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花4万余元点40份外卖,为什么精神疾病患者会疯狂消费?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 订阅

近日,一则《精神病患者连点40份外卖花费4万余元,亲属连夜处理……》的新闻在各大媒体平台热传,事件的起因是这样的……

汪先生的亲属汪女士患有精神病,13日下午,她独自在家,在手机外卖平台上点了40份外卖,花费4万余元,先后收到近2000件各种食品,堆满了屋子。

为了避免浪费,汪先生把这些食品一提一提送给保安、环卫工人、亲戚朋友……

奔波到凌晨2时还没送完,汪先生两眼布满血丝,“累瘫了”……

截图来自新闻媒体报道

精神病花钱都是大手大脚吗?

此前,出现过很多类似新闻事件:

躁狂症男子发病付款20万定金购买价值705万元房产

妻子患抑郁症把丈夫10年存款50万元捐空

躁狂症发作,男子连续买房买车"花"近两千万

女子双十一疯狂网购,花掉了将近20万元......

强迫性购物障碍

医学上把精神病患者这种情况叫做“强迫性购物障碍”。

什么是强迫性购物障碍呢?

强迫性购物指的是:由不可抗拒、无法控制的冲动引发过度的、价格高昂的购物,并在购物上花费大量的时间——通常由负面情感引起,最终导致社会、人际和经济上的困难。

躁狂症、强迫性囤积症—他们的字典里没有“断舍离”。

一样的购物狂表现,就都是一样的强迫性购物障碍患者吗?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精神科专家认为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处于躁狂发作期间,也可能出现花钱无节制的情况。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剁手族”和强迫性购物障碍患者划上等号。

在人一生的发展阶段,年轻时更多地体会到的是拥有感,如拥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完的机会,让人更愿意争取某些东西,并为了未来而奋斗。

而进入中年,人们就意识到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于是价值感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丧失感和占有感的加剧。

于是,有些人会采取大量占有物品的方式弥补丧失感,囤积狂就出现了。

而当囤积癖严重到一定程度,开始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时候,囤积狂就被归为一种明显的精神障碍。

在对杂物做出去留的决定时,囤积狂的大脑活动情况会完全不同,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前提下,应接受心理治疗。

医院专家温馨提醒:

临床中碰到不少“购物狂”患者,但不能简单地将“剁手族”和“强迫性购物障碍”患者划上等号。面对消费行为明显异于常人、平时的患者,还是要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帮助患者分析病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精神心理疾病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是可以康复的,但一定要遵守医嘱,坚持巩固治疗, 家人在生活中注意患者的心态情况,避免诱发因素,防止复发。

精神心理疾病不及时治疗会出现失眠、自残、焦虑、抑郁...,严重甚至会导致自杀。

发现后一定要及时寻找专业医院进行诊疗,以免错过最佳看诊时间。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