万绿湖)和枫树坝水库(青龙湖)的水位线逐日下降,裸露出新石器时代的石箭镞和石锛、明代渡口碑刻石、西汉时期的陶饼,以及客家围龙屋遗址等文物。(相关阅读:22年来最低水位!河源万绿湖水位持续下降,古文物接连“浮”出水面>>>)
数月干旱,意外地让许多古文物“浮”出水面。
而这,已经不是河源第一次有文物出土了。
河源都出土了哪些“宝贝”
近年来,一系列古建筑、器物的出土,让世人重新认识到河源灿烂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遗址重见天日
2015年,在建设中的昆汕高速油溪路段,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发现了一处战国时期人类活动古遗址,占地面积多达2000平方米,出土了一大批零碎陶片和部分石锛、石柱等石器,为研究岭南古人类生活和居住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证明。
2017年11月17日,普查人员在施工中的河源市区老城环城东路,又意外挖出了一段明代河源古城墙遗址。这段由青灰色砖块构成的古城墙,迄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在目前来说实属珍贵。
古代也有“粤赣高速公路”
2017年,文物普查人员在一座深山老林里,发现了古代版“粤赣高速公路”。一条约66公里长的千年古驿道,就隐藏在和平县与连平县交界的九连山脉中。
据中国当代文博专家、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河源恐龙博物馆原馆长黄东分析,它极有可能是我国南方地区目前发现遗存里程最长的古驿道,或为古代陆路链接水上丝绸之路的一条通道。
一年后,考古人员在赵佗故城遗址内,又挖出了一块“马衔铁”,经专家考证系明代文物遗存。专家猜测,这或许进一步佐证了一个史实——粤赣古驿道自古以来就有官方或民间的马匹穿梭来往。
深山密林的古代“军营”
2018年1月30日,在紫金县铁嶂村的一处山中密林中,普查人员发现了两座明末清初的古炮楼,炮楼内四周的石墙至今保存完好,里面的枪眼炮眼密布,坚不可摧。据专家介绍,此处有可能是朝廷为防备匪患、保护矿场和冶铸铁厂或兵工厂而兴建。
为什么总是河源?
河源,素有“中华恐龙之乡”之称,多次发掘出恐龙蛋化石,拥有比全世界所有博物馆藏数量还多的恐龙蛋,这里还出土过龙骨架化石、侏罗纪菊石化石,以及犀牛、大熊猫、剑齿虎、灵长类、野牛、啮齿类等十几种动物牙齿化石。
古生物专家曾进行实地考察后证实,这里曾经是真正的野生动物世界。
河源恐龙博物馆馆藏的恐龙蛋。
为何恐龙如此“偏爱”河源?
据黄东解析,远古时期的河源很可能是低洼的沼泽地,自然条件非常适宜恐龙繁衍生息。
而恐龙蛋之所以能重见天日,很可能是因为一场泥石流让恐龙遗迹与空气瞬间隔绝而得以保存,后来又因造山运动而隆起,才被人们发现。
另一方面,河源文物众多,也和南越王赵佗有关。河源市博物馆馆藏研究部副主任黄志清介绍,位于东江和韩江上游的龙川县,自古以来便是客家先民南迁最早的聚集地之一。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来到这里。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完成大业。
这一年始置龙川县,首任县令系先秦南越王赵佗。龙川还是全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素有“珠江东水开端,岭南古县第一”之称。
在赵佗的精心治理下,古龙川成为闽粤赣接壤广大地区的政治中心。在今佗城设县治后,佗城即成为粤东重镇,曾为历代县、州、郡、路治所,除南朝陈时县治一度北迁外,历代龙川县治都设于龙川城(今佗城)。
新丰江水库。
到了今天,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成为保存古代文物、遗址的一道天然屏障。“新中国成立后,河源两大人工湖淹没了原河源县地区大批的人文历史遗迹。”黄志青告诉记者,随着水库水位下降,许多轻掩在淤泥下的文物裸露出来,比较容易凭肉眼发现。
黄志青指出,随着公路、水路的通畅,以及越来越多市民参加钓鱼、摄影、徒步等户外活动,发现古代文物的概率也大大增加。他呼吁,广大市民如果看见类似文物的东西,应尽早向当地政府或文保单位汇报,请专业人士前往保护。
“我们宁愿多跑路,也不放过有价值的文物线索,都会前往调查。”黄志青说。
那些“奇奇怪怪”的文物打开方式
因水库水位下降而发现古物的不止河源一处。2013年,河北省晋州市东卓宿乡陈家庄排污沟水位下降,露出了隋唐至明朝早期古墓群。2016年底,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的洪门水库,也曾因水位降低而发现了一尊明代佛像和一些被淹没的遗迹。
洪门水库露出的佛像。
其实,像这样从水库中发现文物的情况实属罕见。不过,从近年来的报道看,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或许就能发现那些藏在地下的文物。
一脚踢出来的国宝
鎏金铜牛。
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夏“鎏金铜牛”,是1977年出土于西夏王陵177号陪葬墓的国家一级文物。据了解,当年文物工作者在发掘清理西夏陵区177号墓时,有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突然踢到了一个硬物,正是这铜牛的一角,后来这头牛被大家称之为“一脚踢出来的国宝”。
小学生郊游发现
2019年4月7日,湛江市第八小学五年级学生胡维霖在与家人到雷州天成台度假村旅游时,在沙滩里意外地发现一个“沉睡”地下200多年的“古铁炮”。
出土的古铁炮。
2020年6月9日,北京市朝阳区的一群孩子在田间玩耍,意外发现一块“清代湖州试馆的嵌墙匾额”刻石,试馆匾额比较罕见,是北京会馆文化的实物见证。
匾额刚被清理出来时的样貌。
挖掘机挖出
2011年3月28日,安徽省滁州市西涧路项目工地一挖掘机在平整路基时,发现一座宋代古墓,出土陶罐、铜镜、金簪、碗等多件陪葬品。
2016年1月4日,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凉趾公路的施工人员在平整土地时,接连发掘出两处宋代墓葬。
渔民潜水发现
1996年,有渔民在西沙群岛的华光礁附近潜水时,发现了一艘沉船。1998年至199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海南省文物部门对该沉舱遗址进行了水下调查与试掘,定名为“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文物1800余件。
“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
2007年6月,汕头市南澳县的渔民潜入海底捕捉龙虾时,在半潮礁附近水下发现“宝藏”。经考古专家多次潜水搜寻,发现海底有一艘约10余米长的沉船,船上及四周散落瓷器约有上万件,年代跨宋、元、明三代。
【话题研究员】黄楚旋 实习生 沈祯卓
【策划】丁晓然 辜继漫
【统筹】胡良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