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实现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并驾齐驱”

惠城发布
+ 订阅

为提升惠城区城市首位度,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中心区,近日,惠城区召开2021年体育工作会议。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从中获悉,今年,惠城区将全面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两驾马车快速、协同、健康发展。

实现人均使用体育场地面积2.7平方米以上,每万人拥有体育指导员28人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比例超过41%;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省级以上竞赛中实现历史性突破,重点培育“体育+健康”、“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农业”等产业,使得人民精神体育文化生活产品供给不断丰富,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全民健身

创新“体育下乡”、“体育惠民”组织形式

从硬件上夯实全民健康的基础建设。惠城区将加快全民健身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网。将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区城乡发展总体规划,新建居住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城区建设2个室外篮球场、1个5人室外足球场、1个室内乒乓球场、1个室内羽毛球场、1个篮球馆、健身路径等设施和器材,补齐机关缺少体育运动场所的短板;镇、街针对性提升健身小广场(公园)和室内活动场所;社区和村逐步完善健身点。

为引导和鼓励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享受体育发展成果。结合全民健身计划,该区还将因地制宜组织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惠城区第30届端午龙舟赛、篮球联赛系列赛、休闲徒步、户外骑行体验、武术散打、跆拳道、游泳、马拉松等群众参与度较为广泛赛事常态化的举办。

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惠城区将大力推广线上体育活动,统筹线上、线下两线体育活动同步发展。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播快、宣传广、易防控和便于组织的优势,科学构建网络化体育活动体系,让“我参与、我健康、我快乐”奥运精神转化为经常性的体育活动。

此外,关注弱势人群身心健康,加强对城区北部乡村体育活动的支持和指导。结合实际创新“体育下乡”、“体育惠民”组织形式,开展走乡镇、进乡村体育活动,力争全民健身无死角。

竞技体育

力争在市第六届运动会取得“三个第一”

体育人才从娃娃抓起。惠城区将整合体育人才资源,建设持续高质的体育后备人才库。一方面制定中小学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发挥学校阵地优势,鼓励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开展“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人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加快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重点推动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篮球场、足球场、游泳池等设施建设,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创建体育俱乐部,不断提升中小学校体育设施配套建设。

加速推进“一校一品”打造工程,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校承办高水平体育运动会,丰富青少年竞赛体系,开展中小学生联赛,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发展。

“今年,我区将积极备战省、市运动会,全面提高竞技体育竞争力。”惠城区文广旅体局负责人说,一是主动索新形势下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培训模式和训练经验。扩大城区竞技体育优势范围和覆盖面,重点办好青少年游泳、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散单、空手道、跆拳道等比赛项目的开展,努力为城区培养尖端体育人才。

以今年广东省武术散打和空手道锦标赛为契机,结合惠州市下达城区参加省运动会任务,以赛代训,加强交流学习,力争更多运动员取得2022年广东第十六届省运动会参赛资格。整合多方力量全面备战惠州市第六届运动会。重点抓好计入市运会总成绩项目的备战工作,力争在惠州市第六届运动会取得“三个第一”,即金牌第一、奖牌第一,总计积分第一。

2020年体育事业成绩单

·社会体育组织开展100多项,2000多场体育活动,参与群众20多万人次,有效激发了城区群众体育市场活力。

·420人次参加市级以上体育比赛,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一个第四名;省级比赛获得1金2银4铜,市级比赛获得29金41银36块铜牌的好成绩。

·陈德蕴在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锦标赛,获得甲组女子单人划艇第四名。

·全区人均使用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15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

·城区国民体质监测与运动指导站已经对市民全面开放,国民体质达标率达95.82% 。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0%以上,全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众6亿多人次。

·全年体育市场消费从2015年的6.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0.6亿元。

来源:惠州头条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