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法国两栖攻击舰“雷电”号和护卫舰“絮库夫”号,停靠在印度科钦港,赴孟加拉湾参加“拉贝鲁斯”海上军演。(视频截图)
自美日印澳四国3月12日举行“四方安全对话(QUAD)”首次领导人峰会后,这个由美国主导、作为美国亚太政策“马前卒”的“四方安全对话”机制正有愈发扩大化的迹象。
4月5—7日,由法国主导,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参与的“拉贝鲁斯”海上联合军演在孟加拉湾举行。在英国明确提出加入“四方安全对话+”后,法国成为首个参与该机制实际军事行动的国家。
如今,法国军舰不仅现身印度洋参加军演,下月还将赴日本参与陆上军演。法国为何来印太“凑热闹”?分析指出,法国视自身为“印太大国”,在美国构建的框架下欲将影响力拓展至全球。法国的这一野心能否实现?将给亚太地区局势造成怎样的影响?
南方日报2021年4月13日A11版
五国军舰“同台出镜”
“拉贝鲁斯”海上联合演习由法国主导,始于2019年法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四国在孟加拉湾海域的同名军演。今年是印度首次参加该演习。
演习中,法国派出“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雷电”号和“拉斐特”级护卫舰“絮库夫”号,美国派出“萨默塞特”号船坞运输舰,澳大利亚派出“澳新军团”号导弹护卫舰和“天狼星”号油弹补给舰,日本派出海上自卫队“曙”号驱逐舰,印度则是“萨特普拉”号隐身护卫舰、“吉尔丹”号反潜护卫舰以及美制P-8I远程海上巡逻机一同参演。
法国“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
除法国外,美日印澳均参加了由美国主导的“四方安全对话”机制。近年来,四国在该机制下互动愈发频繁。去年11月,四国海上力量首次齐聚孟加拉湾展开“马拉巴尔”海上联合演习。
“四方安全对话”机制是美国施展亚太政策的战略支柱之一。分析指出,去年至今,扩大版“四方安全对话”机制正从设想走向现实,法国成了首个参与该机制实际军事行动的欧洲国家。
南方日报特约军事评论员乌龙防务介绍,法国“拉斐特”级护卫舰是世界上第一种隐形护卫舰,但该舰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服役,技术已较老旧;“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满载排水量超2万吨,在法国海军序列中仅次于“戴高乐”号航母,但与排水量超4万吨级的美国“黄蜂”级两栖攻击舰相较则“小巧精致”。
军事专家凌寒认为,此次法国在孟加拉湾地区开展海上联合军演,既是为了提升在安达曼群岛以东海域的军事存在,形成遏制马六甲海峡北出海口的“瓶塞”;也积极配合美国亚太政策,通过与美日印澳联合军事行动的模式,提升“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的影响力。
法国军力难负重任
对于此次“拉贝鲁斯”军演,日本《日经亚洲评论》援引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处前副主任、金达尔全球大学防务和战略研究教授潘卡杰·杰哈分析称,法国通过该军演构建了在印度洋地区的“四方安全对话+”机制,法国希望(做些事情)发挥“威慑作用”。
今年2月,法国“红宝石”级核潜艇“翡翠”号和潜艇支援舰“塞纳”号赴南海地区巡逻,引发地区局势紧张。在法国《费加罗报》2月18日刊载法国国防部长弗洛朗丝·帕利的专访中,帕利对此次行动辩解道:法国是一个“印太国家”,在印度—太平洋地区拥有90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法国希望由其“存在”表明其对“航行自由”和国际法的支持。
帕利还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法国拥有世界第二大面积的专属经济区,法国打算保护“我们的主权和利益”。
不过,法国近期在亚太地区采取的军事行动,似乎并不仅仅局限于“保卫本国主权和利益”范畴。
今年,由“雷电”号带队的法国“圣女贞德”战斗群结束在孟加拉湾的演习后,还将前往日本继续开展任务。综合日本共同社等报道,法国陆军、日本陆上自卫队和美国海军陆战队,将于5月在日本南九州岛的陆上自卫队雾岛演习场举行夺岛演习,这是法国陆军首次在日本本土参与军事演习。
法国海陆两军在印度洋和亚太地区的高频度活动,似有为“四方安全对话+”机制“打头阵”意味。但乌龙防务认为,近期法国的军事行动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该国并不具备深度介入印度洋和亚太地区局势的条件。
乌龙防务分析,法国在印度洋、南太平洋地区拥有留尼汪岛等海外属地,法国海军在该地区的驻军长期保持“最低限度”。法国采用大量武装水平低、续航能力强的“通报舰”在该地区执行巡逻任务。常驻法属波利尼西亚帕皮提港和新喀里多尼亚首都努美阿的6艘“花月”级护卫舰,满载排水量近3000吨,仅配备1门M1968型100毫米主炮等简单武装,不具备应对正规冲突的作战能力。
乌龙防务指出,法国三军发展势头较慢。英国已入役2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而法国海军仍仅拥有一艘本世纪初入役的“戴高乐”号航母,陆军自冷战时期至今规模有较大缩减,空军仍未拥有五代战斗机。法国欲准备在美国构建的地区军事“准联盟”中发挥影响力,无异于“刻舟求剑”。
英法德等蠢蠢欲动
2019年5月,法国发表《法国印太防务战略》报告,称该国为“与印太安全形势发展变化息息相关的印太大国”。报告一方面指出,单边主义盛行、双边力量对抗回归将影响印度—太平洋地区的稳定和安全;一方面又提出将“维持其在印太的影响和行动自由,维护有利于法国及其伙伴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安全环境”。
凌寒指出,自美国上届政府的单边主义政策造成亚太地区各国关系紧张后,其拉拢欧洲盟友进军亚太的模式,又使传统欧洲殖民主义“炮舰政策”在现代国际环境中“死灰复燃”。在“四方安全对话”机制下,美日印澳和欧洲多国试图以军事扩充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特点尤为明显。
去年12月,英国外交大臣拉布曾在访问印度时表示,英国不排除加入“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的可能性。今年4月9日,拉布访问印尼和文莱过程中,确认派遣“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访问印度—太平洋地区。
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与德国将于4月16日以电话会议形式举行防长与外长“2+2”会谈。3月,日德在东京签署《情报保护协定》。在参与“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的美日印澳四国之间陆续签署双边情报协定后,这一情报“网络”已向欧洲国家延伸。
中国南海研究院副研究员陈相秒分析,参与扩大版“四方安全对话”的各国密集签订情报协定和后勤协定,意味着美国联合同盟和伙伴国家在亚太地区搭建“准盟友”体系正逐渐成形。值得警惕的是,这一新体系秉持冷战思维,强调意识形态划分和基于美国设想下的观念体系,对维护“传统国际秩序”存在固有成见。
陈相秒认为,英国脱欧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意识到欧盟内部产生分裂,依靠欧盟体系维持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已难以实现,转而强调自身的主动权,回归“实力政治”,希望借美国构建的“四方安全对话”等机制维持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涵道利益和在安全事务上的话语权。
“美国构建扩大版‘四方安全对话’,目的是通过各种手段遏制崛起中的亚太地区大国,以回归其所谓的‘传统国际秩序’。”但陈相秒判断,欧洲国家参与该机制的目的仍是与该亚太地区国家展开竞争,并不会配合美国采取经济打压等手段。
“美国不是冷战后的美国,不再能够包揽盟友体系的国防事务,需要依靠欧洲国家的帮助。欧洲国家对现实的认知是清晰的。”陈相秒说,在“四方安全对话”机制中,印度始终表现出“选择性参与”的角色,即便与其他三国签订“准同盟”性质协议,也不代表其接纳一切由美国主导的安排。
综合《印度时报》等报道,美国第七舰队“约翰·保罗·琼斯”号驱逐舰于7日在印度拉克沙群岛附近开展“航行自由”行动。印度外交部9日表示,美军该舰“未经同意”穿越印度专属经济区。印媒评论,印美两国在迅速发展的防务关系上出现了“罕见的分歧”。
凌寒认为,美国提出、欧洲国家跟随的“自由航行”等议题是在亚太地区挑唆冲突的诱因。更多国家参与到美国主导的对抗性体系,将意味着参与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愈发明显,对该地区的航行安全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驻京记者】泠汐
【策划】李劲 祁雷 何雪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