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涌中学:扎根革命老区,矗立烈士纪念碑|寻访莞邑校园红色基因④

教育莞家
+ 订阅

低涌中学:扎根革命老区,矗立烈士纪念碑

始建于1958年的低涌中学坐落于高埗大道旁,紧邻着高埗镇中心河。走进学校,操场旁一片绿绿葱葱的松柏安静矗立,中间一座高大的烈士纪念碑为其围绕着。不远处的宿舍楼外墙上红色大字写着:发扬革命传统,继承先烈遗志。

低涌中学内革命烈士纪念碑现状。

低涌中学内革命烈士纪念碑现状。

校园里为何会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一所镇办中学又为何以一个村名来命名?2018年低涌中学迎来了办学60周年,当年出版的《低涌中学故事》序言中以两个问题为全书启幕。正值建党100周年,我们不妨带着同样的疑问,去揭晓这所学校的红色基因,回顾它六十余年的光辉校史。


地跨镇中心河南北两岸,低涌村位于高埗镇的中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这里曾是水乡地区的革命根据地,众多革命战士曾在此奋不顾身地英勇战斗。

抗日战争打响后,日本侵略者来到东莞水乡,当地民众进行了长期而顽强的斗争,李一之等革命先辈展开了秘密的抗日活动。1944年9月19日,东江纵队第一支队三龙大队长谢阳光、政委何清率领部队挺进高埗镇低涌村,开辟水乡抗日游击基地,将指挥部设在低涌悦南熊公祠,部队驻扎在低涌苏氏宗祠。次日便在头墟(即现低涌中学校园内)与敌人展开了正面交锋。

低涌战斗遗址石碑。

低涌战斗遗址石碑。

如今在校内的低涌战斗遗址处还立有石碑,碑文记载:1944年9月20日,驻高埗、道滘的地方反动武装刘发如部500多人,进攻低涌,企图把抗日游击队赶出水乡。三龙大队在群众配合下,在头墟截击来敌,弊伤敌20多人,缴获步枪7支,取得战斗胜利。三龙大队随即在低涌、凌屋发动群众,组建了低涌抗日自卫大队。

东江纵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三龙大队)指挥部旧址。

东江纵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三龙大队)指挥部旧址。

东江纵队第一支队三龙大队(三龙大队)驻军营地苏氏宗祠。

东江纵队第一支队三龙大队(三龙大队)驻军营地苏氏宗祠。

此后,在低涌还陆续开展了数次较大的战斗:粉碎日军的扫荡,俘虏伪军“抗红义勇队”团长李女夫妇,击退土匪李潮的反扑,歼灭盘踞在高埗镇的刘发如匪部,解放了高埗村,在蕉利击退日、伪、顽军的联合“围剿”……到达低涌后,三龙大队战绩辉煌,并在低涌建立起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了民主政权,还成立了农会、妇女会、民兵大队和儿童团。

抛头颅、洒热血,革命先辈在此抗击侵略、奋勇杀敌,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1958年9月,东莞县在低涌创办东莞低涌中学。1962年,高埗人民公社收集到9具革命烈士的遗骸,合葬于低涌中学校园内,建造革命烈士墓。1971年,于革命烈士墓处,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

第三次重修后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第三次重修后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第四次重修后的纪念碑。

第四次重修后的纪念碑。

作为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学校,革命战士可歌可泣的斗争史为低涌中学注入了红色基因。同时,低涌中学也成为了全市少有的、校内拥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学校。

1995年3月20日,东江纵队老同志回校瞻仰革命烈士与镇领导合影。

1995年3月20日,东江纵队老同志回校瞻仰革命烈士与镇领导合影。

“低涌中学是属东莞县(市)和高埗公社(镇)领导的一所中学。为什么这间中学不叫‘高埗中学’,而冠名为低涌中学呢?事情是有原因的。”当年低涌村的负责人黄佐帮在回忆录中说道,低涌中学的成立和命名正是为了纪念低涌革命老区所为。

1956年,东莞县民政部门召开革命老区代表座谈会,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下党员、妇女会主任吕惠民代表低涌人民提议:在革命老区低涌办一间中学,培育青年一代,继续革命,搞好革命老区和祖国的建设。这一提议得到了县人民政府的采纳,为纪念低涌革命老区,学校命名为“东莞低涌中学”。

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下党员、妇女会主任吕惠民。

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下党员、妇女会主任吕惠民。

而最初的低涌中学几乎是在赤手空拳的情况下创建的。

“8月27日,低涌小学校长陈锦江在莞城找到了我,对我说,欢迎你到低涌中学任教。明日有泥船来装回学生台椅,请你随船前往低涌。”1958年,东莞县派陈少英、叶永昌两位教师来到低涌。在回忆文章《建校岁月》中,叶永昌描绘了低涌中学办学初期这段艰苦岁月:乘着泥船来到的这所新中学“除了装回一块黑板,学生书台和长凳外,其余什么也没有”。一个班,56名学生,2位教师,初时就在一间向小学暂借的教室里上课。

《低涌中学故事》一书中收录了学校各时期师生的文章。黄佐帮、叶永昌等人的回忆文章被收录其中。

《低涌中学故事》一书中收录了学校各时期师生的文章。黄佐帮、叶永昌等人的回忆文章被收录其中。

开学第一天,低涌中学全体师生站着完成了一场极其简朴的“开学典礼”。叶永昌在小学礼堂为学生讲话的主题是革命传统教育:“(我向学生)讲述当地光荣的革命斗争史和开办中学的来历,要求学生向革命前辈学习,学习他们艰苦奋斗、遵守革命纪律、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为学好本领建设伟大祖国而勤奋学习。”

办学条件虽然十分简陋,但学校师生却很好地继承了革命老区的优秀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用劳动的双手投身到学校建设中去。为了解决课室和宿舍,起初将低涌村的北帝庙改建成了校舍;翌年,学校又新招收两个初一班,低涌村无偿献出土名“头墟”的100亩土地用于低涌中学建设。每一次,都是师生齐齐上阵,动手建校。

学校创办初期曾在低涌北帝庙教学。图为后期重修后的北帝庙外观。

学校创办初期曾在低涌北帝庙教学。图为后期重修后的北帝庙外观。

黄佐帮笔下记述了当时学校师生劳动建校的事迹:“在低涌头墟建校期间,低涌中学师生发扬革命老区的艰苦奋斗精神,学生们在学校领导与老师们的带动下,锄坟头、平土地、镇河氹,到砖窑挑砖、到东江河捞沙。

“每次捞沙,都是群策群力,每个班由学生回生产队借来四、五只小艇,自带捞沙工具,一部分健壮的男同学出海(即东江)下水捞沙,其余的在校负责担沙上岸,师生们劳动建校,干劲很高。”一幕幕让叶永昌难忘的建校场景,同样也是革命老区师生艰苦奋斗的最好佐证。

2018年,低涌中学于创校60周年之际重修校史馆。馆内展示了大量办学初期的历史资料。

2018年,低涌中学于创校60周年之际重修校史馆。馆内展示了大量办学初期的历史资料。

寓意幸福生活要饮水思源的“思源楼”,教导学生传承先辈革命意志的“承志楼”,还有“求实楼”“明雅楼”……在当年师生劳动建设的低涌中学校园内,如今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每个楼名都赋予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牢记光荣历史,继承优良传统。六十余年过去,来自先辈的教诲深深烙印在学校文化之中,在一代代师生传承里愈发光大。

镌刻在低涌中学的校史馆,校训“尚勇和正,谦学致慧”引领着师生成长。其中“尚勇和正”被释义为:教育要恪守传统优良品德,坚持正确的为人处世准则,继承先辈英勇精神,培养适应未来的人才。

低涌中学校长王翔员表示,学校尤为重视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不仅将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写入顶层文化设计理念,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更好地传承“尚勇”精神,党员活动、团课主题班会、少先队入队仪式、军体操等各种活动都选在纪念碑前的小广场举行。“在低涌中学,每个党员教师都至少上一节党课,见缝插针地进行红色教育,教育学生传承革命精神,珍惜当下生活,勤奋努力学习。”

由东纵老战士何清题字的“求实”碑置于低涌中学校内的凤凰树下。

由东纵老战士何清题字的“求实”碑置于低涌中学校内的凤凰树下。

今年清明前夕,低涌中学内高埗镇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高埗镇“清明祭英烈”活动如期举行。低涌中学师生与高埗镇社会各界代表一同到此缅怀革命先烈。

初三(四)班的许静柔说,读小学时学校就常常组织学生到此来扫墓,现在每逢开学、入团时学校还会进行校史团建活动,耳濡目染之下已对低涌中学历史十分熟悉。“每天上下学的路上都会经过纪念碑,在此瞻望都会让一天学习的乏力随之消散。烈士精神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动力,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

2021年4月2日,高埗镇“清明祭英烈”活动在低涌中学内高埗镇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活动结束后,老师为同学们讲团课。

2021年4月2日,高埗镇“清明祭英烈”活动在低涌中学内高埗镇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活动结束后,老师为同学们讲团课。

不仅在日常教育和课堂教学中渗透红色历史文化教育,让孩子知道“吃水不忘挖井人”,学校还将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化,开设“红色经典我来读”“红色故事我来讲” “红色歌曲我来唱”“红色人物我来扮”“红色精神我来写”等系列课程,丰富学生红色文化根基,培养其家国情怀。道法课组政治老师林晓洁介绍说,由学校长期以来经验和探索凝结而成的课题《活用本土红色资源,创新初中思政课教学的策略研究》也将在今年6月结题。

“通过挖掘高埗本土的烈士英勇事迹,学生油然而生一种身为东莞人、高埗人的自豪感,对三观起到了一个正向树立的作用。”林晓洁说。低涌学子在红色教育熏陶下,自觉作为革命后辈的传承人,将革命精神根植内心,在新时代中继承并发扬优良传统。

【策划】王慧 林群贤

【撰文】毛敏

【视频/摄影】李玲

部分资料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 毛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