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广州一女子遭“假警察”电信诈骗,25万治病钱被骗光

南方探针
+ 订阅

“家里积蓄全被骗光,丈夫治病只能靠借钱维持。”近日,广州市民陈思向南方+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4月11日,她遭遇了一起典型的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诈骗分子自称为上海市公安局民警,以她涉嫌一桩贷款诈骗需要配合调查为由,步步引诱她落入“骗局”,最终导致家中25万元积蓄被骗光。

接到异地“民警”电话,称涉嫌诈骗需配合调查

11日上午10点,29岁的陈思正在海珠区的家中陪2岁大的女儿玩耍,接到了一通“106”开头的陌生电话,电话那头,接线人员自称为上海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并告她涉嫌一宗贷款诈骗,需要配合警方调查。

“不知道真假,但他又能准确无误说出我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码。”面对突如其来的电话,陈思半信半疑,为了核实对方的身份,弄清事情的真假,陈思按照电话里的要求,添加了“民警”同事的QQ号码。

“就是我的身份证。”陈思回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QQ好友认证通过后,对方发来了一份扫描文件,点开后发现,正是自己的身份证扫描件。“当时就很慌,只能听他继续介绍‘案情’。”

“定位是上海市公安局,能看到公安局办公大楼和路边警车。”陈思告诉记者,为打消她的怀疑,对方还主动与她共享实时位置和视频连线,但在整个不到5分钟的视频中,除了能看到办公楼和警车,根本无法看到对方面容。“对方说因办案保密需要,不方便透露具体身份信息。”

调查过程被要求“保密”  25万积蓄被全部转走

“他一直说很紧急,需要尽快处理。”陈思称,联系过程中,对方一直强调事情的紧迫性和严重性,不停向她发来语音电话、文字消息叮嘱做好保密。“让我到附近找一个安静的酒店,专门配合调查。”

陈思表示,面对电话里“民警”的催促,她十分慌乱,由于丈夫前不久刚查出心脏病,隔天还要到医院问诊,为了不让丈夫担心,她便独自与电话里的“民警”保持联系,下午1点,在对方的“指示”下,她前往了家附近的一个酒店,专门“配合调查”。

   陈思表示,到了酒店后,对方称需要调查她的资金来源,让她打开手机上的银行App,继而向她发了一长串数字、英文字符,并叮嘱她复制后发给中国农业银行的服务号码,收到系统的验证码后,再将验证码发回。此外,对方还指引她将手头上所有的资金汇入该张农行卡中。

“心里只想着赶快解决,来不及思考。”陈思神经愈发紧绷,怀中的女儿又一直哭闹,陈思自顾不暇,便都照做了。

很快,陈思被困在了这一套套琐碎的“调查程序”之中,虽然银行数次发来扣款成功的通知,但她都以为这只是“案件调查”的常规流程,短短半天时间,卡里的25万元被转走。“对方还要求我去银行贷款20万元,所幸没有申请成功。”

“调查”过程中被屡次威胁 期间收到广州公安防诈预警信息

“期间还多次威胁我。”陈思告诉记者,耗时近6个小时的银行流水“调查”程序,让她渐渐没有耐心,她多次向对方表示自己隔天还要陪丈夫去医院,不想耽搁太长时间,但对方却告诉她,如果不配合调查,警方将对她采取强制调查措施。“他们还发来两个‘警方问讯’的视频,说如果我不老实配合,就会和这些人一样被带走。”

陈思告诉记者,巧合的是,11日下午5点,正在酒店配合“民警”调查过程中,她手机收到了广州市公安局的防诈预警信息。“我把信息截图给对方,对方告诉我不用理会,属于正常现象。”

直到当晚11点,处理好“事情”的陈思和丈夫详说起了此事,在丈夫的提醒下,她才意识到自己可能遭遇了电信诈骗,次日凌晨1点,她前往了海珠区赤岗派出所报案。

“积蓄一分也没有了,丈夫治病需要很多钱,只能先找亲戚朋友借。”对于被骗的遭遇,陈思心里充满愧疚与无奈,但她始终不理解的是,自己的电话号码、身份证信息为何会泄露。

电信诈骗手段多样,市民需多加防范

记者梳理过往报道发现,当前,冒充警察等公检法人员进行诈骗已不是新鲜事。电信诈骗犯罪分子不断变化诈骗手法,骗取事主的信任,通过银行卡转账方式骗取钱财,给事主造成经济损失,有些甚至造成事主倾家荡产。

除冒充公检法外,还有多种五花八门的电信诈骗术,市民往往难以分辨真伪。为此,今年3月19日,广州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统计列举出涉电话卡问题突出行业、典型电诈类型和案例,并提醒市民防范电信诈骗:

一、贷款诈骗防范提点:切勿轻信网络上发布或短信、电话收到的贷款信息,贷款请选择有正规资质的贷款机构。正规贷款机构不会在放贷前收取任何费用。凡是要求放款前转账交费、刷流水的,都是诈骗。

二、冒充客服诈骗防范提点:如遇自称客服主动来电,告知网购商品存在“质量问题”“订单有误”“快递丢失”“误列入批发客户/代理商”等,需事主配合办理“退款理赔”或“取消业务”,务必通过官方平台另行核实。凡是要求扫二维码退款、先转账、借贷操作、刷流水提高信用分、提供密码验证码的,都是诈骗。

三、购物交易诈骗防范提点:网上购物交易切勿跳出原有官方平台私下加微信QQ交易,凡是要求交解冻金、保证金等费用的,都是诈骗。

四、兼职刷单防范提点:刷单基本上是诈骗,更是违法行为,切勿以身试法。

五、投资理财诈骗防范提点:凡是网络交友后引诱投资、炒股、赌博的,都是诈骗。

六、冒充熟人诈骗防范提点:凡遇到自称熟人通过社交平台等方式要求转账的,务必与对方当面确认或电话核实,切勿轻易向陌生账户转账,以防被骗。

【记者】朱红鲜

【实习生】杨琼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陈思为化名

编辑 佘余
校对 刘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