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上午,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首映式”。被誉为“南粤思政精英”的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的“网红”校长曹永浩,带来了他的又一个思政力作——庆祝建党100周年党史教育系列课程《浩歌党课》。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激发青少年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意识,在东莞市教育局的指导下,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将隆重推出“党史唱讲课”——《浩歌党课》。
《浩歌党课》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专业教授担任课程顾问,课程共分11讲,每讲约10分钟,从4月16日起,每周五播出一讲,预计6月25日播出完毕。本系列课程以红色经典歌曲为导引,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主线,以“现时去讲当时”为教法,以“学党史、深体悟、增信仰、践行动”为目标,创新党课形式,对青少年开展走“新”和走心的党史教育。
东莞市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党组成员甘雨
东莞市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党组成员甘雨评价,《浩歌党课》创新采用“演唱+演讲”的形式,以《我宣誓》《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等经典歌曲,串起党的历史上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内容鲜活,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为全市教育系统面向青少年讲好党史故事,扎实推进“党史进校园”活动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据了解,《浩歌党课》党史教育系列课程从《探寻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根脉》讲到《解密“小米加步枪”是如何打赢“飞机大炮”》,从《中国人民站起来》讲到《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人民强起来》等,用党史大事记和历史小故事的形式“以线串珠”,勾勒出了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本系列课程的主讲曹永浩是南粤楷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本课程是继千万点击量的“网红”思政课《战“疫”思政500秒》之后他主讲的又一力作,延续了其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入脑入心的风格。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建伟
在首映式现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建伟表示,“曹校长的课程带给我几个印象深刻的点,第一是史料、立场和评价的准确性,这是讲好党史故事的基础;第二是在选取素材、传播形式、语言表达方面都非常有针对性,让观众有情感共鸣;第三是在讲党史、讲故事的理念上有创新,整个课程一气呵成、非常精彩。”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汪永智
“曹校长的课很有新意、很准确、很鲜活、很有实效,这是非常值得老师们学习的”,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汪永智在看过首映后提出了期望,“希望通过党史教育系列课程,能让广大青年学生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给青少年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对话
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校长曹永浩:
防止“理论式填鸭”,党课应培养情感和激发共鸣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校长曹永浩
南方+:请介绍一下此次党史教育系列课程《浩歌党课》的创作初衷和背景。
曹永浩:首先是结合时代背景,今年2月份国家召开了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宣传教育。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也要有所作为,要认真考虑应该怎么样去做好党中央提出的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时代要求。
其次是考虑到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节点上对青少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深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再者是从教育的角度讲,我们需要回答好三个问题: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针对最后一个问题,答案显而易见,应该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成为有信仰的人,这也是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基于以上背景,以及学校历来对思政课程的重视,我们在今年春节前就开始策划党史教育系列课程《浩歌党课》的内容与形式,最终确定系统性地推出11讲课程,希望广大青少年能够借此了解党史、热爱党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南方+:之前您的《战“疫”思政500秒》课程在流量和口碑上双丰收,这次的《浩歌党课》又有怎样的特点?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小插曲”?
曹永浩:第一个特点是短小精致。我们这个课程还是要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如果理论性太强、长篇累牍的话,对青少年来讲会有一定的学习压力。所以我们想“浓缩的才是精华”,10分钟的课程让大家心理上就觉得很轻松地可以把这一课听下来;而且《浩歌党课》是一个视频课程,10分钟的长度对一个青少年来说,无论从视觉疲劳度还是注意力集中度来说,都是比较合适的。
第二个特点是深入浅出。以往提到“党课”,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高大上”,甚至更多的可能是对于历史和理论的死记硬背,但是我认为党课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的情感。思政教育、爱党教育对青少年的关键就在于要培养青少年“爱党”的情感。作为教育者,你的一堂课讲下来,不是看内容有多么高深,而是看能不能增加学生们情感的共鸣。
创作过程中的“小插曲”也是有的,这次的课程从春节假期结束后就进入到查找资料和论证的阶段,因为涉及写稿、录歌、拍摄、剪辑等等步骤,工作量比较大,我也意识到“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决定要做就是一场“硬仗”,所以我在进入忙碌状态之前特意去医院做了一个非常全面的体检,确定自己的身体状态可以撑过去才放心、放手去做。
南方+:《浩歌党课》系列课程的创作思路是怎样的?相比其他党课有怎样的创新?
曹永浩:在策划阶段我们考虑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其实这三句话对现在的青少年学生来讲,要去掌握和领会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们对课程的要求是“高挂深入浅出”——
“高挂”是指内容上要紧紧扣住党史学习教育的基本要求,课程的知识体系应该是成系统的、科学的,而不是“快餐式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如何“深入”?如何让系统全面的党史知识被学习、理解、践行?这就需要“浅出”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一点,我们在选择素材时就要考虑到“历史性、故事性、典型性、启发性、教育性”的统一。
在内容设计方面,课程有两大“聚焦”。第一是聚焦“以现时讲当时”,百年前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是有特殊性的,让现在的孩子在10分钟的课程中“穿越”回去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就要以现在的情感和关注点来讲当时的人和事。例如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我就以上海的一则“外语培训班招生广告”为引子切入,培训班是现在的青少年很熟悉的事物,但是在当时它其实是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一所培养革命青年干部的学校,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被同学们接受。
第二点是聚焦“疑问”,最好的学习探究方法就是问“为什么”,小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这种好奇心是很可贵的。所以我用“三问三答”讲南昌起义:为什么要举行武装暴动?为什么选择在南昌起义?为什么把举行南昌起义的日期定为建军节?我用三个疑问串起一节课,就是要激发学生去破解心中疑问、去探索发现的好奇心。
创新点也有两点,第一是采用了“演唱+演讲”的方式,每节课一首红色歌曲作为开篇引入,情感饱满丰富;在歌曲的选择上也是有亮点的,比如第一节课我唱了《我宣誓》,把入党誓言用歌曲的形式唱出来,非常振奋人心;第二节课讲“五四精神”,我唱了共青团团歌,非常贴合课程内容,同时这首歌在市面上也基本找不到独唱的版本。
第二是课程的内容是非常系统全面的,从五四运动讲到建党建军、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基本上党史学习教育要求的“四史”都有涉及。11讲课程采用“以线串珠”的方式,用党史这根线串起一个个典型的红色故事,这也是非常吸引人的。
南方+:您希望《浩歌党课》系列课程的推出达到怎样的传播效果和社会价值?
曹永浩:对于传播效果我还是有信心的,应该成效会比较好。首先这次课程的策划我们是自觉地走在前面的,也获得了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其次从教学成效来看至少可以预判出,这堂课不长、干货满满,学生们可以听得进、听得明;同时由于课程内容有系统性、以线串珠,学生可以听得深、听得懂。另外从我个人来讲,我也做了32年的老师,在思政课方面也有很多经验,可以说在讲课上是有亲和力、有感染力、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
在社会价值方面,首先是让同学们听过后了解党史、热爱党史,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心底学会“感党恩”;另外,要让青少年知道自己“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要好好地“听党话”;最后还要“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党和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南方+: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教育系统开展了诸如“党史进校园”“党史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您认为怎样的活动形式和内容能够更加吸引青少年学生学习党史、热爱党史?
曹永浩:我感觉到目前东莞的教育系统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确实是如火如荼,各个学校也各有各的做法,包括开展阅读活动、班会活动、红色实践教育活动等,纷纷“请进来、走出去”,都做得很成功。
在我看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关的活动有三个要点:首先是一定要贴近时代的要求,社会的未来是今天的校园,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就在校园,一定要按照党和国家对于教育的时代要求把工作做好。其次是要贴近校园,校园有校园的特点,所以活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最后是要贴近学生,一定要遵循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创新方法和内容,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学习党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记者】于羽佳
【视频/图片】黄伟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