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快评|电话手表新功能频上线,家长的烦恼如何化解?

叮咚快评
+ 订阅

文|静子

电话手表正成为不少儿童的标配。

除即时通讯、精准定位的基础功能外,这一智能产品的延伸功能日益多样,碰一碰加好友、拍照识物、学习英语单词……父母感叹电话手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坦言由此而来的烦恼。

频繁曝光于“表圈”的儿童生活轨迹被泄露怎么办?沉迷于内置其中的小游戏耽误学习怎么办……各种担心可谓“一箩筐”,甚至有家长因此拒绝购买电话手表。

与此同时,是孩子对这一产品的不理性迷恋。“别的同学都有,我也想要”“这款不能视频通话,我想换一个”,亦步亦趋、求新追潮成为部分孩子追捧电话手表的动因。

是否有购买的必要?

在回答这一问题前,首先需要审视家长对其功能的侧重点。如果仅出于即时通讯的考虑,以便及时把握孩子位置动态,那普通款电话手表大可满足需求。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说“孩子不同意怎么办”。这就要关注第二个影响因素了,即孩子的自律程度。如果他们可以做到有限使用而不沉迷、定量分享生活而注意隐私保护,那购买高配版的电话手表并无不妥。但问题是,儿童并不具备管控自身行为的能力。

从功能上来说,电话手表相当于一部迷你版的智能手机,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儿童身处数字时代的大潮,是这一产品的直接使用者,但囿于身心发育不成熟的现状,他们并不能完全分辨其中的虚实。不过,与其遵循“堵”的路径,禁绝他们与智能产品的联系,不如在“疏”字上做文章,探索出高效可靠的解决对策。

突飞猛进的技术赋予了电话手表的延伸功能,沿着这一方向,“向技术要办法”不啻为一种思路。给儿童电话手表设置“上课禁用”功能的做法值得肯定。电话手表的生产者不妨以此为契机,开发护眼的显示屏幕、开启禁用简单密码设置、加强服务器客户端检测……用技术手段补上技术漏洞。

与此同时,家长的引导作用也应得到加倍重视。减少对智能产品的依赖不仅是对孩子的要求,更是对家长的考验。为激励孩子形成自律的习惯,家长也应适时放下手机。

此外,加强教育引导、培养他们形成对电话手表的正确认知也应提上日程。

编辑 赵晓健
校对 曹柏英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