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废水入海,真正难过的是这个行业……

南方探针
+ 订阅

日本核废水入海,真正难过的是这个行业……

近日,尽管饱受质疑,但日本政府内阁会议中关于福岛第一核电站污水将在经过处理后排入大海的决议似乎已成定局。

而实际上在此次风波中,最先受到冲击的正是日本的渔业和养殖业,有专家指出,此次福岛核废水排泄事件,对于整个渔业可谓“核打击”。

尽管日本政府对外声称,将对福岛当地渔民进行协助和补贴。但是愤怒和不满却依然成为众多渔民和养殖从业者当下最普遍的情绪,甚至有渔民高呼,此次废水排放若成真,“海鲜会被当成垃圾”。

面对日本政府的蛮横决议,13日上午,日本大批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此次的核电站废水排放决定。日本全国渔业工会联合会会长岸宏13日对日本政府决定将核废水排放入海表示强烈抗议,称“非常遗憾,绝对无法接受”。

有专家分析指出,当日本将排污入海这一潘多拉魔盒打开后,更让人失望的是,恐怕未来全球渔业将再无人可独善其身。

此前,福岛当地发现受到放射影响的水产曾被媒体广泛关注

污染福岛海域后,终将影响全球

废水入海,流向何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向南方+记者介绍,福岛核电站位于日本东北部靠太平洋,废水随着环流首先向东北扩散到东太平洋,在美国沿海随着环流向南,沿东太平洋方向再向西,整个一个环形洋流顺时针方向过来。最后随着日本“黑潮”暖流到我国,对我国东海、黄海、南海的渔业环境都会产生影响。

“核废水排到洋流之后,有害物质必然扩散!”张涛告诉记者,在海洋生态环境中,有害物质将通过食物链不断传递。而对于水产行业,则可谓当头一棒,受污染海域影响,水产体内的有害物质不断积累,尤其是在高营养层次,即食物链高层的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体内不断积累,而随着食物链最终一层层富集。而人类食用长期富集这些物质的食品,对健康的影响不言而喻。

而海洋污染除了会影响远海捕捞的水产,近海养殖的水产也会深受其害。张涛表示,养殖的水产首先受到其所在的水体影响。此外,养殖的水产在实践中,一部分投喂的是从海洋中捕捞的小型“杂鱼”制作成的鱼泥,还有一部分是用鱼粉制作的人工饲料,而人工饲料也是使用海洋捕捞的鱼类加工的。

福岛当地水产工作者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水产养殖地与污染挂钩,那么对于当地整个渔业及养殖业将产生深远持久的负面影响。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笪志刚则指出,无论有害物质是否对民众健康造成影响,都会造成污名效应:即便无害,民众担心有害,一样不会买。“而且不仅不买福岛县的,东京都、日本的农业大省新潟县,甚至北海道,都不会买。日本政府的想法是,造成的损害让福岛县内部消化。”

本来在十年间,福岛县的复兴就十分缓慢。现在扩大到全日本,就是雪上加霜。这是菅义伟绕不去的坎。而且废炉作业,日本专家指出还有三十到五十年,所以今后的核废水是源源不断。

笪志刚指出,灾难发生后的这十年,最早的时候,不仅是中韩,美国、加拿大都对福岛县及其周边的十个市县生产的海产品、水产品、农产品、食品加工产品甚至酒类禁止进口。十年来对日本进口的影响,尤其是对福岛县打击巨大。

而污名效应仍在持续发酵。比如鱼类变异等新闻都会引发大家的恐慌。十年间起起伏伏,对福岛县不仅是渔业造成伤害,整体复兴、企业形象,发展经济招商引资都产生冲击,福岛县人民可以说是欲哭无泪。

福岛县当地政府检测地下水。

“潘多拉魔盒”被打开,全球渔业无以“独善其身”

据央视新闻报道,日本太平洋沿岸海域将受到影响,特别是福岛县周边局部水域,之后污水还会污染东海。一家来自德国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的计算结果显示,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就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就将遭到核污染影响。

13日,舆论对此事密切关注,不断有网友向专家发问,如此多的核污水倒入太平洋,作为日本邻国的中国是否还能愉快地吃海鲜?

对此,@中国三农发布发布评论称,“对我们国家来说,恐怕很难独善其身,当核废水顺着洋流走向全球,全世界渔业都会受到影响。”其表示,从流向上,核废水会顺着洋流在北太平洋绕一圈,最后也会到达我国台湾地区附近。

而在影响上,有人说,海洋实在太大,海水的量实在太多,稀释能力超强,大海会很快“消化”掉这些核废水。实际上,这些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核废水和普通工业废水不一样,即使在海洋里扩散稀释,它们的半衰期依然有几十年甚至几百上千年。这也就意味着,核污染不可能轻易散去,海洋生物会遭到辐射污染。动植物受到辐射,不少都会产生变异,有些还会大范围消失。

福岛第一核电站。

加拿大已经在其西海岸的三文鱼身上检测到铯-134放射性元素,说明日本福岛核污染已经扩散到北美地区。在美国夏威夷海域,放射物含量的水平已经达到先前的两倍。如果海洋生物遭到污染甚至毁灭,人类也会因为食用这些鱼类,将面临巨大的健康风险。环保组织甚至发出警告,污水中的辐射物会影响人类的DNA,下一代也很可能会畸形、残疾、癌变、夭折,而这种基因损害会持续数千年。

@中国三农发布认为,虽然很多人认为因洋流走向,中国海域受的影响很小,但是要知道,环太平洋是我国远洋渔船前往的主要渔场,最近五六年我国远洋渔获总量都维持在200万吨左右,几乎三分之二都是在环太平洋捕捞的。可见,整个太平洋的安全,与我国渔业息息相关。

而且可怕的是,日本可能把核废水排放当做一项“持续性”工作,排放时间可能长达三十年。如果日本开了这个先河,以后就会有无数吨废水垃圾流入大海。

同时,笪志刚指出,当下日本已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旦日本政府确认并确实排放了废水,把这件事合理化了,以后就会打着我已经净化了、IAEA已经批准了的招牌,无所忌惮地排放废水,终将留下后遗症。

所以目前在日本国内,从灾区民众,到渔业和相关团体,再到上下游产业链、在野政党,都在不断指责日本政府的不负责任。

日本当地渔民走上街头进行抗议。

经济还是污染?日本“两权相害取其轻”恐尝未来苦果

日本共同社报道,福岛核事故发生至今已有10年,核电站厂区内储存核废水的储罐储量将于2022年秋季达到极限,并很难再增设。目前,有125万吨储存的核废水含有无法去除的放射性元素——氚。

为了处理这批废水,日本政府曾提出5种方案:注入地壳、稀释并排入海洋、以水蒸气形式排入大气、转化成氢化物排放、在地下建造储备设施掩埋。

日媒注意到,近年来,不断有日本政界人士公开表示,向海洋排放核废水才是“最优方案”,其中还包括已经卸任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内阁幕僚。分析指出,日本政界高层早已开始为海洋排放方案“铺路”。

海洋洋流示意图,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污染将伴随洋流最终抵达全球海域。

一份2016年由日本经济产业研究小组发布的报告揭开了个中原因。日本《读卖新闻》援引这份报告中的数据指出,把稀释后的核废水排放进海洋仅花费最多34亿日元,耗时仅7年4个月。使用其他方案,需要耗费349亿至3884亿日元,耗时长达8至13年。

笪志刚指出,日本政府目前财政状况捉襟见肘,在抗疫和恢复社会的道路上走得也十分艰难。面对屡次拖延后已经“火烧眉毛”的核废水问题,日本政府最终敲定海洋排放核废水的方案,正是看中该方案“省时”“省钱”又“省力”。

“日本政府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办法,也会因此付出相应的代价,未来将尝到苦果。”笪志刚认为,日本素来在国际社会上塑造在全球环保和环保技术上的良好形象,但在将核废水排入大海后,国家形象将蒙受巨大打击。

日本政府不顾国家形象受损排放核废水,日本渔业从业者首先蒙受“不白之冤”。共同社指出,日本全国渔业协会联合会表示其代表日本全体渔民的意见“坚决反对排放入海”。该组织还向政府提交请愿书,指出日本渔业形象受损“必将发生”。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数据,在福岛核事故发生后,目前仍有15个国家和地区限制进口日本食品,其中就包括为核废料排放入海政策“点赞”的美国。

笪志刚指出,日本政府声称核废水排放海洋方案安全可行,但日本国内民众对此存在广泛质疑之声,渔业和上下游产业链的从业者更是深受“污名效应”之害。“本国民众都不相信,如何让其他民众相信?日本政府若想维持信誉,首先应回应反对声音最大的福岛县民众的声音。是否可能就此给周边国家留下一个极坏的印象,这一问题需要日本政府深思。”

【记者】徐勉 泠汐

【视频】周鑫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 佘余
校对 罗健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